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广播事业的基本性质和职能,以“喉舌”和“耳目”概括,早已为党的报纸和广播所确定,其本义是传播最新时政情况,表达政治主张和愿望要求,并成为新闻广播工作者实践的准则。“喉舌”和“耳目”出于古籍。“喉舌”系指古代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重要官员。《辞源》所引《古文苑十五扬雄尚书箴》云:“是机是密,出纳朕命,王之喉舌”。“耳目”则指探听消息者或视听所系之物。《辞海》引用《左传·成公二年》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要认真实践马克思新闻观,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多出精品佳作,当好“耳目”与“喉舌”是新闻队伍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要“以人为本”,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这是针对当前我国宣传思想战线及新闻界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它是我国新闻界和新闻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体现,它对于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的发挥其喉舌耳目的作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闻是有党性的,新闻传媒是无产阶级政党教育引导群众的“喉舌”;而新闻专业主义则要求,新闻传媒不为任何政治集团和经济集团服务。有人认为:这是一对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的党性原则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冲突,党性原则会扼杀“新闻自由”,喉舌论有损新闻的“客观公正”;媒体是第四种权力、是社会公器;记者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党性原则是第二位的。这类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一、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新闻要立法,然而,谁是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加以澄清。过去我们常说,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党的喉舌”、“党的耳目”,我们则都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凡事都应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然声 《记者摇篮》2004,(4):21-22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新闻舆论是“公共文明之利器“.媒体的社会角色是大众传播工具.其本身并不具备处理社会纠纷、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决功能.但作为社会公器.它是社会监督有效存在的一种有效形式.有满足公民知情权的基本功能。而公民的知情权是受到宪法保护的。因此.正确处理“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关系.依法行事、客观报道.是新  相似文献   

7.
报纸必读性内涵非常深奥和广泛,同时也值得探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非常必要: 阶级性 众所周知,新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的新闻是党的耳目和喉舌,它受党的领导,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政治家办报”,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只能帮忙,不能添乱;只能引导,不能误导。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党性原则。 新闻性 没有新闻性就谈不上必读性,离开  相似文献   

8.
三、新闻要改革,喉舌的性质要坚持。目前有一种倾向,一谈新闻改革,就把它同喉舌的性质对立起来,似乎坚持当喉舌,新闻就不能改革,要进行新闻改革,党的新闻事业就不能当党和人民的喉舌。弄清当喉舌同新闻改革的关系,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把党的新闻事业比喻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文中讲得非常明确:“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报纸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同时把群众的呼声反映上来。“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  相似文献   

9.
记者,要做好党的“喉舌”,必先做好党的“耳目”。果如此,不论用公开的报道去说话,还是用“仅供领导阅处”的“内参”来实现,都同样重要,后者的作用无可替代。如果把党报公开发表的报道比作党的“喉舌”,那么,就可以把“内部参考”比作党的“耳目”了——新闻媒体运用新闻手段,将不公开报道又很重要的新闻事实制作成仅供党政领导参阅的新闻作品。这种“内部参考”,既可以及时地向党政领导反映社会实情,又可以写进对情况的分析和相应的建议、对策,从而为领导  相似文献   

10.
《襄樊日报》近两年来有效地探索出一种适应市州报发展规律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三贴近”和舆论监督九种“加法”运作。(一)“喉舌” “耳目”党报是党的喉舌和耳目。当“喉舌”,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上,全面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党的声音,使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实  相似文献   

11.
1918年,蔡元培为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作序时写到:“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新闻之内容,无异于史也”(1),点明了新闻和历史的关系。梁启超曾说报馆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子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2),其中“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指的就是新闻与历史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突出读者来信,是我们黑龙江日报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983年10月以来,我们不仅把读者来信作为重要的新闻来源,而且把它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经常放在一版头题。把读者来信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同消息、通讯等等量齐观,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部是站得住脚的。首先,这是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胡耀邦同志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读者来信在报纸上占据一席要地,正是发挥“人民自己的喉舌”的作用,体现党报的群众办报路线。其次,就新闻的含义来说,我们的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讯息,是人民群众应知、欲知和未知的事实。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读者来信就象回音壁,雷达屏,能把时代脉搏的跳动之声,社会生活的光影,最迅速的反馈回来。另外,从社会效果看,读者来信影响面大,效果显著,解决问题,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新闻形  相似文献   

