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古代中国,关于"天"的信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信仰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包括了君王、官吏和普通百姓,而且根深蒂固,影响极大;可以说,它对于古代中国社会之稳定和发展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包括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训育即德育,同时还包括一种信仰教育的"道育",其中,后者是道德教育之根.对于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道德教育问题,儒家"万物一体"论不仅可以为个体奠定道德教育之"根",同时还可以成为社会的价值纽带.  相似文献   

3.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满族曾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信仰阶段。该信仰的基本对象是"天"和"祖"。天,即天帝、天道、天神;祖,即祖宗、祖德、祖灵。由于对两者崇拜的主要活动是祭祀,且同时进行,故合称为"天祖祭祀"信仰。围绕着"堂子"进行的各种仪式活动构成了这一基本信仰的文化内容。满族宗法性传统宗教是民族与宗教互动发生的结果。今天,"天祖祭祀"信仰在满族民间还有遗留,表现为"祖德宗功"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登高海自平"是一种超越之高美、包容之大美、时空之远美、协同之和美;是对人类文明上中下大信仰、前中后大文脉、左中右大体系的多维贯通.  相似文献   

7.
荀子根据人的先天智能差异和后天认知水平,将社会上的人划分为四个等级"圣人之知者"、"士君子之知者"、"小人之知者"、"役夫之知者".各个等级均有其本体内涵和特定的外延范围.尤其是对"士君子之知者"作了重点论述,旨在证明新生的"士大夫"阶层在封建社会中主政、参政的合理性.荀子是中国步入封建社会后第一个从"人性"角度划分封建等级的人.  相似文献   

8.
康桥在徐志摩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位置:他的"单纯信仰"是在这里形成的,即"爱"、"自由"和"美".这个"单纯信仰"曾经让徐志摩迷醉并为之上下求索;但现实并没有为其理想的实现提供可能.当失意后的徐志摩又一次来到康桥却只能凭吊他的"单纯信仰"了,而《再别康桥》就是他为自己的"单纯信仰"所唱的挽歌.  相似文献   

9.
余茜 《文教资料》2008,(14):11-12
<红楼梦>以"以情补天"开篇,道出了天人皆由"气"生,皆由"情"发的"天人舍一"之本源.众人的聚散,家族的兴衰,体现了天道与人道循环周始的永恒规律.一部<红楼梦>,成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之精神、关联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10.
陶浪平 《文教资料》2008,(33):107-108
本文从"教学之道"、"时代内涵"两个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1.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神性-理性-人性”的统一,从宗教的角度来讲,他的自然观与其所受的基督教精神有着内在联系。华兹华斯对自然所表达的热爱之情,其背后隐藏的是对上帝的崇拜与热爱,而他在接受自然对他精神抚慰和理性智慧启发的过程中则又传递出了他对上帝信仰的思想,以及他所认为的“人性的完美”在于返回“伊甸园式的自然”的观点,这些都体现了华兹华斯自然观与基督教精神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在精神支柱缺失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兔子跑吧》中哈里探寻其信仰的过程——受到信仰挑战,被引向怀疑上帝,最后否认上帝存在,得出在信仰缺乏的年代人们往往是得不到上帝的指引和帮助的;上帝只是一个乌托邦;即使是探寻的尝试也会以失败的形式告终。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巫信仰和自然崇拜是近些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巫鬼信仰、巫风的盛行、社神和土地神信仰、城隍神信仰,以及巫与道教、佛教的关系等方面。既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存一些不足之处。加强此时期巫信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深化地域性巫鬼信仰的文化功能研究及少数民族信仰风俗的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was performed with the aim to explain older people’s perceptions of spiritual health. It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welve individuals aged 60 years or older with normal cognition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Data were collect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Data analysis performed using standard method of thematic analysis.The average age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was 71.25 ± 9.48. The data analysis resulted in three main categories of spiritual insight, spiritual function, and spiritual affection. The spiritual insight included cognition of God and belief in Him,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ine religions and belief in them, self-cognition, cognition of the creation, and belief in the hereafter. This category included the two subcategories of spiritual cognition and spiritual belief. Spiritual function represented the interactions that the older people experienced in relations with God, themselves, and others. This category consisted of the subcategories of relationship with Go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nd self-cultivation. The spiritual affection included loving God and other humans and consisted of the three subcategories of spiritual affections to God, others, and oneself. This study presents in-depth data on the concept of spiritual health from older people’s viewpoints. These findings would help healthcare teams in designing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for older people’s health promotion. Also, by using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health researchers design more appropriate tools for measuring spiritual health based on older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concept of spiritual health.  相似文献   

15.
广西来宾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生活着壮、汉、瑶等民族,各民族有着自己的神灵崇拜体系,但是在长期的共同交流当中,各民族之间的神灵崇拜也在不断交融。客家人的妈祖信仰与壮族的盘古信仰在当地的共生互融,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16.
信仰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基石,夏、商、周三代的信仰逐渐功利化。孔子在反思周人信仰的基础上,秉承上古三代的信仰精神,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天道信仰,认为只有信仰"天",才能把天赋予人的仁德转化为人道,人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行出仁爱,从而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洛克的“中道”观点的基础是他的上帝观。他认为,“上帝”观念不是天赋的,只能来自经验,并且,洛克从“自我”的认识中推论出了上帝存在。洛克把对上帝的认识外扩到认识论及社会实践领域。在认识论领域,洛克坚信理性与信仰之间可以实现“中道”;在社会实践领域,洛克意识到国家与教会之间也可以构建一个“中道”。纵然洛克的观点有不可回避的矛盾,但他对上帝的理性思考,以及由此而寻求“中道”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8.
陈颖 《培训与研究》2006,23(1):8-10
自然诗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风景来礼赞大自然,表现人们走向自然的愉悦之情。西方自然诗虽也不例外,但却透露出明显的爱情倾向和强烈的宗教色彩,赞美自然是为了渲染爱情的氛围,歌颂自然是为了证明上帝的伟大。自然诗在西方文学史上因居于次要地位而沿袭其它题材文学的内容,爱情构成西方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以及西方因神学的长期统治而形成的普遍性的上帝崇拜,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小说《紫色》中的西丽身世凄惨,遭遇可怜,生活在情感和精神的沙漠里,宗教信仰是她活在世上的救命稻草,上帝是她唯一的倾诉对象,也是她的精神支柱。但是,在迷惘中,西丽还是逐渐觉醒了,她开始反思上帝,慢慢认识到上帝的本质并最终摆脱了对上帝的幻想,继而转向内心的神。在对生命的体悟中,西丽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获得了对自我、对人生和对世界的新认识,终于完成了成长的历程。西丽对宗教信仰的转变,在当下社会对广大女性依然具有启迪作用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0.
鞠斯汀娜是萨德表达对上帝憎恨的替代品。萨德不但让她饱尝暴虐的滋味,还让她的信仰与她一生的遭际形成为柢牾和反讽,用她来完成对上帝的亵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