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的翻译理论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异化翻译策略一直备受争论。而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为研究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从多元系统论这一角度来分析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鲁迅异化翻译理论提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
韩斅 《文教资料》2009,(14):43-45
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20世纪文学翻译界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为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其翻译实践中鲁迅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直译、硬译、死译的观点,以及异化的翻译策略。该文基于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阐述了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4.
多元系统论是由特拉维夫翻译学派的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教授提出的有关翻译的理论体系。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同属该学派的左哈尔.沙维特教授提出"儿童诗学翻译论",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这种对边缘文学翻译的研究体现了多元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将多元系统论在实践中的拓展性运用。  相似文献   

5.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系统理论介绍到中国后已被用来解释阐述了多种文化现象,其深刻性和指导性不言而喻。本文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异化翻译理论,发现异化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世界翻译理论有巨大的贡献,然而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翻译策略是世界和中国翻译理论的支柱理论。古今中外,有三种翻译策略:1.归化翻译——传统翻译;2."归化加洋气"翻译——改良翻译;3.异化翻译——现代派翻译。鲁迅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中的两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归化"翻译的学者,也是第一个推出"归化加洋气"说的学者。美国人韦努蒂提出"归化"比鲁迅整整晚了60年,提出的"异化"是第三种翻译策略,与鲁迅的"归化加洋气"翻译策略截然不同。中国的翻译理论家将鲁迅的"归化加洋气"翻译策略和韦努蒂的"异化"混为一谈,使鲁迅的"归化、洋气"翻译策略淹没在对韦努蒂的"异化"的热捧的喧闹声中,结果教科书中的翻译策略只有韦努蒂的两个——归化和异化,鲁迅首先提出"归化"这一事实也在韦努蒂的"异化"的热捧的喧闹声中被抹杀了。中国翻译理论界必须重新审视鲁迅对世界翻译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致力于对翻译文学与整个文学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引起人们对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关注,解释了一些以往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侦探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被译介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侦探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创作情况,并以侦探小说这一特定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发展证明翻译文学在本国文学多元体系中地位的动态变化与当时的文学创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深化的过程。指出了侦探小说在翻译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原因,实现了多元系统论在文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马君武先生的作品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其译作文学创造力极强,异化程度极高。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指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标准和策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马君武经常出现改译的情况便是受多因素影响所致。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马君武的诗歌翻译,可以清晰地认识马君武改译的原因,并探寻其采用的翻译策略及其翻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为指导,以严复、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理论为例来研究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中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研究表明,无论译者是使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都和他们当时的翻译目的密切相关,即思想启蒙,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10.
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论,用于解释文学翻译的各种情况。由于晚清小说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高潮之一,因此可以用多元系统论来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林纾、严复翻译策略的文化成因,以期发现背后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1.
韦努蒂在“翻译,社区,乌托邦”一中,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要试图建立一个社区,使它成为沟通两国语言化的桥梁。而完美的翻译又是乌托邦空想,翻译的目的是要表达语言和化的差异。本主要围绕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异化”的翻译思想,从而明确翻译的目的是“存异”而不是“求同”。  相似文献   

12.
用目的论理论来审视严复的译著《社会通诠》,可以让我们很好地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即,一个合格的译者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限制性因素的干扰,才能使译文具有相当的艺术效果和生命力,达到译著语言的“达旨”和译著思想的“达旨”的目的;不朽的译著,往往是一个优秀的译者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外域进步的思想体系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历来众说纷纭.辜正坤教授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可以说从哲学的高度对这种旷日持久、毫无意义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其理论价值不可低估.然而,辜教授只论证了多个翻译标准存在的客观现实及其合理性,而对选择翻译标准的限制条件没有详加论述.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顾与深入探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翻译标准的充要条件乃是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学者吉蒂昂.图瑞被公认为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对他的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并结合翻译实例解释翻译准则对实际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翻译界运用多元系统理论相当广泛,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林焕平作为一位翻译实践家,他在抗战的特殊时期,开创了自己翻译事业高峰期.本文旨在采用多元系统理论的理论视角,结合抗战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及当时抗战时期所倡导的意识形态,运用文本分析Journey to a war中两个短篇的方式对林焕平英汉翻译策略做一个深入的探讨,并对林焕平采取此种翻译策略的社会和文化根源进行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16.
可译性问题     
可译性是传统翻译观的范畴,它基于一个假设:原作有终极意义,可译性就在于完整无缺、毫不改变地加以再现,否则就是不可译性。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象论和语言游戏观出发来研究可译性问题,可以引申出这样的观点:在语言游戏观下,翻译变成了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它客观地存在着。翻译并非终极意义的再表达,而是在视域融合下的合理的意义阐释活动,而作者意图和作品意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异,由此消解了可译性概念。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从小受中西文化浸染,一生著述和译著丰富,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特殊的贡献。郭沫若作为翻译家,就翻译者的素质、译者的动机、诗歌翻译、以及翻译创作论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译著和翻译理论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丰富的译文序跋中,蕴涵着丰富的理论资源。这些观点虑远思精,鞭辟入里,启人疑窦。当我们将这些译文序跋中的观点和思想与鲁迅的翻译专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时,就更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鲁迅科学而完整的翻译思想体系,因为这些译文序跋是鲁迅在非论战状态下写就的文字,既是冷静的纯学术思考,同时又是紧贴于翻译实践的理性升华。从散见于序跋中的译论出发,可以使我们接近鲁迅更为真实的翻译观,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研究鲁迅翻译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傅雷在翻译文学领域内著述颇丰,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构建了独特的译论体系,这与他在艺术领域内的精深造诣密不可分。本文以傅雷的绘画理论为着眼点,从创作者的个人素养、神似说以及均衡观念三个层面探讨其画论与译论的相通之处,分析其画论对译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广泛的讨论.而目的论这一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为翻译评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因此本文试图从目的论角度对许教授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作出分析,以说明翻译目的在其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不容置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