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天,我在一本数学资料上看到一道这样的题:牛牛家有100头牛,正好喝了100桶水。一头大牛要喝3桶水,两头小牛才喝1桶水。请你算一算,牛牛家有多少头大牛,多少头小牛?我想到《小学生导刊》曾刊发过《100个苹果100个人  相似文献   

2.
应用题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年级越高,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现象就越突出。应用题教学难,有其客观的一面,但低段应用题教学中望文生“式”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中高段应用题教学的难度。一次到乡村学校搞教学调研,我看到学生数学作业正确率普遍很高,于是想听听学生的解题思路,就指着刚做的一道应用题问学生:“这题为什么用乘法做?”想不到学生答得很干脆:“求一共是多少,当然用乘法做。”他还告诉我一个“诀窍”:求一共是多少,要看单位,单位相同用加法做,单位不同就用乘法算。这个“诀窍”的直接结果是:学生见“多…  相似文献   

3.
整数(下)     
一、怎样理解四则计算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例如,生产队有8头大牛,3头小牛,一共有多少头牛?(第一册60页)一共有牛的数目是大牛数和小牛数合并的结果。这个意义很容易从实际经验中理解。两个数合并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效果总是不够理 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方法不当。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对如下几个问题加以重视。 一、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基础。 简单应用题的“简单”之处在于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将数学基础知识学好。对于加法应用题的教学,可分成两类:一是求总数的应用题;二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由于求总数的应用题同加法概念比较接近,因而学生比较好懂也易掌握。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学生往往会得出不完全正确的结论,即题中有“总数”、“一共”或“多”等字眼,就用加法计算。造成形如:甲班有学生45人,比乙班多3人,乙班有多少人?用45+3=48这样错误的解法。如果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讲清数量关系上,而不是分类上,使学生懂得加、减、乘、除的意义及两数  相似文献   

5.
2.简单应用题教学利用该套学具,可以清楚地表示各类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并能为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打好基础.如(1)生产队有6头大牛,3头小牛,一共有多少头?  相似文献   

6.
小学课本中编排了很多文字题。文字题是介于式题与应用题之间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数学题。教好这些文字题,能使学生加深掌握和理解数学语言,更好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有助于加强“双基”,培养能力。 一、把握各种文字题的作用,是教好文字题的前提 课本中的文字题主要有以下八方面的作用:(1)有加深理解基本概念的作用,如:“9个8是多少?”“6/7的2/9是多少?”(2)有巩固四则运算各部分名称的作用,如:“被减数是28,减数是15,差是多少?”(3)有加深理解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作用,如:“一个数除以810得9,求这个数。”(4)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如:“5和几相乘得257?”为后面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下了一定基础。(5)有巩固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的作用,如:“正方形周长20米,边长是多少米?”(6)有掌握用字母或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作用,如,“x的3倍加8等于20,求x。”(7)有配合四则混合运算的作用,如:“64加上2652除以78的商,和是多少?”(8)有理解各类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的作用,如:“把36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多少?”了解上述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背景本节课是我在黑河市二年级小学数学新教材研讨会上的一节示范观摩课。教学的内容是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2页例5“做一做”。学生对于简单的加法、减法的数量关系己经掌握,并且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二、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这是一节学生第一次学习两步应用题分析的新授课,教材给出了一道求美术小组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意在使学生体会求一共有多少人,知道女生、男生分别有多少人,运用综合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确理解应用题题意是弄清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怎样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 ,从而更好地解题呢 ?我们除让学生掌握“分析法”和“综合法”两大基本方法外 ,还应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应用题题意的一些策略和技巧。一、把已知条件调调。某些应用题 ,已知条件的叙述不“顺”。这样的题 ,把已知条件调调 ,就容易理解题意。例 夏萍看一本故事书 ,看了两天后还余下 5 4页没有看。已知第一天看了全书页数的 38,第二天看了全书页数的 25 ,问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把题中的已知条件调调 :“夏萍看一本故事书 ,第一天看了全书…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通过应用题教学培养与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有下列几点体会:一、教师要善于根据题目中算术概念的词句和数量间的相依关系,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儿童思维。例如:我们在一年级教“菊香和弟弟在一起洗碗。弟弟洗了6只,菊香比弟弟多洗了2只。他们一共洗了多少只碗?”这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着重读出题中带有关键性的词句:“菊香比弟弟多……”“……一共……。”使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就提出问题,跟学生谈话。“这题要求的是什么?”(他们一共洗了多少只碗。)“要知道菊香  相似文献   

