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江苏省吴江市档案局(馆)征集到一批晚清、民国时期的民生档案资料。这批档案资料共有19件,根据推断应该是由同一个家族产生、遗留下来的,资料的内容以田赋凭证、买卖契约为主,时间集中于晚清到民国。最早的一份产生于同治年间的  相似文献   

2.
去年9月,我淘到一些民国时期的契约,其中有一张民国37年(1948年)的借据,这张借据的不平常之处,就在于上面借的不是钱,而是棉纱。1948年8月9日,国民党政府开始发行金元券,规定每元金元券的含金量为0.22217克,但不能兑现,以金元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并强制收兑民间的金银外币。金元券并无现金准备,发行又无限制,结果使币值猛跌,物价暴涨,金元券以比法币更快的速度膨胀不到10个月,发行额就增加65万倍,物价上涨超过120万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以保值的棉纱取代金元券,成为流通货币。  相似文献   

3.
《陕西档案》2012,(4):14-14
甘肃省平川区复兴乡一村民日前向甘肃省档案局捐赠了一批珍贵民间档案,包括民国25年土地管业执照、民国32年房屋买卖文契、民国时期田赋执照及征粮收据税票、民国37年国民身份证等共计27件档案。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省南阳市档案局现存民国档案中,有数卷专门记载20世纪30年代南阳县田赋整理概况的资料,内容详尽,是研究当时土地清丈和田赋整理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5.
近期,上海市杨浦区档案馆征集到由清朝民国期间的56件地契田赋。"地契"是指中国历代土地买卖的契约,也是土地所有权和交纳税费的凭证。"田赋"是中国旧时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被列为国家正供,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来源,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旧中国  相似文献   

6.
李春燕 《兰台世界》2012,(19):62-63
从1911年开始的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发生在这一阶段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不胜枚举。其中民国的金融改革就直接影响了中国普通百姓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民国金融改革经历了从废两改元到流通法币,再到实行金圆券,最后发行银元券的过程。本文将分别就上述重要举措探源民国金融改革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南阳市档案馆现存清同治五年(1866)至宣统三年(1911)的“丁地执照”52件,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丁地执照”16件,民国二十六年(1937)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丁地正税附捐“串票”2件,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的“田赋税票”6件,总计76件。  相似文献   

8.
本人是钱币爱好者和收藏者,多年前,在康乐县一农民家中购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发行的“救国公债”一张。这张“救国公债”券见证了抗战的历史。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战火到处,商业萧条,税收大减,前方急需军费日渐增多。为解决困难,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9.
从民国初期到抗战前贵州农业经济并不发达,农民主要靠食用杂粮为生,稻米的产量不高,土地价格变化幅度很大。由于军阀的纷争,兵役和田赋的压力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6月底,保康县首批农村汪氏家族家庭档案征集进馆。此批档案共53件,时间跨度从清朝嘉庆12年到民国末年,即公元1807年至1949年,迄今已有200年历史。这批档案进馆,使我馆馆藏时间跨度前移了64年。  相似文献   

11.
河南大学民国文献阅览室的馆藏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大学民国文献阅览室是我国高校图书馆较早开辟的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之一,该文介绍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突出的收藏特色,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这批弥足珍贵的民国文献资源。  相似文献   

12.
1998年,青海省档案馆在组织业务人员整理积存零散历史档案时,发现一批民国时期的甘肃重要档案。这批民国元年至民国三十三年的甘肃历史档案,涉及人事任免与晋封、民政与治安、民国年间甘肃全省分县地图以及马步芳在甘肃各地驻军的电报等内容,是研究甘肃民国时期的重要史料。青海发现一批民国时期甘肃重要档案@董继瑞  相似文献   

