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郑东芳 《湖北教育》2000,(10):28-28
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入境动情”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情,才能积极主动不知疲倦地学习,才能将其引向合理的轨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那么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动情”呢?  相似文献   

2.
靳利平 《新疆教育》2012,(2):26-26,25
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3.
优质课堂始于教师、终于学生。课堂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也不仅仅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探索,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开发。教师以其“春风风人,春雨雨人”的亲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打开学生心扉,哺育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不是光靠一两节作文指导、一两次作文训练就能写好的。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的指导与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在阅读教学中作了一些努力,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在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表达,表达方式也应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习作教学明确要求“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也就是说,小学生作文主要还是模仿,练习写作。那么,模仿的对象是什么呢?那就是现成的课本里古今中外、各种体裁、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阅读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把写作知识渗透在里面,其实也是间接地进行写作教学。所以,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里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就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慢慢积累起习作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莎莎 《教师》2010,(17):103-104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德育的生硬说教面孔,充分发挥“无声”艺术的魅力,让墙上的文图、教师的身影、教师的眼睛和班级的氛围“说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能更好地走进学生内心,提高班级德育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杨振宁教授认为,渗透式的教学方式(gradual penetrating teaching method)不在于一个特定的阶段给学生什么明确的系统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一点一滴的体会进行学习。高中英语的渗透教学,即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遵循了渗透式教学方式的渐进性和广泛性,是一个循序渐进,有阶段的,慢慢灌输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感悟英语的魅力,体会英语写作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审时度势,抓住契机,巧妙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甘露,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无声无息地渗入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9.
用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只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更深一层地借语言文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音乐引入课堂,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配不同的乐曲,能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契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事,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愉悦,爱好的感情,对丑恶事物的厌恶,憎恨的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迭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在教学中处处以身示范,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端端正正地写,声情并茂地读,让习作真情流露,把课堂学习引向深入,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 :要正确处理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可见 ,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 ,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探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 ,更应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从而收到语文教育应有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如何恰到好处地在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注重渗入思想教育 ,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下面 ,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首先 ,热爱学生是教师进行思想教育 ,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必要前提。俗话说 ,“亲其师而信…  相似文献   

13.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自己的教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一方面要求教师苦练内功,不仅将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能够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内容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够恰当地解决课堂生成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创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投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静 《考试周刊》2009,(2):136-136
英语的学习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情感过程。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不但改变着学生,也改变着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是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5.
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教育的策略教书育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在授课时充满激情。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好效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而在当前教育考评机制并不科学的现状下,教师重教学成绩、轻德育教育的现象依然很普遍。语文教师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思想品德教育巧妙无痕地融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既言传身教,又正确引导,同时,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智力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教师,其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心灵相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接下来的这三篇文章,虽然分析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其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爱”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怎样体现和阐释这个爱字呢?文章中的观点或许对我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求当代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尤其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杜甫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如果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灵活运用“心理效应”的正面影响,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古希腊普鲁塔戈在 3 0 0 0年前就指出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每个学生能更好的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教育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地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