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文化发展又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研究中国文化与研究中国历史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学经历了两个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文学到近代史学,从近代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在我国广泛传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70年代以后又有了新的科学的发展。历史学的这个发展变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发展变化。回顾近半个世纪的亲身经历,面对21世纪的即将到来,我认为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点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第一.着力开掘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  相似文献   

2.
华裔作家谭恩美《喜福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中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如风水、五行等,这些中国元素也是西方读者关注的"充满神话性的原始色彩元素"。那么,书中描述的中国文化究竟是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呢?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结合中国经典古籍,探求这些传统文化的最初本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喜福会》中的变异,然后从历史主义研究、接受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视角出发,寻找出文化变异的根由。  相似文献   

3.
赵凤玲 《寻根》2012,(2):14-18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力一直津津乐道,也就是说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和贡献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不论是任何外来文化,只要一踏入中国的土壤,就被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力所融化,消失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中国人所接受、认可。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炎黄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内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势不可挡袭来,要成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中国人的"公共必修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想,要是手里有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简明扼要反映中国文化珍品的著作,作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就太好  相似文献   

5.
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中国传统家学郑强胜家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家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始终起着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何谓家学?简而言之,家学就是传统社会一家一族经数代创立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其后人据此而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6.
正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术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两个基础: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指导,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值得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孕育生长起来的。我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理论准备,而且还需要将其产生和演变融入到中国历史的深广背景中,努力做到思想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如今,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之所以是中国的,是因为它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处处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正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当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关联。早在1998年世纪之交之际,中国道教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卿希泰先生就指出:"我国的道教文化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应有的地位"~(1),也就是说,在中国道教研究这一门高度国际化的学问中,中国学者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具有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温故知新──吴宓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观点栗子当前全国学术界出现了"传统文化"热。北京大学设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并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片。有些综合大学已开设传统文化课。有些工科大学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些中学开始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传统诉讼体制所折射出的中华传统诉讼文化进行研究,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伦理性、附属性和非规范性等三个主要特征.这些特点从总的说来是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障碍,应加以改造,但是并不是说中国传统诉讼文化没有其合理性一面和可继承的东西,比如伦理性中就有许多值得借鉴.因此需要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进行批判的吸收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试论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卿希泰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对于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有着不...  相似文献   

13.
<正>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从1984年正式成立研究所开始,即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数十年来,在张岂之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薪火相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成果时有涌现,形成了稳定而独特的教育教学传统和风格。概括而言,即坚持文化育人理念,强调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配套教材的编写,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发掘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化育人传统,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对中华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4.
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唐凯麟一道德运行历史的规律性表明,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文化是一个尊重历史、尊重规律的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能否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更是一个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现实问题。所谓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  相似文献   

15.
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文化的现代化,不可能算是成功的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用中国的特色文化作为指导.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是无可置疑的.我们的目的不是探讨传统文化是否起作用的问题,而是在于如何从现代化的动力要素的角度,来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本文在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地扬弃,并对传统文化的重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平涛我曾经在几所大学作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演,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热情和兴趣。不仅是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即或是工科大学,例如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为他们学校的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学生们欢迎;我利用到...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专题研讨和学习。他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范围广博、形式多样,需要从中国哲学、从文以载道的文化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和思想源泉。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杨海文新著《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经典文明、中华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如著名传统文化研究学者李宗桂在序言中所评“是学术与思想交融,坚持文以载道理念,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光大中国精神,追求崇高,守护传统智慧,贯通中华文脉,守正创新,为祖国的现代化贡献学术力量、学术智慧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8.
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蔡方鹿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在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以综合创新。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对东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赞同"以中国解释中国"的主张,认为必须回归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用儒家思想和义理来理解、研究中国法文化。作为初步尝试,选取古代判词为研究视域,总结出"是非在理,轻重在法"的中国法文化义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成为国人价值观念、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之根与魂,渗透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及现实启示意义。"中国思想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认识国情都是不可或缺的"(张岂之《五十年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载《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纵观近世学界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与普及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