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大学知识治理内涵的把握,应超越本体论知识观而以价值论知识观来统领。大学知识治理是指大学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行为主体选择科学的结构和机制对关于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等管理活动进行优化,以促进价值创造和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相统一的过程。大学知识治理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人本的“知识-组织”活动。知识基础理论、治理理论以及组织间关系理论是大学知识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泛在知识环境的日益形成、知识生产模式的深度变迁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广泛兴起是大学知识治理研究缘起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学知识管理中的观念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学的知识管理是理论界和管理实践面临的前瞻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建构适应社会要求的大学内部管理体系。本文在尝试对大学知识管理作一初步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大学要实现真正的知识管理,必须在知识共享,终身学习,组织学习与团队学习,以人为本与团队协作等方面实现观念的转变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知识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回应当前知识社会的严峻挑战,大学应当运用知识管理理论改革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管理模式与体系。大学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一个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其本质在于创建学习型大学。其任务包括创建大学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创建大学知识库、优化知识访问和共享;建构共生和协同发展的管理生态,促成大学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加强大学间的合作,促进大学间知识的互动与整合;将知识管理与大学的绩效结合起来等。  相似文献   

4.
大学知识管理策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述大学知识管理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知识管理的策略选择应从人、事物、环境三个层面的交互作用着手,结合各大学管理的实际,有条件、分步骤地推进。树立知识管理的人本观,构筑知识管理信息平台,设计超常规组织结构,创新知识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知识管理制度,营造组织学习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的管理范型正从组织管理向知识管理过渡。本文从大学组织管理的局限性、大学组织结构的知识品性和大学的知识使命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现代大学管理从组织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型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知识创造与知识实践是学习得以继续的基本条件。大学的本质特点在于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和知识实践。由知识的静态分布模式和知识的动态循环特征可衍生出大学的管理理念,即大学管理应以知识的传授、创造与实践为依归。  相似文献   

7.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开展知识实践活动的基本单元,知识演进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知识观念、知识体系和知识制度分别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迁产生作用,知识观念的变革、知识体系专门化和综合化的矛盾运动、学术职能和知识活动方式的演进,是推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革的重要原因。适应知识演进的需要,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知识活力,构成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形态结构不断变革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知识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质上,大学是一个生产、传播与应用高深知识的地方,但在实践中大学并不重视对于高深知识的管理,更没有将知识管理作为大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质量危机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实施质量管理已经势在必行,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质量管理,如何建立适合于大学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仍然没有明确结论.结合大学组织特性以及当前质量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过质量管理改善大学组织绩效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在大学内部实行知识管理.大学如果要从传统组织转变为质量组织,知识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知识管理是与知识经济社会相应的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是将知识作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结晶。本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视角,以知识资本理论、企业知识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出发点,着重探讨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学知识管理中的组织文化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知识社会,大学管理要向知识管理方向转变.但目前,科层文化、组织内部关系、知识工作者的兴趣以及能力差异等问题阻碍了大学有效展开知识管理.为此,需要大学展开组织文化的变革,要求大学的组织文化向创新、共享和协作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知识论中的"弱纲领"与"强纲领"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知识论研究在科学知识的社会因素与外部实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念,即传统的"弱纲领"和以科学知识社会学为代表的"强纲领".其中,"弱纲领"代表了正统的科学知识观,它将科学知识视为人类理性的产物,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强纲领"则通过"因果性"、"对称性"等原则把对人文、社会知识的社会分析扩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分析,要求对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人类信念都进行所谓的"公正"、"对称性"说明.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晚期,"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转换为"良知"与"知识"之辨。一般的观点认为,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道德实践,故而对经验知识有所忽略,甚至是以德性消解了知识。也有学者认为,阳明虽强调致良知之工夫,但并未轻忽知识之价值,知识有其独立的地位。事实上,阳明在论述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时,明确有"不滞"与"不离"的说法:良知不依见闻而有,为见闻生成之场域,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见闻之知源于意、物的分化,为良知的客观呈现,故"良知不离于见闻"。究言之,阳明既非以良知取消知识而落入泛道德主义,亦非以知识泯灭良知而落入唯知性主义,而是在承认知识价值的同时回归良知本体之澄明。  相似文献   

13.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在阳明那里,“心”即“良知”,一种绝对的生成的道德自觉准则。与此“心”相应,“意”非意识,而是“良知”之“致”,进而“物”则为“良知”所直贯而来的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所以,“心外无物”展示的是:具体的道德性行为离不开主体的“良知”。阳明、儒家通过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把“他者”纳入到主体的“良知”中来。这是一种道德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对高职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中基础理论教学以“必要·够用”为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由于对这一原则在理解上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轻视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现象。缘此,本文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高职教育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高职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思辨。  相似文献   

15.
知与行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可分的,无论在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中国古人对知、行的界定不同于我们之处,在于知与行不仅仅是认知领域的范畴,同样也是道德修养的范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只有从这一意义上去理解才是惟一正确的。简单地认定“行先知后”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知先行后”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又聚焦到了"知识"问题上来了.然而,无论何种教育知识观都未能使实践产生实质积极性的影响,应试教育"变本加厉".从根本上反思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系,已成为教育研究和改革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在中外认识论"先验"研究深度变革基础上认为,书本知识是知识形成并同时是生活经验得以可能的前提,而生活经验是书本知识现实化并形成完整知识的内容和途径.新的教育知识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困境,21世纪的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虽然这一理念并未彻底否定知识学习的作用,但亟须基于此理念重新定位知识学习。在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最终要为儿童的生活服务,应以“生活逻辑”组织不同类型的知识,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对接生活、通达意义。基于这些定位,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在现实生活的需求中学习生活的智慧,从感性认识通达一定普遍性的“体认之知”,在体验、讨论和探究中通达“体认之知”,发掘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生活价值。  相似文献   

19.
知识问题是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指导并引领网络课程的发展方向。当前,知识世界正在发生着诸如知识范式、知识形态、知识政体的转变或被颠覆,即“知识转型”的变革,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如何迎接知识转型的变革?一是注重平台建设的多元化与包容性,构筑知识共享的新型组织化图景;二是融合三边网络与混合组织力量,化解大学与政府、市场三权之歧的矛盾;三是获取知识生产者与传播者的大学教师支持,专业发展为数字化教师,转向知识、能力与技术的合成者;四是探索SPOC开发运营模式,为MOOC坚守的知识“开放”和“共享”理念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Bereiter's concept of problem-centred knowledge is criticized on two grounds. First, associating knowledge with particular problem types limits the use of that knowledge to those problem types, causing rather than curing mindlessness. Second, interesting problems are not independent of our knowledge but arise within particular knowledge structures. Hence, problems must be indexed by the knowledge structures they are relevant to, rather than the other way around. It is suggested that a mor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carries some of the same pedagogical potential as the concept of problem-centred knowledge without sharing its inherent difficul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