13.
旧上海凡规模较大较正规的机关、企业内,都有一批职业体面、稳定,收入比较丰厚的高级职员。在上海滩以往的岁月里,这批高级职员的生活状态如何,特别是怎样打发他们的闲暇生活的,颇令人发生兴趣。笔者近日有幸在收藏市场收购到一本民国三十年(1941年)一位任职于海关的高级职员的私人日记,意外地接触到了这方面很完整,也十分真实的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831篇民国毕业论文,写作年代从1925年至1949年,涉及文、理、法、工和师范等5个学院20个院系,其作者和指导教授不乏知名学者。通过对照校史档案整理论文,以详实的数据揭示了这批论文的年代、学科分布情况,以及外观方面的时代特点。在选题和写作方式上,这批论文呈现出关注国计民生、紧跟学术前沿、强调实证研究、注重外语能力、多见名师批语等特点,与其他特色馆藏形成互补。这批论文以其独特的文献价值逐步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日前,闸北区档案馆从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征集到九件清末民国年间的地契档案。这批地契保存完好,印章和黑墨字迹清晰可辨,记载了近百年来上海苏河湾沿岸部分房屋出租、产权变更、处分等内容,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清末、民同时期该地区的风情。  相似文献   

16.
长春堂是个小中药铺,原址在前门外长巷下头条北口路西。是走街串巷卖小药的孙振兰于清乾隆未年开办的。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到民国年间的张子余张老道时,长春堂已成为人人皆知的名店铺,张子余张老道已是个拥有几家大店铺.赫赫有名的大商人了。  相似文献   

17.
市县动态     
正台湾影视明星曾宝仪到南京市档案馆查阅民国户籍档案近日,台湾影视明星曾宝仪来到南京市档案馆查阅其外祖父的民国户籍档案。经过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细心检索、逐条查找,终于在数百万张的民国户籍档案中查到了其外祖父王悦善的户籍卡。该户籍卡真实地记录了曾宝仪的外祖父王悦善1946年在南京生活、工作的信息。曾宝仪戴着白手套,拿着珍贵的户籍卡片,对着现场记者讲述其外祖父当年在南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近日,房县档案馆将散失在民间保存的,发生在房县境内,形成于民国年代的户牌、居民身份证等6件(册)珍贵档案征集接收进馆,填补了馆藏空白。这批珍贵档案包括:中华民国38年户牌、湖北省房县县政府制发的  相似文献   

19.
近日从南宫物市场购得了一张珍贵的报纸,那是民国期间山西县级机关所办报纸中较早的一种,也许这张报纸是现存县级报纸中最早的一张。这张报纸名字叫《明报》。据近年出版的《祁县志》介绍,《明报》创刊于1924年12月25日,主办人为“学界人士”张景房、范树斋等,周刊,对开四版。开办之初,由太原印刷厂印刷,后因往返耗资费时,便自购机械印刷。三十年代,又增“画报”“童乐园”“抗日副刊”等栏目。每期印刷发行300份,其中160份是本县机关、学校及乡村办事机构所订阅,余均发往外埠祁人的商号长期订户。《明报》创刊于“五四”之后,其宗旨“作民众喉舌,为地方兴利除弊”,1925年时,因言辞激烈,协助农工,致国民党党棍到报社滋事殴打编辑,但《明报》没有妥协,继续办了下去,1937年10月,日寇逼近县城时,才停办。在1935年时,《明报》还不定期编发过一些音乐期刊,供教学与抗日之用。笔所购《明报》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5月29日的一张,404号,是其开办九年时的一份报纸,此报从创办到停刊,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中,维持达14年,在民国山西县级报刊中是极为稀见的,且国内所存仅此一张,可知其贵。  相似文献   

20.
王力明 《中国档案》2003,(11):55-55
7月28日,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档案馆向社会公布了1947年12月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首次印制的地图。这批地图由刘邓大军桐柏军区绘制并印刷,共有28张,涉及地区包括湖北省的襄阳(今襄樊市)、宜城、南漳、老河口、谷城,河南省的唐河、新野、镇平、内乡、邓县、桐柏等桐柏军区所辖地区,以及其他一些准备解放的地区。这批地图对研究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中原作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测绘史,以及湖北和河南省革命斗争史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据襄阳区档案馆负责人介绍,这批地图的印刷时间大部分是在1947年12月,只有一张是1948年1月印制的,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