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语文是基础教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要培养出创造型人才则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树立起学生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将高中生培养成社会所真正需要 的人才,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做出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高中 政治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尤其需要注重学生政治核心素养 的培养,这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需要做出的改进,改变原先传 统教学模式中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 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作为主要的教学目 标,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欣赏美、表现美、追求美是人的需要,怎么引导学生对美的需要向健康方向发展?怎么使学生对美的需要得到满足呢?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体育教学是一种蕴含着健与美的教育过程。寓美育于体育教学之中,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感召力是巨大的,体育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态美、语言美、示范美、组织美、场地器材的布置美等方面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高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竞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批有创新能力,有赶超世界的雄心和力量的创造性人才。社会的发展要求一般的劳动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语文课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研究创新教学。创新教学包括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教师教的创新,主要指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实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学的创新,主要指学生为实现创新意识、创…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创造力,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更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即培养全面发展且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语文课堂如何贯彻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始终追求的主要目标。本文从鼓励激情,目标适中;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教师的楷模作用四方面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化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反映科学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创新人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当贯穿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但课堂教学无疑是主要阵地和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尽管在理论上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转化为教学行为,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单靠一种行…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大量需要创造性人才,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平面设计教学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重视不足,这实际上对于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就业都是一种制约,本文着重探究平面设计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希望可以对改善目前平面设计教学现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途径,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一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发展创造能力,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过程。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效果,评定和了解学生学习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标准统一、评定客观、公开公正等特性,对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实施教考分离的必要性过去对于《分析化学》课…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将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越来越重视人才这一最宝贵的资源。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除了技能之外,文化基础、职业基础也逐渐显示出了重要性。未来的就业者,光有自己的职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从事职业工作的一定的综合能力。而语文学科是职高课程的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广泛的社会实用性,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老师,应跳出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把语文教学重点与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具备的素质相结合。与社会经济建设相联系。使语文教学适应于学生将来之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如何通过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呢?通过课堂。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这个目标,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否主动地参与.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能否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表现为: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情况,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好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呢?这是一直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综合实训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技能型人才紧缺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现代工程技术教育培养出技能型人才。我校正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为了体现我校的学生培养特色,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同时还特别注重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学生管理与教学工作不仅是高等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鉴于高等学校普遍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分开执行,从而造成了工作内容复杂、工作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创新性地提出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与教学工作一体化探索模式,剖析了学生在初始、发展以及收尾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转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今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创造型人才的多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旺与发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势在必行。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相似文献   

18.
面对未来,学校的教育应该培养出一批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必须改变以往那种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理念,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9.
心理研究表明: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倘若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便会导致发展滞后。即使教给学生最好的认知策略.他们也无法应用。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经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欧越英 《广西教育》2007,(5A):40-41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导思想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观,从各个方面组织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