13.
余玉  吴琴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1):91-107+128
近代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在早期国人译报实践中萌芽,在国人自办报刊中历经“耳目”与“喉舌”之间的“统一——偏移——强化——统一”的循环过程,从而在近代报刊实践史上呈现出独特的嬗变轨迹。具体而言,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孕育于早期国人报刊实践,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辩证地提出报刊“耳目喉舌”论并逐渐向“喉舌”功能偏移,清末革命派报刊不断强化“喉舌”而轻“耳目”功能,民初随着新闻业从“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向,报刊“耳目”功能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渐向“耳目喉舌”功能回归。在报刊实践语境中辩证考察近代报刊“耳目”与“喉舌”功能的关系,探寻其独特演进轨迹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畸轻畸重的现实表征,对当下新闻业有效发挥其功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瑞环同志在关于新闻工作讲话中指出:“报纸要做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就是关于新闻工作党性的一种鲜明、形象而科学的表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人否定或贬低新闻是阶级和政党“喉舌”的论点,甚至将“喉舌”与“传声简”等同起来,胡说什么“喉舌是个旧观念”,“在现代新闻意识里喉舌不是个好听的词。”方励之说得更露骨:“新闻报刊是喉舌,没有什么自由而言。”我们说,“喉舌”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在于说明了它和“大脑”的依存关系。在我国,首先用“喉舌”概括报纸性质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最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有多种多样的体裁,如消息、通讯、来信、评论、调查报告等,被称为“十八般武艺”。而这“十八般武艺”中,消息是常规“武艺”,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它以简要的文字真实地迅速地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消息是报纸新闻的主体。报纸所以被称作“新闻纸”,就是因为它以刊登新闻为主,新闻则以消息为主。消息在报纸上要唱主角,要占主体地位。这是现代新闻写作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新闻界同仁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5月8日至12日,首次全国性党报内参工作会议——人民日报暨省市自治区党报内参工作座谈会在人民日报社召开。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先后两次到会讲话,他强调,从报社编委会角度讲,办好内参与办好报纸同样重要。他还就党报的“喉舌”和“耳目”作用作了阐述。他说,党报除了是我们党的喉舌之外,还应成为党的耳目。所谓耳目,就是要通过党报来使我们各级党委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据此作出决策,然后通过党报和其它传播工具,以及各种渠道向群众宣传。高狄强调说,内参工作要注意“三新”:新问题、新经验、新情况,要围绕这“三新”办内参。  相似文献   

17.
之四:主旋律要长奏、响亮、动听新闻报道应当有主旋律。用正式语言说,就是李瑞环同志讲的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他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改进新闻工作的“关键”。这“关键”二字包括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深涵着这主旋律的重要性、针对性和艺术性。既然它是主旋律,当然要长奏、响亮、动听。因为它担负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要使命。没有这个主旋律,那喉舌的声音就会是散的、乱的、变调的,完不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甚至失掉喉舌自身的政治生命。  相似文献   

18.
我的朋友有许多是报刊的特约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在一起说话三句话不离本行,不时扯到通讯报道工作上来。讲具体的工作,大家都有许多话说,可是要给“通讯报道”下个定义,大家就语塞了。报道,就是把获悉的新闻通过新闻传播机构传布于世,这个比较容易回答。而要回答什么是“通讯”就要费一番口舌了。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它与报刊上的消息、评论、特写有别。对于这种意义上的通讯,《辞海》解释说:是“一种比消息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  相似文献   

19.
漫谈主持人管理冯国阳,李春星一、主持人是“喉舌”功能的一个艺术载体“新闻是党的喉舌,报道要突出主旋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办新闻的一条任何人都不能更改的宗旨。在推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虽有淡化“喉舌”功能的趋势,但实际上,那是对过去过份强调“喉舌”功能的一...  相似文献   

20.
1901年,梁启超在谈到报刊的作用时,曾引用西方谚语,说它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那么,110年后的今天,作为学术期刊,能否成为中国学术界之耳目也、喉舌也,中国学者之镜也,中国学术共同体之王也,中国学术未来发展、进步之灯也,当今学术之粮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