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是对其他古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超越:她们不仅有正常的情欲,而且具有才的日常化、德的人情化等特点,因而具有全面而真实的人性,是情、欲、才、德四美并具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的真实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是对其他古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超越:她们除了德才兼备外,还具有丰富的情、正常的欲,却不流于粗鄙浅俗,而达到了情的日常化、欲的诗意化,因而具有全面而真实的人性,是有情有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的真实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3.
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情欲描写置于社会历史、文化思想演进的链条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围绕着内容上情与欲的处理、形式上雅与俗的转化,其衍演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至唐,基本反映了人的生物生理本能,情与欲大体和谐,情欲描写由俗到雅;宋元至明末,情与欲分裂,欲的张扬,情的屏弃,情欲描写由雅到俗;清初至近代,情与欲分裂,欲的压抑,理的强调,情欲描写由俗到雅。  相似文献   

4.
隋爱国 《文教资料》2008,(34):12-14
郁达夫小说在如何汲取古代小说营养方面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开辟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本文以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郁达夫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在情欲意识上的复杂关系.笔者认为,郁达夫小说有选择地传承了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言情小说尊情重欲的情欲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中的"性不洁观"的影响.但是,郁达夫以现代的眼光.对中国古代小说情欲意识的积极因素给予了新的审视、改造,并将古代的这种情欲意识融入其极具现代性的情欲意识结构中.使郁达夫小说具有了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情欲描写是小说的重要叙事元素之一,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情欲描写呈现出重"情"轻"欲"的倾向。在"红色经典"小说中,情欲描写一向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雷区,但这并不是说"红色经典"中就没有情欲描写,只是这种书写采取了某种特殊的方式和策略,即正面人物远离情欲,小人物尤其是反面人物情欲泛滥。总地说来,"红色经典"的情欲书写处于欲说还休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嘉考据学派林立,各自有其丰富的德性思想,但又有其共同特点,在人性论和理欲关系问题上,认为性中有欲,理欲统一,承认情欲的合理性;在德性原则和方法方面强调达情遂欲与躬行践履的重要性;"实事求是之学"是乾嘉考据学派"明道"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的情欲是推动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的发展动力,同样也是文学表现的重心。生命欲、钱财欲、情爱欲、权势欲、声名欲、安乐欲是明清小说人欲表现的核心内容,且因受德礼制约与西方相比具有三大表现特征:在道德覆盖下的情欲蠕动与借德善外衣的乔妆打扮;情欲追求者独立意识与创造精神的弱化;宗教拯救、梦想成真的虚幻色彩与乐天精神。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异样的身姿,留下了弯曲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李丽 《语文天地》2014,(2):61-62
孔子云:“情欲信,词欲巧。”“巧”即语言要生动、活泼、形象。不同的语言水平决定了不同的作文档次。当下高中生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写出生动、活泼、形象的文章,需要认真思考。我们认为,结合教材进行积累,结合教材进行有趣味的作文训练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以高唐神女为原型塑造主人公杜丽娘,在中国视"淫"为万恶之首的"无性文化"传统中,复活了性爱女神的形象,它以人欲的思考为切入口,批判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人类正常情欲的压抑,从而肯定和歌颂了人欲,代表了在几千年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性爱文明意识的觉醒.《牡丹亭》以其歌颂人欲和反对礼教的深度、力度和高度,标示着晚明社会个性解放思潮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陈秋珍 《文教资料》2013,(32):12-13
出轨所展现的情与欲是文学不可回避的话题。作家在作品中以女性出轨的百样形态来展现对真实的人生和人性的追求,读者性情至上的理解和宣泄更是促进了出轨作品的不断扩展,出轨作品的表现深度和平衡机制也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印 《现代语文》2002,(5):38-39
孔子云:“情欲信,词欲巧。”“巧”,即语言要生动、活泼、形象。如何使作语言变“巧”呢?坚持以下做法,将会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2.
历来被认为是败坏人心、社会风俗的晚明狂禅派,其思想也是一种经世思想,希望人人都能有一个仁义的心体,用这种仁义的心体治国治世,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挽救社会风气的堕落。这种经世思想也被他们用在文学创作中,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欲”,并不是无节制的情欲,而是在仁义的心体的前提下的情欲。  相似文献   

