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简析】“8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训练的情境引出乘法问题,通过计算每行8人,8行一共多少人,引出连续相加的列式,并以小狗连跳的方式在数轴上呈现出要填的数据。然后,根据8的连加结果引出8的乘法算式,让学生依照乘法算式编制8的乘法口诀。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教学过程:一、引出。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会了1至9的乘法口诀,今天老师把这些口诀全部放进这张表中这就是这堂课要学习的乘法口诀表,出示(乘法口诀表)。间:谁能说说表中乘法口诀共有几句?(45句) 师:对,想一想乘法口诀表从哪得来的?(从乘法算式中得来的)乘法算式又从哪引出的?(多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 二、展开。1.师:小朋友知道了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去发现和掌握教学规律。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是在灵活掌握2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懂得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乘法口诀的来源和乘法口诀的意义,因此能很快地看着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然后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9的乘法口诀”。编口诀不是难点,而是要引导学生编9的乘法口诀的同时,发现“9”的口诀的特点,探索“9的口诀”的特殊规律。这时,我请同学们观察、思考:9的口诀有什么特殊规律?有什么特点?全班同学通过思考,都争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它们的积都相差一个9。另一  相似文献   

4.
小议“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郭运广(南康市隆木乡中心小学)前不久,笔者在乡小学举行了一次二年级乘法口诀的过关考试。从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口诀”与“算式”不分,突出的问题是误把算式当口诀。例如,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在5的乘法口诀中,只能写出一道乘法...  相似文献   

5.
乘法口诀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知识,因为它是所有计算的基础。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后开始学习并按照一个因数是2、3、4……9的顺序编排进行教学的。“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是表内乘法(一)、表内除法(一)的继续,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重点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主要抓住以下几点。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口诀的来源学生在学习2~6的乘法时,已借助实物图形,从连加算式引出乘法算式,明确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并通过有关例题的学习,初步懂得…  相似文献   

6.
一、教师必须掌握教材编排的特点。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乘法口诀,是记录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及结果的歌诀。要教好乘法口诀,必须使学生懂得同数连加的意义及其结果。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运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列出同数相加的算式,并口算出结果。然后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根据加法的结果填出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复习“表内乘除法”时,将教材中的练习“根据‘三六十八’这一句口诀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改为“根据‘三六十八’这一句口诀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经过几分钟思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运用乘法口诀可以求出3×6,6×3的积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表内乘法(一)这一单元是人教版六三三制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乘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乘法的意义;能够读、写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强化乘法的本质,体会乘法的意义。第二部分是2-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结合直观理解口诀的来源和意义,能运用口诀正确计算。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熟记口诀,难点是4和6口诀的教学。本单元共安排了10个例  相似文献   

9.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学到新知 ,学会学习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 ,但是要真正落实到课堂上 ,却并非易事。这里面有很多具体问题 ,而主要是胆识问题 ,有些老师不是不想放手 ,而是不敢放手。笔者曾听一所农村小学的王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 ( 9的乘法口诀 ) ,给了我不少启示。上课伊始 ,教师不是按照教材编排让学生做“每次加 9,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9”的准备题 ,而是指名回答 :“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并要求学生根据这句口诀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乘法算式。然后问 :6、7、8的乘法口诀各…  相似文献   

10.
教学6—9的乘法口诀,不需要观察图形或教具演示,可以根据相同加数连加的乘法意义,直接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我们在教学这一节教材时作了改进,运用2—5的乘法口诀表,根据口诀的排列规律和相互间的关系,推导出乘法算式和口诀,直接填入表内,使之成为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教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三册第一单元《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第二节课,内容有例2和练习四的6~11题。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熟练地会用同一句口诀算两个乘法算式。这种内容,在第二册和本册前面的教材中已经出现过,因此这节课不必细讲,可让学生自学、思考,并给他们以充分的练习。一、自学,思考。例2教学前,先组织学生复习用3、4、5、6的同一句乘法口诀算两个乘法算式  相似文献   

12.
本节教学内容为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第19~21页例1.2),第1课时,新授课。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要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正确认识乘法是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乘法口诀、解答乘法应用题的基础。因此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郑健凡 《陕西教育》2004,(10):38-38
案例1:《表内乘除法》教学 在复习完了“表内乘除法”后,将教材中的练习“根据‘四七二八’这一句口诀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改为“根据‘四七二八’这句口诀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经过几分钟沉默,纷纷举手发言。 生1:运用乘法口诀可以求出4×7,7×4的积都是28。 生2:运用口诀可以求出28÷4,28÷7的商分别是7和4,由算除法可以想到乘法。 生3:运用口诀还可以求出7×3 7的和是28。  相似文献   

14.
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学到知识,又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教学内容适当,要求明确 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 例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学会了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懂得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将若干个4相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形式,再根据乘法算式说出4的乘法口诀,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全新的内容,学起来不会感到困难。教学时要着重在引导学生说出4的乘法口诀的同时,启发学生从中…  相似文献   

15.
表内乘法指用乘法口诀求积的乘法;表内除法指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它们都是以口算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小学生务必熟练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对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一、使学生懂得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教学表内乘、除法要从直观入手,从相同数连加引入,引导学生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方便。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乘法的意义,可以多让学生做些看图写乘法算式和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练习。教学乘法口诀,要使学生知道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来法口诀…  相似文献   

16.
“两个乘法算式用一句乘法口诀”教学一得红河县第一小学罗丽娟“九义”数学课本第三册第18页例4是让学生看图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使学生知道计算乘法时,交换被乘数与乘数的位置,计算出的得数一样,因此只用一句乘法口诀。要紧紧抓住“手表图的看图方法”和“乘法的意...  相似文献   

17.
《表内乘法(一)》单元复习,根据教材要抓住三个内容:乘法的意义,口诀与计算,乘法应用题。围绕三个内容,设计了以下题组: 一、乘法意义的认识 1.先写出加法算式,再写出乘法算式。  相似文献   

18.
乘法口诀是表内乘除法中的教学重点,其中口决的推导过程又是掌握口诀的关键。 一、弄清“6的乘法口决”的知识基础。 “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2—5的乘法口决”教学的继续,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原有的知识中更好地认识新知识,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前,应先复习、巩固“2—5的乘法口诀”。“2—5的乘法口诀是通过三步转化推导出乘法口诀的。 1.从直观图形转化为同数连加算式。例如,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实验教材,分两个单元(第3单元和第6单元)完成了1~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打开课本,我们不难发现,除了2、3乘法口诀外,其他每个乘法口诀的编排都有如下特点:情景图——连加、列表或数轴方式呈现加数与和——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口诀。这样编排,既富有数学生活情趣,又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乘法口诀教学时,要注意抓住以下三个共通点:一、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情境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  相似文献   

20.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教"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应该复习好"2~5的乘法口诀".题型是2×( )=6,口诀:( );( )×2=8,口诀( );( )二得二,算式( );三( )十二,算式( ).讲清乘除法的关系.先指导学生演示,每盒放4个皮球,2盒一共( )个皮球.再指导他们演示,把8个皮球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盒放( )个.教师结合学生演示过程,作如下板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