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3S技术的结合是当前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土地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传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3S技术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探讨了以GIS为核心的3S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具体阐述了基于3S技术提取地类变化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得到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4期土地利用历史数据,首先对CLUE~S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验证,然后利用CLUE—S模型和Markov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3种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系统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CLUE—S模型在乡镇小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效果较好,精度较高。各情景下,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仍将在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均以消耗大量的水田为代价,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和经济发达的区域将是未来耕地非农化的“热点”区域。生态保护情景和基本农田保护情景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调控效果较好,林地、水体、水田和旱地受到了更好的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建设用地的肆意蔓延。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在社会的各领域和行业中,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以及生产理论层出不穷,从而为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当前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也应用到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其中3S技术就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该技术具有精确定位和快速提供波段信息等功能,随着该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的效率,而且还大幅度提升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水平。然而就目前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的实际情况而言,要想进一步提高3S技术,还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使其更加科学完善。本文通过对3S技术的深入研究,然后对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周培诚 《科技通报》2021,37(8):36-39,45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以及碳循环问题是和当今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为了有效对于旱地区的碳循环进行观测,设计并提出基于GIS技术的干旱地区碳循环动态观测方法.主要通过遥感、GIS技术以及生态模拟方法进行研究,选取较为典型的干旱地区为例,分析干旱地区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以及碳循环问题.对干旱地区不同时间段内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根据对比、分析获取干旱地区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情况,通过GIS方法分析干旱地区的植被生长情况,依据生态模型模拟干旱地区碳循环过程,以完成干旱地区碳循环动态观测.仿真实验结果全面验证了所提观测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归纳遥感动态监测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应用高空间分辩率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方法、目前的水平、及与其相关的遥感图象分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我国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的研究工作,分析了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6.
浙江沿海地区近十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繁  周斌  蒋钏 《科技通报》2007,23(3):332-336,34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深刻认识其规律是研究全球变化与环境响应机制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采用陆地卫星1993年TM和2001年ETM+两期遥感数据,基于光谱增强技术,运用多步骤分层专题信息提取的分类方法,研究了浙江沿海地区近十年间土地利用/覆盖方式的变化规律,初步分析了变化的原因和可能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结果表明:过去十年浙江省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农业、林业、建设用地的数量增减上,还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匡文慧 《资源科学》2011,33(8):1621-1629
地理结论的可靠性一直以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获取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和参考文献集成与再分析方法。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数据分析结果与研究区40篇参考文献分析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提炼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驱动机制的知识规律。结论表明,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参考文献集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1990年-2005年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减少,耕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人口、经济、政策与城市化是该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驱动因子。2000年以来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摆万奇  赵士洞 《资源科学》1999,21(4):F003-F00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一个多学科研究领域,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预测对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LUCC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覆盖变化格局;·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全球和区域综合模型;·建...  相似文献   

9.
经济快速增长区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980年~2005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GI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4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格局信息图谱、土地利用分类信息图谱和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谱。图谱构建结果表明,25年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既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又具有相似的转移图谱。复合应用CLUE-S和Markov模型对江苏省环太湖地区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弥补原有土地利用信息图谱研究缺乏未来模拟的不足。从模拟结果得知,由于规划指标的控制且随着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化,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在2015年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幅度将降低。苏锡常都市连绵区仍是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摘要: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利用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1992年-201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简要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格局,并对引起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简要分析。1992—2010年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覆盖以海域、滩涂和旱地为主,但近20年间,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的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且波动较大,海域和滩涂的减少比较明显,并且大量的芦苇地被开垦为旱地,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事实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 ℃/10 a.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改进后的动态植被参数化方案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C/10yr。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暗含着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准确参数化植被和动态植被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新焕  祁毅  杨德刚  杜宏茹 《资源科学》2008,30(11):1706-1714
新疆乌鲁木齐都市圈是在干旱背景下形成的城市群体地域空间,文章以此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空间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尺度上对都市圈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山地、绿洲和荒漠区差异很大,山地与荒漠区的土地覆被变化较弱,绿洲区的用地变化非常显著,其中受人为影响的土地覆被变化尤为明显;②绿洲区的裸地和农业用地在规模上变化最大,城镇、农村居民点和道路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主要向北部冲积平原扩展,初步形成了以农田为基底的都市圈城市格局;③各城市用地规模悬殊较大,核心城市占主导地位;城市用地扩展在空间上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核心城市的主要用地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分异特征,中小城市的用地初具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80年~2005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GI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4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格局信息图谱、土地利用分类信息图谱和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谱.图谱构建结果表明,25年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既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又具有相似的转移图谱.复合应用CLUE-S和Markov模型对江苏省环太湖地区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弥补原有土地利用信息图谱研究缺乏未来模拟的不足.从模拟结果得知,由于规划指标的控制且随着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化,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在2015年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幅度将降低.苏锡常都市连绵区仍是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吴江市芦墟镇为例,以2000年和2004年SPOT影像中提取出的用地信息为基础,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定量与定位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SPOT影像的前期处理与用地信息的提取过程,得到两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然后依据解译的信息对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计算研究期内各类用地的增长规模、变化速率与变化强度的变化,并通过GIS中的叠置功能分析出各类用地的转移矩阵,以此解释不同类型用地之间的消长关系;接着剖析了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空间问题,主要表现在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镇区空间快速无序的扩张、建设用地过于分散这3个方面;最后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定量与定位评价,分析出建设用地的空间发展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16.
