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听到这样一件事:兼编辑审阅了通讯员送来的一篇稿子后,感到有关材料和主题很重要,于是“灵机”一动,解释说这稿子如何不能用等等,就打发通讯员回去了。时隔不久,省报却以头题位置刊登了同一单位、内容类似的稿子,署名的是这位编辑。通讯员看了理所当然表示极大气愤!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稿的同志大都有这样的感受:一篇稿子寄出去之后,总盼着能够早日发表;一旦稿子见了报,高兴得甚至跳起来。就在这时候,有一件事一定不要忘记去做,那就是把底稿翻出来,同见报稿对照一下,看编辑是如何给改的,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改。通过对照,将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先看标題有没有改动。一篇新闻作品的题目很重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能把题命好,将会有力地吸引人们去读。我常常为命不好题目而发愁。有的稿子尽管已经邮走,但题目仍不称心。然而稿子发表之后,看到编辑给改的题目,不由暗暗  相似文献   

3.
我的处女作发表在1991年9月18日的《太原晚报》上,谁能想到一篇“豆腐块”的小文章竟使我走上新闻报道之路。 大学三年级时,我班一名女同学父母双亡,只有高考落榜的妹妹和她相依为命,生活无经济来源,面临退学的困境。班里的同学知道后纷纷捐款,并到家中看望她。我觉得这件事很感人就连夜写了篇500字的表扬稿,第二天送到《太原晚报》社会部。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淡淡地说:“写的有点像板报,先放下吧!”我当时感到稿子没有希望,但仍坚持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原晚报》从头看到尾。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1991…  相似文献   

4.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5.
在报社编辑部学习两个多月所见所感颇多,尤其有两件不为人知的小事让我“刻骨铭心”,也许这两件小事将会影响我在新闻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编了一篇言论稿下楼找不到“北” 分到理论部学习的第二天,负责带我的编辑就交给我一篇500字的言论,让我编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星火小集”。这是我编发的第一篇稿件。过去总以为编稿子要比写稿子容易,改个标题,删除一些文字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非自己想的  相似文献   

6.
改稿之道     
编辑是要改稿的。改稿是编辑的应有之义。但是,怎么改,怎么改得适当、改得准确、改得精彩、改得漂亮,就很难讲了。编辑改稿,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坦率地讲,我本人就对编辑改我的稿子很少满意过。记得还是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时,我向某报社投了一篇稿子被采纳了,发表出来一看,虽然署名还是我,但内容大变,面目全非。战友们都为我感到高兴,而我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心情很是郁闷。这些年还不错,对我的稿子,编辑大都客气,不大删改,即使有所改动,也会和我商量,合作比较融洽。只是有一回,某编辑对我的稿子进行  相似文献   

7.
记得那是1992年老兵即将复员的季节,我得知某县电业局、税务局、电影公司三家单位争相发函聘请我们团电影组一位老战士的事,敏感地意识到这件事有点新闻价值,对这位老战士进行了突击采访。第二天正当我在改稿抄稿时,战友小王看了我的稿子说:“你的稿中心不突出。”接着,班里的其他几位战友也对我的稿子进行评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天我按照战友们的建议对原稿又进行了删改、润色,加深了思想内容。稿子发出后,很快在军区《前卫影苑》报的一版发表出来,还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三家报刊、电台选用。从此之后,每写一篇稿件总要坚…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9.
和基层通讯员们一起座谈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给某某报投了多少多少篇稿件,一篇也没见采用,也有的通讯员把稿子没有发表的原因归结为跟报社编辑不熟,或者是缺少“意思”,因而稿子才没有见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稿子能不能发表,跟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深浅没有什么因果关  相似文献   

10.
初秋的一天,正在某团采访的集团军、师、团三名报道员向我们叙说了宣传股长田兆广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难忘怀──蹒跚学步他引路──某集团军报道员刘福奎如是说1991年底,我还是某炮兵团导弹连一名新兵,田股长在师里当新闻干事。出于对新闻写作的爱好,我训练之余时常学着写些消息、小故事。然而,半年多过去了,报纸h没有用出一个字。正当我准备与新闻“绝缘”时,田股长来团里采访,我拿着一大爆没有发表的稿子去找他。没想到他是那样热情,对我的稿子一篇篇地进行了讲评,最后还挑出三篇消息当面修改,没几天,就有两篇被《前卫报…  相似文献   

