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宽容学生——教师的基本品质1.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闪烁着宽容的思想。《易经》说"君子以容民畜众";《尚书》讲"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庄子主张"常宽容于  相似文献   

2.
今本《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句当在"化居"之前断开;《益稷》"在治忽"历来异文众多,当依《汉书.律历志》作"七始咏";《益稷》"朋淫于家"本或作"风淫于家";《高宗肜日》"天既孚命",汉石经作"天既付命",汉石经"付"为本字,今本作"孚"者为借字;今本《康诰》"殪戎殷",汉石经作"壹戎殷",当以后者为宜;《尚书.武成》"一戎衣而天下大定"释为"一着戎衣而天下大定"为牵强附会之词,应理解为"一次用兵伐殷而天下安定"。  相似文献   

3.
拓跋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现存的《魏书》《北史》对北魏王朝的历史记录大体相同。虽然二书记录史实的用语存在不同,但仍然可以通过二书的对读进行校勘工作。如《魏书》"贱"讹为"贼","地"讹为"池","须"俗写为"湏",《北史》"决"讹为"快"。  相似文献   

4.
人生之路,挫折和失败是常有之事,重要的是要学会宠辱不惊,苦乐相伴,且歌且行! 苦乐兮,且歌且行!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当"长风破浪终有时",我言"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言"苦乐兮,  相似文献   

5.
“千古情人独我痴”——试论贾宝玉之情的深层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性格基点,也是理解和把握这一形象的关键点。贾宝玉之情,本质上是对灵秀女儿的珍爱之情,对柔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儿们的呵护之情,对薄命女儿们的悲悯之情,对恋人林黛玉的深切挚爱之情,对无情之物的仁爱之情。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情痴情种",贾宝玉之情,更不同于一般的俗情。他的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他"把对个别女儿的爱扩展为对所有女儿们的爱与同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真正践行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胞物与"思想,是一种"广范围高境界的情",一种"最博大、最崇高的情",是天地间之大爱。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无所短长之效"这六个字中,有三处存在异议:其一是"所",经过分析,"所"应为代词,作定语;其二是"短长";应为偏义复词,重在"长",也作定语;其三是"效",应为名词中心语。  相似文献   

7.
卢钊成 《广西教育》2012,(16):23-24
如今的电视剧越来越有"雷同"和"凑堆"播放的趋势,《潜伏》热播那会,遍地都是"余则成";《亮剑》成名后,许多"李云龙"冒出来。现在只要一打开电视剧,清一色的清宫戏,满眼的雍正、乾隆。这已经够雷同的了,但比"雷同"更进一步的是"雷人",比如翻拍。不管是之前新版的《红楼梦》,还是现在热播的新版《西游记》,都给观众留下"雷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的"含蓄美"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表现——"有言"与"无言"。"有言"侧重于"言外之意"的发掘。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钟嵘《诗品序》中的"文已尽而意有余";皎然《诗式·重意之事例》中的"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  相似文献   

9.
张秋荣 《成才之路》2014,(28):102-103
大专院校《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讲授,不能只重视"文学"而忽视"儿童",对儿童进行正确认识应该贯穿整个《儿童文学》讲授的始终。通过《儿童文学》的讲授,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通过《儿童文学》的讲授,让师范生认识儿童文化;通过《儿童文学》的讲授,唤醒师范生沉睡的童心。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德育过程中,不同的"话语模式"作为"隐喻"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不同的德育范式。德育学有三大基本范式:一是崇尚道德绝对主义的"规范德育论","听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灌输",教会学生"服从";二是崇尚道德相对主义的"理性德育论","说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秉持"价值中立",教会学生"选择";三是崇尚道德"重叠共识"的"交往德育论","对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介入",教会学生"协商"。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乃《庄子》全书总纲,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齐物、养生、师法天道、无为而治等最终目的乃达"逍遥"之境。"逍遥"乃庄子最高人格理想,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无己"乃"逍遥"之核心,人只有在精神上超越自己,破除自我中心,方能"无功"、"无名",如此方能"无待",方能"逍遥"于天地之间,无为而无不为,此...  相似文献   

12.
崔言 《考试周刊》2011,(13):32-33
本文对《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夫子哂由"的释义分歧进行分析;提出扩大语境的阅读方法,结合《论语》全书的大语境来理解"夫子哂由"之前因后果;得出结论:孔夫子此"哂",乃意料之中的一笑。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辨析了《西游记》中"销猪"一词的含义,"销猪"应指"阉猪",也作"健猪";同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词语。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篇研究读者批评的专论,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知音"读者批评观。"知音其难",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音相知相通;"深识鉴奥",强调读者要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才能成为"知音";读者要成为真正的知音,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才能成为读懂作者心声的知音,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袁青 《文教资料》2011,(24):52-54
《学记》对教学的目的、作用、制度、原则等均有论述,它认为教学的目的有三个层次:"謏闻"、"动众"、"化民成俗";教学的作用是明白大道;教学具有一定的制度;教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等。  相似文献   

16.
"积靡"见于《荀子·儒效》篇,旧注训"靡"为"顺",释为"顺其积习"。从原文语境以及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对"积"、"顺"二词的使用来看,旧注不可从。"靡"当训为"累","积靡"即"积累",是同义连用的复合词。"桑落之下"见于《荀子·宥坐》篇,注家众说纷纭。"桑落"的语源当是《诗经·卫风·氓》所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指困窘的处境,"桑落之下"即困境之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赵岐作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所依据的文本,知其注释所据为"肸",并非为"盻",注不可从;全面考察"盻"的本义及词义发展的线索可以看出,"盻盻然"中的"盻"应指"恨视也","盻盻然"意为"恨视貌(怒目相对)"为确。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夏季号)发表的《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一文,存在诸多不足或失误之处:第一,马礼逊《华英字典》在英文解释上,对"Freedom"与"Liberty"有所区别,但在中文解释中皆以"自主之理"一词译之;第二,传教士《自主之理》文中的"自主"、"自主之理",即指英文"Liberty";第三,《新解地理备考》的最早版本,最晚当在1847年已经刊印;第四,蔡锡勇在《美国合邦盟约》中,明确以"自由之福"对译"the Blessings of Liberty";第五,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日本"自由"概念进行的是批评,而不是引介。  相似文献   

19.
乐铄 《语文知识》2011,(2):24-28
《人间喜剧》喜写物质世界,比《人间喜剧》早了近百年的《红楼梦》也重视写"物",并且种类、数量更多更丰富,举凡衣食住行,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之物,应有尽有,完全可称《红楼梦》重于、也胜于《人间喜剧》写"物"。《红楼梦》中的"物"能反映封建末世贵族之家经济制度、富贵奢华、封建等级关系及其衰亡,并起演示人物性格的作用,与《人间喜剧》中的"物"一样,也是一种"环境",是恩格斯所述"典型环境"中的物质环境部分。  相似文献   

20.
邢华平 《文教资料》2012,(8):20-21,26
明清之际墨学不显,有"学海"之称的傅山独具慧识,深研包括《墨子》在内的先秦诸子之书,开启了清代子学复兴的先河。其《〈墨子.大取篇〉释》对原著作了系列衍伸,依"以实举名"提"实在斯名在",由"兼爱"推"爱众",据"知墙"言"圣人公普之墙",所作阐释透显着时代与个体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