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1年6月,成都爆发保路运动,引鄂军入川弹压,造成湖北防务空虚,诱发武昌起义并燎原为辛亥革命而推翻清廷。正如孙中山先生后来评价:“四川保路同志会与保路同志军实为吾党辛亥革命军兴之始,如果没有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或要再迟一年半载。”本文通过大量档案文献考据指出,1911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四川农业大学最初的前身办学机构),在保路运动中不仅涌现出了曹笃、朱国琛等重要领导人和组织者,辖属农事试验场更是保路运动中极具戏剧色彩的“水电报”发送地。  相似文献   

2.
《权舆日报》的全称为《四川权舆日报》。1933年1月1日创刊于重庆,社址设在重庆市中区杨柳街32号。它是四川军阀刘湘的二十一军“特务委员会”(简称“特委会”)的机关报。1930年,刘湘担任二十一军军长,驻防重庆及川东一带。当时,四川地下党组织在川东各县活动频繁,城口、达  相似文献   

3.
走近傅作义     
傅作义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政治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蜚声海内外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早年即为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戎马半生,坚定地奉行革命的“三民主义”。他虽然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但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愿望。他以“团结奋斗,振兴中华”,建立“强盛独立之中国”的爱国思想为行动指南,学习孙中山先生不谋私利、不贪权势、志在救国救民的革命品质和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追求真理、择善而从的崇高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他率军英勇抗击日寇,亲临指挥著名的长城抗战和赢得红格尔图战役及百灵庙大捷的绥远抗战,令举国为之振奋。“七七”事变后,他率军参与山西忻口、太原会战,同时亲自组织绥西抗战,威震敌胆,名扬中外。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关头,他遵循孙中山先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遗训,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体察历史所趋和人心所向,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毅然举义,实现北平和平解放,进而又推动绥远“九一九”起义。建国后,他积极参理国事,力促祖国统一,为实现“为国为民”的毕生理想而殚精竭虑。  相似文献   

4.
徐涛 《兰台世界》2012,(4):40-41
护法之役后,四川国民党人内部的矛盾非但没有随着护法运动短暂联合而化解,反而随着熊克武主政进一步激化和放大,伴随矛盾日益尖锐,1920年春,国民党人杨庶堪与谢持、吕超等人联合滇黔军发动了倒熊之战。倒熊之役以滇黔军被赶出四川,从而结束滇黔军阀控制四川的局面而告终。下文试就孙中山支持倒熊的原因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1991年,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从前驻粤滇军第二军军长范石生(字小泉、(?)泉)的后裔范伦先生处,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资料。其中,有孙中山的亲笔信函5件、“大元帅令”2件、电报2件,特别重要的是:孙中山的这些佚文在目前搜集孙中山文稿最为齐全的中华书局1981—1986年陆续出版的《孙中山全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孙中山集外集》中,仅辑录有3件,且都有异文或只是部分辑录,另有6件未辑录。因此,这些佚文乃为国内外首次发现,对研究孙中山的思想、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924年10月广东发生商团叛乱,这是一次在英帝国主义操纵下以推翻广东革命政府为目的一次反革命叛乱。商团团长、汇丰银行广州支行实办陈廉伯秘密购运军火,武装商团军,被革命政府查扣。商团趁孙中山率师北伐之际,发动广州罢市,枪杀庆祝双十节游行的工团军和学生,强迫广东省政府发还其被扣留的枪枝,严重威胁着革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毅然回师,对这次商团叛乱加以镇压,解散了商团军。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与镇江革命党人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在革命斗争中与镇江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革命情谊.在此撷取二三略述. 1.孙中山追赠赵声上将军 赵声(1881-1911),字伯先.1906年,担任南洋新军第9镇第33标标统(即团长)的赵声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被公推为长江同盟会盟主,呈报孙中山,孙中山当即批准.  相似文献   

8.
吴淞  郑子煊 《湖南档案》2011,(11):32-33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京、津、沪一带,由于围军装备差,损失惨重,被迫放弃京沪等地,迁都四川,以重庆为陪都并向中外宣告:“坚持抗战到底,决不妥协。”在抗战前六个年头毫无外援的情况下,浴血奋战,造成日军战线延长,补给困难……  相似文献   

9.
《湖北档案》2009,(1):F0003-F0003
该文献形成于1922年,共1件。保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该“博爱”题词是孙中山先生为表彰爱国华侨邓荫南先生资助革命、勋及国家而题写的横匾。是目前档案界发现的孙中山先生有关“博爱”耀词的最早原件。孙中山先生一生为谋求强国富民,用“博爱”精神激励革命志士.  相似文献   

10.
吴淞  郑子煊 《档案时空》2011,(11):32-33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京、津、沪一带,由于围军装备差,损失惨重,被迫放弃京沪等地,迁都四川,以重庆为陪都并向中外宣告:“坚持抗战到底,决不妥协。”在抗战前六个年头毫无外援的情况下,浴血奋战,造成日军战线延长,补给困难……  相似文献   