10.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类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用到,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因为这两类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因此它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结合个人长期教学工作的体会,就这两类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突破难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七法: 一、预习法 新授课前,根据教材难点,设计思考题让学生预习。如教学“石桥区小学买白粉笔80盒,买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35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这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再求和的两步应用题时,题中只出现两个已知数,其中一个要在解题的全过程中用两次,这是教学中的一  相似文献   

12.
在对比中揭示数量关系昆明市五华区红旗小学范淑敏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二单元“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建立了“倍”的概念,学习了前两类倍数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新知识置...  相似文献   

13.
应用题中的关键句 ,在题目中体现不一 ,一般有三种情况。下面以具体题目为例谈一谈我是如何抓关键句进行应用题教学的。一、关键句是题目中的问题例 1 饲养小组养 1 0只黑兔 ,1 6只白兔 ,一共养多少只兔 ?本题中关键句就是所求的问题 ,即“一共养多少只兔 ?”问题中的“一共”指“兔”之总和 ,而“兔”又指白兔和黑兔 ,这样题目中的“一共养多少只兔” ?就是求白兔和黑兔的总和。求白兔和黑兔的总和就是把白兔和黑兔的只数加起来。经过这样引导分析 ,学生就会很快列出算式 :1 0 1 6=2 6(只 )。二、关键句是题中的某个已知条件例 2 饲养小…  相似文献   

14.
题目根据图中的条件,求每只棒棒糖多少钱?分析与解:对两步及两步以上应用题,要先找出并算出中间问题。那怎样想中间问题呢?⒈从条件想起。从图中看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有三个:一箱棒棒糖一共48元,里面装12盒,每盒有8只。根据“一共48元,里面装12盒”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中间问题:每盒棒棒糖多少钱?⑴每盒棒棒糖多少钱?48÷12=4(元)=40(角)⑵每只棒棒糖多少钱?40÷8=5(角)⒉从问题想起。要求每只棒棒糖多少钱,需要知道这箱棒棒糖的总价格和总只数,而总价格已经知道,所以要先求出“棒棒糖一共有多少只?”这个中间问题。⑴棒棒糖一共有多少只?8…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强调开拓思维的发散性,发展思维的求异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启发学生对应用题“一题多解”便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我们在研究“一题多解”时发现,有一些应用题可以一题多解,有些应用题则只有一种解法(不包括用方程解)。由于任何一道应用题都可以用把所求问题作为已知条件,设任意一个已知条件为所求问题的方法进行验算,所以一道应用题至少有两种验算方法。例如“绿化祖国采集树种,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采集20公斤。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采集25公斤。两个年级一共采集树种多少公斤?”只有一种解法: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小学一年级算术所学的应用题,是最基本的,是以后学习复杂的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应当让学生切实掌握。一年级应用题主要有“求一共”、“求剩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两数相差多少”和一般乘法应用题以及两步计算应用题等内容。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各种类型应用题讲完以后,如果分单元让学生进行练习,一般都作得较正确,但当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出题时,往往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在解答时就会乱碰,这反映了学生并没有把知识灵活而牢固地学到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各种类型应用题讲完后,就采用了归类分析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弄通弄懂这些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把有关用加法计算的应用题归纳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例如:(1)小明早上写了40个字,晚上写了30个字,这天他一共写了多少个字?  相似文献   

17.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以下简称“求差应用题”),安排在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材中。它是进一步学习“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儿的数的应用题”的基础。解答这类应用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和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教材重点。下面谈淡我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第二册中,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比“求总数”、“求剩余问题抽象,且题中文字叙述形式多变。所以,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它既是教材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怎样搞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呢? (一)先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 1.在数的认识中孕伏两数相差多少的知识如教学生认识数4,可用计数器进行直观演示。先拨珠3颗,然后再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第三册“表内乘法和除法(二)应用题”教学内容涉及了乘法和除法基本应用题的绝大部分题型。教材在7的乘法口决和用口诀求商中,一方面练习和巩固以前学过的应用题,同时,安排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在8的乘法口诀和用口快求商申,安排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适当安排一些口头提问题、填条件以及自编应用题的练习;在9的乘法口和用口诀求商中,又分别对乘法和除法应用题作了整理,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教学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加强实际操作.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册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使应用题教学开始实现第二次“飞跃”(一步到两步是第一次飞跃)。在教学中,应加强对比,促进知识的内化。)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说出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及数量关系式:①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②三年级平均每班有多少人?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准备题: ①新镇小学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师:小结板书:160+114=274(人),[三年级的人数]+[四年级的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