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必须体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新人的伟大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不可分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备的社会条件;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
谢涛  蒋娟 《课外阅读》2010,(8):181-18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互动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新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所面,临的深刻变革,各种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动,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在利益分化和重组过程中,许多社会不公正现象也明显的暴露出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这要求我们应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之中,以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确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社会化,倡导终身教育,在人、教育、社会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在变化中保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从而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确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社会化,倡导终身教育,在人、教育、社会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在变化中保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从而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杨诚德 《成人教育》2011,31(2):42-44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人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终身教育深层次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厘清终身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培养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适应并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构建。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是一个运动发展的整体,是由人、自然、社会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和谐是指社会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矛盾运动朝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方向发展,使社会呈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一切发展应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因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系统特性、辩证特性和人本特性。辨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特性对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阐述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计晗 《文教资料》2008,(2):83-8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双向互动作用,对于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原则,它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动力、出发点和目的,以及衡量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根本内容,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指向。要在这个价值目标指引下,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增进民生幸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要在人民群众共建共享中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和谐的内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观点对现阶段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和谐社会的宗旨在于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共处,减少社会发展中因人为的因素所付出的代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中国传统哲学—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有许多关于和谐的思想,虽然分析和谐思想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样,但是这些哲学思想是我们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所代表的相合不散的内核精神,所包含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自身之间和谐的丰富内容,所体现的"和为贵"的独特价值是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最丰富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和谐社会的表现是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并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无上境界的和谐思想,为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个人内心的和谐与社会和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实质在于使人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从而在根本上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以求得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因此,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资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的主体意识,构建理性的批判精神,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共融,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高度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的本质在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政治和谐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和谐的发展水平。政治和谐要求社会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符合一定的制度规范,从而使社会政治秩序保,持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状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政治发展中划时代的革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体系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必须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把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就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多元化利益格局中重建符合时代精神的多向度的新的价值系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以新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以公正平等为价值向度。它源于差别又高于差别,源于多元又高于多元。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异化、阶级对抗的不和谐社会,真正的“人权”享有、社会高度和睦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有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组织体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超越多元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保障社会和谐的人权运行机制,包括人权保障机制、人权激励机制、人权协调机制、人权救济机制和人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价值,没有秩序,就意味着没有和谐。而社会和谐对于秩序的要求,则是在秩序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的秩序的确立,则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诸多阻滞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失范现象及文化价值冲突。正视这些现象、冲突,认清其危害,追溯其产生缘由,进而积极探索矫正对策,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