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21,(4):40-48
双向阐释是宇文所安翻译《文心雕龙》的基本策略,通过对比阐释中西文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阐释模式的基础在于中西文论的人文向度,即文本的开放性、认知的相通性、对话的互惠性。因为文本开放,中西文论才能同识文心,各织文采,互通文思;因为认知相通,中西文论对自然、社会和文学才有异中有同的看法;因为互通有无,中西文论对话才能互识、互证、互补。中西文论虽然互不隶属,但人文情怀却能超越种族和文化差异,敏感的心灵总能谱写传世的作品。正是基于相似的人文向度,宇文所安才能进行双向阐释,和刘勰完成了一场关于中西文论的超时空对话,为《文心雕龙》打开了通往世界文学经典的大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作了深刻反省,指出了近年来新潮文论面临的“文化失语”的危机。本文认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应走出后现代主义的迷雾,做到以我为本位,既向内吸收,又向外借取,广融博纳,合理发挥,在深层对话的基础上打通中西,迎接未来文学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在空间上要从全球化的学术视野角度理解,要与西方文论相通和互补,使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具有可对话性,而反对削足适履。在时间上,要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下重视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创造性地激活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生命力的成分,并从当下文学研究和欣赏实践的视角去体察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学实践的对话,反对过度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不只是一种历史现象,而是现实的源头。要善于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中现代性的因子,使之适应当下的学科规范要求。在方法论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要从现代意义上的范畴、体系和论证方法来领会,使其与当今全球文论的研究具有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历史的、微观的、宏观的研究[1]7.这些研究始终存在着一个研究思路和阐释原则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研究的成果大打折扣.例如,宏观研究常把中国古代文论置于古今中外所形成的视界中去考察把握,从古今对话、中西对话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甚至提出新说[1]10.但在古今对话、中西对话时就有一个阐释立场和价值选择问题,稍不留神就会流于庸俗类比、随意阐释,使研究流于浅陋.历史的研究、微观的研究也有此类问题.对此,陶礼天教授的《中国文论研究丛稿》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启发.著者将中国古代文论置于国学背景之下,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既致力于专人专著的深入探讨,又注重中国文论的宏观研究,视野开阔,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中,如何“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成为中国学者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中国学者在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应该选择中国文论还是西方文论的尴尬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应该与西方学者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以互识、互证、互补、互利为基础,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根,以西方文论为叶,从而成功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为重构中国文论体系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6.
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中西文论对于文学风格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论建构,二者存在相同和相异之处。本文力图通过对中西文论中风格论的同异点进行阐释和比较,进一步深入探寻文学风格的发展规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西比较文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以来,西方文论多用于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使得中国古代文论出现了"失语"的状态。从文化解读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活力显然不足,怎样增进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的主题。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文学研究,是一种对语言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以实现两者间的进一步融合沟通。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西文论对话存在不平等,在中国处于“弱式文化”的今天,要想使中国文论“在中外文论对话中凸现与复苏”不现实,只有先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改变自己的“弱式文化”地位,中国文论才有可能“凸现与复苏”。  相似文献   

9.
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中西文论对于文学风格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论建构,二者存在相同和相异之处.本文力图通过对中西文论中风格论的同异点进行阐释和比较,进一步深入探寻文学风格的发展规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西比较文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英译和跨文化阐释,该书反映了西方学者在西方思想背景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节选该书关于《诗大序》中两段文字的翻译和阐释,讨论比较诗学视野里诗歌的功用和分类。通过详细地比较和对比,找出英译中国文论的优点与不足,继而对中西文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一方面要引入西方文论的观念和方法来分析中国本土的文学和文学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要运用古代文学理论分析当前文艺现象,尝试中西对话,古今对话,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论课程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论作为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当下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时因中西文论语境区别、中西文学差异等原因使文本阐释出现偏差。本文立足于西方文论,从理论本身寻找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偏差原因,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问题,为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寻找方向。  相似文献   

13.
西方的阐释学与中国考据学的原理是相通的,只是在不同文化话境下才形成了的不同阐释方式。本文从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于两者之间的互补与互通进行一种梳理,从而为建立跨文化的阐释考据研究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对文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文学伦理学涉及的多元文学问题,以及文学伦理学当前的任务和走向进行探讨,可以论证文学伦理学是真正的文论创新,它超越了民族或国家的分界,揭示了文学的普遍意义,为中西文论实现平等对话提供了参考范式。  相似文献   

15.
对当代中国文论有效性的质疑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有效的文论都应具备实践性的品格,可是当代文论与我们所处的生活世界和艺术实践严重脱节。许多理论观点在文论圈内热热闹闹,一出圈外则乏人问津。即使如“新写实”、“后现代”一类口号似乎与部分创作现象相吻合,但问题在于它们是否真正回答了时代向文学提出的课题,是否担负起文论疏导创作的使命,以及从学理的角度阐明或探索相应的艺术规律。“新写实主义”的理论以“新写实”的名义取消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是从“文学主体性”立场上的倒退,与平庸的现实达成妥协。“后现代”贯穿一切的主张则表现为语境错住。妨碍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凡此都造成当代文论的阐释危机。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开始了冲突、交流;与此同时,西方文学理论也开始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相遭遇。在这场初次遭遇中,中国的一些理论家有意识地进行了中西文论的对话,试图达到汇通中西、创造中国近代文学理论的目的。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话(如果不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对话)。但是它没有成功,以后至五四运动被全面反传统、全盘西化取代。尽管如此,中西文论的这场对话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作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建设,有不容忽视的借鉴作用。中西文论的初次遭遇,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这种历史条件,既为中西文论的对话提供了可能,也为它的失败设下了  相似文献   

17.
我们通常谈到《孟子》的文论,总不离“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及“以意逆志”几条,其实孟子作为先秦散文史上一位富有文采的大家和学术思想上的一位极有个性的大儒,他对文学、对文艺都有更多的观照.本文  相似文献   

18.
李先国的《化俗从雅文学观的建立——朱自清与西方文艺思想关系研究》运用文本细读与实证分析方法,在中西对话中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朱自清的文艺理论思想,构建了朱自清的“人道主义一唯美主义一语义分析学说”的动态文艺思想体系。这无论对于朱自清的文艺思想研究、朱自清研究,还是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理论的阐释功能以及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的阐释力是引发当今中国学界思考最多的问题域,因此中国当代文论自身的话语建构也可在阐释的命题下寻找出路。在认识到西方文论具有局域性的前提下,对西方文论在中国的研究史及其作为阐释工具在中国的批评实践史进行梳理,是发现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生长点、实现本土理论的原创性知识生产、并最终向文化自信目标迈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论对叙事作品的阐发各有特点,但二者间却长期缺少理论对话。罗兰·巴特的叙事分析理论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说-听”结构理论都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分析特点,在对哈代小说《彼特利克夫人》的阐发中,二者展现出不同的结构阐发顺序和优长。中西两种叙事理论在彼此契合的基础上,借鉴和熔铸对方的优势,更利于超越中西之别,走向有效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