陈志强  陈健飞 《资源科学》2008,30(11):1700-170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LUCC驱动力的研究是探索LUCC驱动机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地统计为研究方法,构建土地利用/覆被人为影响指数,以福建省1985年TM和2002年ASTER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为数据源,编制土地利用/覆被人为影响指数图层和土地利用/覆被人为影响指数变化图层,分别计算其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2002年福建土地利用/覆被人为影响指数具有方向性,5个一级地类和整个区域所有地类的椭圆长轴都大致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分布方向与地形和海岸线较为一致。结构方差所占比例为88.92%,空间相关性较强,结构性因子以地形等自然要素为主,在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分布格局中起主导作用;1985年~2002年土地利用/覆被人为影响指数变化的分布趋势与地形和海岸线有偏差,结构方差所占比例为18.07%,空间相关性较弱,随机性因子占主导地位,表明地形等自然要素对人为影响指数变化不起决定性作用,人为活动成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张景华  封志明  姜鲁光 《资源科学》2011,33(6):1195-120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又是研究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前提,它既影响着分类结果的表达,也决定着分类数据的应用领域。本文简要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的研究进展。研究认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1970年代之前以土地利用分类为主,着重于土地用途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制图;1970年代随着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土地覆被为主的分类系统迅速发展起来,它着重于土地类型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研究指出,目前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一般都适用于特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尺度,没有统一标准,这种土地分类系统的不兼容性,给土地覆被数据的汇总、分析与共享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一个"万能"的土地分类系统又是不存在的。鉴于此,研究认为一个标准土地分类系统应该是多级的、开放的系统,高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直接基于遥感影像进行识别,以便于实现分类数据的比较和共享;低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根据特定研究目的灵活制定,以满足特定的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8.
生态建设工程对鄱阳湖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传谆  甄霖  王超  杜秉贞  胡洁  李鹏 《资源科学》2015,37(10):1953-1961
生态建设工程可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改变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本文以鄱阳湖区域三个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手段和实地调研获取研究区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前(2000年)、后(2013年)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户问卷调查,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Lj)、土地利用重要性指数(Ci)、林草植被覆盖度(I)指数等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后,鄱阳湖典型村落土地利用程度均呈下降趋势,林草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这对于改善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生态建设工程对鄱阳湖区域典型村落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差异明显。其中,退田还湖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相对较高,对综合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盖度影响最大;“一大四小”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也相对较高。单一的“一大四小”工程对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被度的影响较小,但“一大四小”工程与退田还湖工程重合部分使土地利用程度下降,林草植被覆盖度提升。退耕还林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相对较低,其对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2007年碳排放效应分析得出:①江苏省近12年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4%,2007年达到14370万t,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②提出了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两个新指标,并计算得出2007年全省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分别达到2.06t/hm2和84.32t/hm2:③2007年江苏全省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布格局,13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其排放强度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建设用地碳排放对总碳排放贡献最大是各地市共同之处;(④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2.0~2.1)万元/人附近;⑤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体,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1996年-2007年全省虽然其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全省万元CDP碳排放强度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的,说明江苏全省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