11.
一 1917年7月,孙中山为反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的毁法行径,率部分国会议员及驻沪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倡导护法。同时,他密派党内要员,分赴全国各地,组织力量,待机而起,响应护法。9月初,护法军政府成立并选孙中山为大元帅后,全国各地反对北京皖系政府的力量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如陕西之白水、凤翔、三原,安徽之寿县,含山,湖南之宝庆、宁乡,湖北之荆州、襄阳、随县,河南之汝州,四川之荣县、绥定,大竹等地,纷纷宣布独立或自主,壮大了护法运动的声势,也使孙中山受到巨大的鼓舞。 这年的11月26日,浙江宁波驻军为响应护法,通电宣布自主,与皖系军阀、浙江督军杨善德脱离关系,推原都督蒋尊簋为浙军总司令,主持军民两政事务。28日,浙江温州、处州、台州、严州等地也随之响应,或宣布独立,或声称自主,承认宁波为浙江全省行政中心,与之相互呼应,协同动作。以著名的革命党人蒋尊簋为首的、矛头指向杨善德的这次宁波、温州等地的护法独立(自主),历史上称为“甬瓯事变”。  相似文献   

12.
《档案与史学》2006,(3):F0002-F0002,F0003
1923年1月,孙中山击败叛军陈炯明,收复广州。陈逃往惠州后,多次伺机反扑,均未得逞。此系时任陆海军大元帅的孙中山为肃清叛军,于1924年1月26日写给中央直辖第一军军长朱培德的亲笔函(现藏上海市档案馆)。今年3月12日为孙中山逝世81周年纪念日,特此刊登,以示追怀。民国名人墨迹之孙中山致朱培德函之一(下见封三)民国名人墨迹之孙中山致朱培德函之二民国名人墨迹之孙中山致朱培德函~~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广东光复后,陈炯明任广东副都督(继为代都督),大肆排除异己、解散民军,培植私人势力。胡汉贤和谭瀛组织的"瀛书敢死军"也被解散。没过多久,孙中山在南京卸任临时大总统后南下,经广州时,胡汉贤晋谒孙中山,请示今后去向。孙中山因胡汉贤是广东四邑人,遂派他到美洲联络华侨,宣传和推动华侨投资国内,兴办实业。  相似文献   

14.
这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陆海军大元帅时给朱培德(字益之,时任中央直辖第一军军长)的亲笔函三件及签署的训令一件。系孙中山先生于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广州解围后,为继续反击东江、北江两地陈炯明、沈鸿英两股叛军而发布的部分指示,甚是珍贵,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同路人”卢信 在我家的长辈中有“三杰”:孙中山的“同路人”卢信、“乱世报人”邵飘萍、“驼峰”航线飞行员卢伟,他们分别是我的爷爷、外公和父亲。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家“三杰”的故事也颇有些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6.
高中 《兰台内外》2006,(5):18-20
广州马棚岗,李宗仁险遭不测李宗仁,字德邻,1890年出生于广西。军校毕业后开始步入军界,与白崇禧、黄绍声气相投,匀拥护创建民国、矢志革命共和的孙中山先生,并先后加入国民党,共组桂军,先后击败陆荣廷、沈鸿英、马晓军等广西大小军阀,统一广西。1926年,李宗仁又率第七军参加北伐战争。其实他的搭档白崇禧则出任北伐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两人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立下赫赫战功。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李宗仁被任命为国民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兼武汉政治分会主席,并奉派指挥桂系主力两个军与蒋介石、冯玉祥等军共同进行“二次北伐”,联合对张作霖统…  相似文献   

17.
刘光第先生(1859—1898年),字裴郦,四川富顺赵化镇人,是清末维新变法的爱国“戊戌六君子”之一。1984年7月30日,胡锦涛曾在《人民日报》撰文盛赞“林则徐、邓世昌、洪秀全、孙中山、谭嗣同、刘光第六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刘光第先生是奋力图强革新的慷慨志士”。  相似文献   

18.
《档案与史学》2007,(1):3-3
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95周年纪念日 孙中山(1866—1925),广东中山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等资产阶级革命纲领。1911年底辛亥革命成功,12月29日,孙中山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相似文献   

19.
在抗日战争初期的南京保卫战中,曾有一个团的国民党官兵在南京东南郊30余里外的青龙山山区神秘失踪,从此再无消息。1937年12月初,近25万国民党军队云集南京城内外,参加首都保卫战。守城军司令为唐生智,他临危受命,虽缺乏指挥才干,勇气可嘉,发出“誓与国都共存亡”的悲壮誓语。当时,72军、74军、93军等5个军部队却从淞沪战场且战且退,来到南京城外布防。还有几个师、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最高统帅部从四川、安徽、湖北、江西等省紧急抽调来的。这些部队大多原先是地方保安团队。虽然同仇敌忾,士气高昂,但装备太差,只有步枪、机枪、手榴弹和少量…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提出“以党治国”思想本意是以政党的力量把中国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布继承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由国民党担负“训政”责任,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变成了一党专政。这与孙中山的本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