11.
5年前去青岛日报社送稿的那次经历,现在还记忆犹新。记得当时写了一篇反映驻长门岩岛某部官兵数十年如一日守护海岛上珍稀花木──耐冬的感人事迹。刚当上报道员的我上稿心切,于是决定去送稿。在报社里我恭恭敬敬地将稿件送给一位编辑审阅,这位编辑边看边点头说:“回去给我折两枝耐冬花送来,我这办公室里也太单调了!”闻听此言,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坏了,海岛上规定严禁任何人破坏耐冬,编辑交待的事咱办不到,上稿的事肯定没戏了”。忽然,一个念头一闪而过,“先答应下来,等稿子登出来再说”。然而,一撒谎就脸红心跳的我还…  相似文献   

12.
我每写完一篇稿子,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稿子中的问题。有时经别人一指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的稿子中有不少漏洞。一次,自己写了一篇自我认为不错的稿子,给一位颇懂文章之道的同志看,我原以为他能称赞一番。不料他看后却指出后一层意思游离了主题,否定了文章的三分之一。我又一琢磨,的确如此,便对那层意思的观点和材料都作了修改,使主题更加明确。稿子邮走后,很快就被采用了。还有一件事,我也很有感触。我的妻子对为文之道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我写的稿子她从来不看。有一次,她不知怎么来了雅兴,看起了我刚写完的一篇新闻稿,看后竟挑出了三个毛病,而且言之有理,大出我之所料。有人说,下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写稿子又何尝不如此呢?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有时效性的。也许您经常会听到编辑记者们这样讲:"这篇稿子缺乏时效性,不能用了。""这篇稿子快点发出去,不然就没有时效性了。"那么,什么才是新闻的时效性呢?新闻时效性又与新闻写作有什么关系呢?一、新闻写作为什么要讲究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的物质及宣传功效有着直接的关系。新闻越早发表其新闻宣传的功效就越好,反之就越差,甚至毫无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14.
编辑改稿子,有人俏皮地描述为画红气球。怎么会是画红气球呢?原来,编辑每天的工作多数是在一篇篇稿子上找毛病,找到毛病,就把它用红笔圈起来,随后扯出一条线,把线拉到空白处,将纠正的内容写在气球里面。这便是编辑的红气球了。不过,这比喻如今有点过时了。现在,编辑往往直  相似文献   

15.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16.
有个县机关干部给省报写稿,报道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件新闻。稿子被某新闻单位的记者发现,打电话要作者补充材料。文章见报了,署名的却是这个记者。写稿的通讯员呢!对不起,被甩在一边了。还有个作者,给某报写了篇反映实际工作问题的稿子,编辑“匠心独运”地作了处理,一半作消息,一半作短评,登出来署名的是编辑。原作者呢?也对不起了。这类事发生在新闻机关的究竟有多少?不能说很多,但也并非个别。那位通讯页感到有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近几年来在地方和中央报刊发表过一些文章。对于发表的稿子,我每次都与原稿相对照。看过编辑修改得好的稿子,我心里就涌动出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对编辑的赞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次,我写的稿寄出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贵报的报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我也能写稿了,尤其是不相识的编辑还在回信中在我的稿子上加了一段评语,让我继续努力写稿子,将具有新闻性的稿寄给报社。就是这篇稿激励我笔耕不辍20年。如今,自己虽有很多稿子见于各报,但很少能遇见像军报这样负责任的编辑。现在是信息社会,报纸林林总总,但可怕的是有些报刊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读者的意见听不得,通讯员的槁子看不得。广告效益生辉,…  相似文献   

19.
稿写多了,与各类报刊编辑部交往多了,便会发现这句话的确是一条真理:风格即人。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创作风格,而不同的编辑处理稿件的风格也迥然有别。只打雷不下雨一次我向山东某杂志社发去两篇青年修养方面的稿子,时隔两周就收到该杂志副主编的来信:“稿子质量不错,切合我刊需要,争取早日上刊,望今后多赐佳作。”这位副主编复信如此迅速,办事如此干净利落,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因为据我的经验,稿子发出后一般需四个月左右方能窥出“端倪”。于是我翘首以待。可是一月、两月、三月……半年过去了,依然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无奈,我便写信去询问。复信同样很迅速,措词同样很干净利落:“大作已交其他编辑处理,经查问,只存一篇,现退回,另一篇待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两篇短文,均属雕虫小技之作,发与不发可谓“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但我心里却总有点不快,象被人耍弄了似的:不打算下雨又何必打雷呢?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