13.
杜丽娘是汤显祖“情”的集中体现者,由游园触“情”到勃发“至情”,一方面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则郁积骚动于作者胸中。以“情报”为主脑,情与欲、情与意的结合既成就着深刻的力度和哀伤的美感,又冲决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堤防,构造着梦幻与真实组成的境界。《回生》以后,因缺少滚动于作者心底和作品之中的“情”,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意薄味寡,难以再激起波澜。将人物命运建立在脆弱、虚假乃至庸俗的结局上,是作品的一大败笔,使剧作不仅缺少那种发自肺腑之“情”的贯穿,而且也失去了不可忽视的曲终奏雅之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一个女性形象安娜.玛丽娅进行细致文本解读,对这一女性形象身上具有的"安娜"和"马利亚"两种矛盾气质冲突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一个女性在面对情欲和道德时,在面对"本我"自然欲求和"超我"理性时,所经历的——从灵魂的禁锢,到激情的释放,最终重又复归死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通过直面女性的情欲使女性的生命存在获得了一种主体地位,使女性从那种不公正的扭曲中摆脱出来,这种对妇女性权利的公平正视,是人性得到尊重的一个基础。但另一方面,它也走进了一个极端,女性形象成了"情淫"的化身、"情欲"的符号。文章主要从"欲海沉沦者"和"欲海超脱者"两大类五小类来分析《金瓶梅》中的淫娃荡妇形象。  相似文献   

16.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论。戴震认为,理欲关系的实质是絜情与同欲。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统一性。人的自然情欲满足的过程,就是必然之理逐步确立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戴震还运用“私”与“蔽”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矛盾性。“私”乃是“欲之失”,属于道德问题;“蔽”乃是“知之失”,属于认识问题。戴震重视“蔽”,针对的是程朱理学重视“私”而不重视“蔽”的现象,目的在于批判程朱理学以个人主观见解来蒙蔽人们,引导人们重视独立思考,不要一味信从。  相似文献   

17.
西门庆追逐“色欲”不乏“情”的闪光,贾宝玉执着“情”的陶冶,离不开“欲”的伴随,“情欲一样”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相同的现实视点开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世界:西门庆的世界色欲横流,污秽斑斑,作说,贾宝玉的出现是西门庆的“皮肤滥淫”的矫正和反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情论诗学思想历经先秦两汉的"情志"论到魏晋时的"缘情"说到明清时期的"欲情"说的嬗变,其深度意义在于其文化语境和价值维度的嬗变,"情"由先秦两汉时外指向泛生命化的社群人伦感受变而为魏晋时内指向个体生命的审美精神性感受,再变而为明清时的个体生命情欲感官感受.此一脉络昭示了人的文化生命自我解放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诗学作为文化诗学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9.
詹詹外史在晚明极重理和礼的时代环境里,编创出异类笔记体小说《情史》,于纷繁评点中独标情爱和人欲主张。细读作品和编者评点,可体察出中国古人的情爱内涵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原体验。他主要从平等、自由出发,反门第界阀、反外物诱惑、反从一而终、反亵渎爱情,重新诠释忠贞情爱观念;对情致祸乱说予以批驳,对负情、蠢情、伪情、圣情予以戏谑和揭露,借此宣扬健康情欲乃人心自然而发,情生万物并具永久价值;又对人世间正常的男女情爱偏遇异常时代而造成的遗憾和苦趣深表同情及无奈。要之,詹詹外史以极重“情”字作用的方式来对抗极重理和礼的官方正统思想,为后世主情类小说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就剧本叙事中爱情的发生机制和最终结局而言,《牡丹亭》明显不同于元明以来的爱情戏曲。在似丹亭》的文本叙述中,汤显祖通过曝光杜丽娘最隐蔽的心理区域,对情欲在女性生命意识中所占据的分量作出了揭示。在情欲被任情敞露的舞台表演中,《牡丹亭》文本世界中的杜丽娘逐渐被凝化为以性爱之欲为主体成分的人性欲望的具象符号。在中国文化史上,这种普遍的人性欲望通过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这位娇弱的舞台女性形象,第一次冲决了道德和习俗的禁忌,以空前显豁和明朗的情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