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河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各种成果较多,但学界对其梳理不多,文章拟分别从河西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状况、河西地区历史经济地理、河西地区历史文化地理、河西地区城镇地理等方面研究概况进行回顾,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宁夏河西地区为研究区域,对明代这一地域的屯堡分布和置废进行研究,期望利用历史资料分析这一历史过程的成因及其意义。宁夏河西地区屯堡的废置与分布的历史,客观地反映了明王朝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状况和战略防御格局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7,(3):61-6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共计有138年的历史。由于该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称"凉"的政权,故称其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曾发生大规模多形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的类型规模,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河西地区区域性历史的演进与变迁,是推动河西地区成为"民族走廊"的动力性元素。  相似文献   

4.
《平天仙姑宝卷》系据临泽县板桥镇一代民间宗教平天仙姑的传说和神异事迹编辑而成,它是河西地区为数不多的土生土长的宝卷之一。《平天仙姑宝卷》曲折地反映了明代河西地区的历史和风土民情,尤其是《宝卷》中的"仙姑近代显应分第十九"讲述了近代以来仙姑显灵之事,总共有五件事,这五件事情均以明代后期河西历史为依据,其中讲到的人物和事件除了仙姑神异事迹外,基本上都是真人和真事,更是直接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历史,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化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璀璨明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然而随着历史的沿革,区域的划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进而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河西地区历史上粮食亩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河西地区特有的原始文献,对历史上河西粮食亩产量的状况进行了探讨,并作了定量性的今古对比,不仅客观地评估了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也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疆多元文化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种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众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与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历史相联系,逐渐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语言与宗教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甘肃河西地区即河西走廊,是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河西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河西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形成了区域特征鲜明的"一本五专"的河西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但河西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不同于省会城市,没有高校集中、办学便利等有利条件。甘肃省在制定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支持河西高等教育发展,这为河西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根据区域特点,建立河西高等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高质量,培养特色,加快校地合作步伐,促进河西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高黎贡山不仅是滇西最早的人类居住地,同时还成为了多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走廊,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对高黎贡山地区各民族历史源流和分布状况进行专项调查,不仅能对该地区民族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对构建高黎贡山多民族和谐社区、传承多元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宝应县河西话是指分布在江淮官话区的来自中原官话区移民所持方言,中原官话没有入声,而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有入声,通过对中古入声字在河西地区的读音变化分析,发现方言岛型河西话出现明显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而非方言岛型河西话则受当地话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带有更多当地话的语音特点,发展趋势为混合方言。  相似文献   

12.
汉代在河西地区推行郡县制的同时,考虑到河西地区的特殊情况,在职官设置上多有变通,适应了河西地区的发展需要。本文根据出土的敦煌汉简,对河西地区的职官体系进行了梳理:河西地区的职官体系可以分为行政系统与军事系统,行政系统为郡县制度,军事系统为都尉—候官—候长—隧长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河西地区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场所,畜牧业在古代索称发达。自秦汉始,这里即被开拓为全国的畜牧业基地,汉代有“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说法.前凉时洛阳地区流传着“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民谣。北魏太武帝拓跋宏充分发挥河。西的地方优势,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与实地考察,毅然在河西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不久便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马匹存栏数200余万匹,骆驼100余万头。并以河西为基地,不断地  相似文献   

14.
河西一词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较为明确的范围所指。至秦汉时,河西所指范围扩大转移至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魏晋南朝所指的河西范围与汉代相同,北朝所指的河西扩展至以黄河中游之西为主,包含汉代河西所指的三层含义。隋至唐代安史之乱前,河西重回汉代所指范围。此后直至民国,河西所指最终固化为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范围的演变,过程复杂且阶段性明显,与黄河形态及流域地形、政治地理变迁、历史文化传承、空间用语更替等密切相关,折射出中国地域概念演进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家族组织是中国古代最根本的社会基层组织。在我国,家族组织几乎构成了社会基本的村落单元。成同年间,贵州各民族起义,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动荡,对多民族地区以家族族群构建的村落社会形成了强大冲击。以家族传说和家传碑铭为例,结合文献史料,探索多民族地区家族组织在社会动荡中的应对与调适方式,为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高台县民间小调是河西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多记载劳动和节日的场面及过程,以叙事为主,涵盖了儒、佛、道等多种文化思想,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民族融合的河西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7.
《河西学院学报》2016,(3):21-27
自763年始,摩尼教成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840年,回鹘汗国崩溃以后,部众西迁,其中一部分迁至今河西走廊地区,以甘州、沙州为中心建立政权,史称甘州回鹘与沙州回鹘。由于受河西地区长期流行的佛教的影响,回鹘民众大多皈依佛教,但回鹘王室仍以摩尼教为奉,如同漠北回鹘一样,河西回鹘的统治者非常敬重摩尼教,任用摩尼教高僧作为使臣出使中原王朝。对摩尼教在河西的流行情况,汉文史书记载鲜少,但敦煌发现的回鹘文文献、汉文对此却有不少反映,波斯文史料也有一定记载,可填补汉文史籍的空白。从中可以看出,自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期,摩尼教在河西回鹘中是相当流行的。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秦晋(战园时主要是魏)间曾对位于黄河之滨的河西地区(今陕西泪南、河南灵宝、陕县一带)进行过激烈的争夺。从晋惠公六年的韩原之战(前645年)起,到秦尽得河西地的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4年),河西之争持续了三百余年,经历了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大小战役数百次。其时间之长、战争之激烈、战争地区之广,都在先秦战争史上是罕见的。我们认为,河西之争是秦晋关系史上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期乃至于战国初、中期,秦晋两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几乎都与河西之争有关,它也成为了两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但对此点,史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故此,对河西之争进行探讨,将  相似文献   

19.
河西地区的达怛张久和九世纪四十年代,蒙歪高原回鹘汗国败亡以后,一些回鹘余众西走,与回鹘关系密切的一部分达怛人随行。十世纪中叶以后,河西走廊一带出现一些达怛人,我们姑且称之为河西达怛。本文主要就河西达怛与后周、北宋的交往,在河西地区的历史活动及黄头达怛...  相似文献   

20.
新疆是一个具有丰富民俗文化宝藏的多民族地区,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民俗文化。新疆多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在新疆民族文化建设及其学术建设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集中表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