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绩溪民俗词是绩溪民俗历史发展和绩溪方言历史演变的产物.绩溪民俗词是绩溪民俗事象在方言中的反映,是绩溪方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绩溪方言区别于其它方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方言是记录民俗的一种载体,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旺火"这一民俗的具体描写,目的是想反映出方言民俗词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组词.  相似文献   

3.
方言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词是民俗事象在方言词汇中的积淀,是民俗和方言长期演变发展的凝结体。不同地域的婚俗词,不仅能够反映各地婚俗的特点,更是彰显地域文化与民情心理的“民俗化石”。河东方言婚俗词即是其多种文化的综合显现。  相似文献   

4.
方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从方言所体现的民俗现象、语言的分区流变及传承、海外词的吸收和转用等方面可透视方言与丈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方言和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西昌方言除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西昌民俗的影响。西昌民俗在形成和发展中接受了巴蜀化和云南化的影响,并融汇了少数民族的习俗。西昌方言折射出了西昌民俗化,西昌方言词与在多种民俗化影响下独特的西昌饮食化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胡珊 《楚雄师专学报》2001,16(2):115-121
本文以“Hello”一词,从美国地方言的角度,从美国几个不同地方对“Hello”一词的不同说法。从这些地方问候语的方言中,简单谈了一些各地的风俗、文化、经济等情况。  相似文献   

7.
巢湖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因地处“吴头楚尾”之故,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周边地区方言相比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在词形、词义、词的结构方面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乃江淮官话洪巢片的典型代表。巢湖方言词汇成因有三:一是巢湖历史的文化传承;二是巢湖的人文民俗传统;三是湖山相依的地理环境。它们共同孕育了灿烂的巢湖文明,记录及反映民俗的巢湖方言词汇。  相似文献   

8.
前人有《方言》多“奇字”说。《方言》中的所谓“奇字”一为不见之奇、二为不用之奇。经考:《方言》不见于传世先秦两汉献的“奇字”共有297个;见于出土献的古字和传世献的异体古字或俗字人41个;依《方言》通例推定属西汉通行字的9个;根据《方言》词语记载要求,从字意义方面考明114个字的构成时代早于扬雄时代;真正的不见之奇的“奇字”,包括扬雄听所制字,共有132个。《方言》“奇字”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实词,而以名词居多;《方言》“奇字”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义词,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一词在不同方言地域的音变词形。  相似文献   

9.
赤峰汉语方言是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的过渡方言,本文描写了这种过渡方言中的人品,称谓,身体,服饰,饮食等类的词汇,与普通话词比较,这种方言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湖南湘乡方言的"子"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兰  张睫 《现代语文》2006,(4):87-88
湘乡方言属于湘方言娄邵片,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词,与普通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子尾词结构特点和语法功能的考察,了解到“子”尾本身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由子尾构成的双音节子尾词作词干,前加修饰成分,是湘乡方言中子尾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歇后语是流行于民间的特殊语言形式,甘肃陇南方言歇后语可分为喻义性和谐音性两种类型。甘肃陇南方言歇后语的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具有白文异读、使用语气词、具方言特色词、体现甘肃陇南地区民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商州方言里有许多逆序词,兼论汉语中的语素颠倒构词以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词书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方言里语缀“子”和普通话相比要活跃得多,因而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的词相当发达。本文仅讨论与普通话词形式完全不同的含“子”新疆方言词。这一类词语和普通话差异最大,方言区以外的人很难从形式上理解其意义。我们先逐词诠释词义,再提供正式出版物中的书证,借以展示方言语境下的准确语义。  相似文献   

14.
许多方言歇后语是根据民俗现象创造出来的,因此,含有某种民俗成分是方言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方言歇后语与地方民俗的密切关系:1.民俗和歇后语都具有地方性;2.民俗是方言歇后语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基础;3.由民俗引出来的后一部分是歇后语的语义所在;4.理解方言歇后语必须先了解其承载的民俗现象;5.旧的民俗消失以后承载民俗成分的方言歇后语还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方言与民间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既是人们达意的工具,又是一种审美对象,它跟读方言区的民上美化的生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方言是地方戏曲的命根子,吟唱艺术美的多样性在于方言的多样性,民俗化美的丰富性是由于许多民俗事象的生成都决定于方言的不同谐音和象征表意。多种方言并存交融与普通话推广及字统一,使得中国审美化呈现出整体和谐而又五彩缤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17.
“祁连”一词,经师们错误地解释为匈奴语,后代遂以讹传讹。实际上,它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是“天”或“乾”的古老的缓读分音形式。“天,乾”二字在上古西北方言中音同义通,说明它们具有作为“嵌词”所从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资格,从“嵌词”和其所自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语音模式及其二者之间的语音关系分析,“祁连”等形式是“天/乾”的缓读分音形式,这从域外借音中也可以找到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8.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民俗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和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方言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文章以山西民俗为例,考察了谐音现象在民俗事项中的反映,从侧面揭示了人们重和谐﹑盼富贵﹑祈平安﹑求吉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地的民俗文化总要靠各地的方言词语去表现。本文就方音双关修辞格构成的民俗事象加以分析,论述河东方言对晋南民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书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民风民俗的方俗词语,对它进行考释,既可以丰富近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又有助于当时民俗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