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底层书写是上世纪90年代文学界兴起的一个热点现象,它主要关注的是何谓底层以及底层如何表述的问题.郑小琼的诗歌通过"铁"的意象,从底层打工者生存的三个方面--生存环境、生存状况、话语缺失展现了底层生活的状态以及她对底层生活的见证和反思,体现了明显的底层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底层写作现象逐渐成为文坛的热点问题.对于底层写作所呈现出来的立场和精神,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文章试图以儒家人文精神为出发点,结合当代底层文学的创作实际,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去寻找底层写作的理论和价值观根源,对底层写作现象做一个理论透视.  相似文献   

3.
作家在"底层文学"中塑造"底层形象"时,常以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表述底层时往往有很强的主观性,将底层人物想象为具有极大苦难而必然走向堕落或者为了道德的完善而带有悲剧色彩的形象.这却掩盖了底层的真实情形,与底层文学的初衷相背,成为"底层形象"抒写的一个怪圈.  相似文献   

4.
当下底层写作呈现为以下生态:一是以贾平凹、迟子健、刘庆邦等为代表的领军人物对底层的言说;二是以周崇贤、刘伟章、张传明等为代表的打工作家对底层的诉说;三是在市场经济语境中,底层写作沦为一种消费符号.当下底层写作的局限性表现为代言的叙事方式、二元对立的叙述图景和道德缺位的叙述缺限.当下底层批评道德缺位,且呈现出病象特征,构建健康的底层批评是构建健康的底层写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刘庆邦来自民间,关注民间底层人民生存的尴尬、人性的裂变,创作了大量底层叙事小说.刘庆邦的小说坚持民间叙事立场,直面底层社会真实,贴近底层人物灵魂,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当下底层写作呈现出以下叙事特征:代言的叙事方式,二元对立的叙事图景,极致化的叙事手段.当下底层写作的精神空间呈现为:体验的匮乏与精神的暧昧,苦难的渲染与精神的剥离,解构盛行而缺少精神支撑.底层写作之于今天的意义在于:关注底层的生存状态,探索底层的精神历程;帮助形成价值判断,建立精神钙质的支点;抚去现实痛苦的浮萍,给人以向上飞升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熊万里(下称熊):现实就像秃子头上的麻雀,明摆着:大量雷同的庸作让我们昏昏欲睡.能让人眼睛一亮的小说,能叫人心里咯噔一下的作家像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稀少.眼下,比较时髦的是写底层.我不反对写底层,但是反感为写底层而写底层.写底层,仿佛只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矿难、讨薪.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角度的高度一致是艺术的退化、想象力的丧失.读您的小说,云开雾散.余华、苏童之后,很多年没见过像你这种才子气的小说家了.  相似文献   

8.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底层研究”学派作为一种后殖民地历史研究学派,主张摒弃在传统史学中编纂的精英主义话语,力图从底层即人民的角度重写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史.作为印度底层研究的主将,帕萨·查特杰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示了印度底层社会运作的政治图景,即呈现出“被治理者的政治”或者是作为被作为的“政治社会”的逻辑.与谋求权力的上层精英阶层对政治的运作相比,底层关注的是谋求自身的利益,底层是基于非政治的理由来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的是两个相互承接的角度:第一,"底层文学"的合法性.和"否认'底层问题'文学的虚构和美学化"的观点相比,那些关于"底层问题具有文学表述必要性"的论述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论述包括底层的自我表述缺乏历史理性的总体观念、雅俗问题、文学必要的社会效用等等.第二,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规定背后具有深刻的话语意图,人们要从中寻求风格的历史延续性,但"现实主义"到底是人们对"底层文学" 风格的总结还是一种必要的"建构"?文学的题材和文学的社会功能能否规定文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致力于底层叙事的作家.他引入国民性改造的精神取向和他独特的人物塑造手法,以及他围绕作家与底层的关系所展开的一系列思考,构成了对当下文坛底层叙事的有益借鉴和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1.
桐城文化中的爱民思想体现在吁求统治阶级爱民、重民和贵民等方面,认为统治者应以民为贵,使"君—国—民"之间形成并保持一种良性的持续互动关系。桐城仕宦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地位,提倡爱护和厚待民众。桐城仕宦认为设君为民,民贵君轻,君臣有共事之义,而非臣之食禄为受君之恩之主从依附关系,这种共事之义的内涵是臣子匡正君主过失,利江山社稷,使百姓安居乐业。桐城诸贤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贬抑男权,褒扬民妇,既宣传"女胜儿"思想,又颂赞"女君子"形象。其对待妇女之态度不以富贵为尊,而以思想品德上之"贤"来打破以政治上之"贵"和经济上之"富"为特征的阶级地位之不公,推举"惟贤者为尊"。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生前虽然没有使用过“以人为本”的概念,但其思想深处却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与理解人的高风亮节。尤其是对人的尊重,体现在各个方面,较好地实践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承与发扬邓小平的尊重人的思想,对于密切党群关系与防止执政党及党员的蜕化变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始终贯穿着对人民的认同与尊敬.汪曾祺赞赏什么,认同什么,喜欢什么,都充分显示了他对人民的敬仰和崇尚,体现了他的"民粹"倾向的创作底色.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穷人经济学”的中国高职教育新使命,就是构建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三全教育”新体系———从全民到全纳再到全人,正是中国高职教育健康、持续成长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给我们留下了亲民、爱民、重民、利民的公仆形象,在他们的执政理念中都蕴涵着深刻的民本思想。他们的民本价值取向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都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超越与升华,真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富民强省是新一届省委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现实基础、着眼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实现富民强省,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建设教育强省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是夯实富民强省的基础;建设教育强省必须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型教育体系,进一步务实基础教育、放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优势、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落实教育强省,关键在树立一流的教育理念,建立一流的管理体制,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营造一流的教育发展环境,落实党政一把手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以人为本"人学思想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邓小平在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准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以人为本”人学思想。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两课"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双重职责,神圣职责的履行须在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上充分体现出来.探讨新形势下"两课"教师在课上和课下育人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贯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本体上坚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是最根本的力量,是社会实践和创造历史的主体;在理念上体现了对人的现实性关怀,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方法上实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社会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船山"人"论     
对人的关注,是船山学的主旨所在。船山学的人文精神立足的是人,关注的是人,提升的是人。船山对“人”的关注与论述,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与人的价值,突显了中国人文传统的主题,闪烁着人文启蒙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