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红楼梦》叙事话语中的节俗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俗文化活动是《红楼梦》叙事话语的基本立足点。狂欢与消解,可以说是注重节俗文化表现的中国经典叙事话语最突出的艺术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笑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因此,《红楼梦》本质上是一种笑文学,体现出中国传统笑文化狂欢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
上巳节是我国一个具有浓厚节俗色彩的传统节日,它从产生以来,就孕育了丰富的节俗内涵。入宋以后,上巳节俗不再如前代丰富,并打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感伤色彩。上巳衰微,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宋上巳词的分析研究,仍能探得上巳节在宋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代,中国传统节日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整合,节日中娱乐成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重阳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宋代重阳的种种节俗活动虽然是娱乐性的,但以重阳为题材的宋词创作,却充满了人生的焦灼与沉思,折射出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从唐代开始,元宵节就和灯联系在一起,灯火气氛下的狂欢盛况空前。除了狂欢,元宵节依然承载着登高、求子等古老的祭祀主题,并且在节俗方面有了新发展。从狂欢中推求元宵节庆的源起,我们认为它最有可能是以元日庆典为核心吸收了其它相近的几个节日庆典而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和道教为自身计各自对元宵节的发展流变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宋代元宵词的数量颇多,且极富特色。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允许妇人出游的节日特征以及时局衰.变造成的宋人独特的心理是宋代元宵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元宵节在宋代颇受重视,被视为宋代的狂欢节,词学家们也十分热衷于表现这个节日,由此涌现出了大量的元宵词,这些看似庞大的元宵词群,经过细细地品读我们会发现它们有着相似的意象。文章对这些意象分类整理,梳理出元宵词中服饰、灯火、音乐、民俗及自然风物五大独特的意象群。  相似文献   

7.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春社和秋社是唐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其标志性时间分别为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标志性习俗是祭社稷和歌舞宴饮.作为唐代传统节日的社日节,从唐代以前官方与民众对社日节俗活动不断的反复实践那里获得了基本的生存力量;到唐代,它又为官方所支持,为乡村民众所需要,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兴盛的态势.社日节在唐代的兴盛与私社的发展具有互动关系.节日及其约定俗成的活动为私社成员提供了周期性聚会的平台,私社则通过成员对节日活动的参与赢得了在国家那里存在的合法性,并加强了内部的交往和联系.同样重要的是,对节日活动的种种安排和组织,乃至相关惩罚措施的制定,展现并锻炼了乡村民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9.
节令体系在宋代的成熟和节俗活动的纷呈迭出,催生了节令词的大量出现。节令民俗制约着词牌的命名,促进新词调的诞生,显示出宋代民俗对宋词的巨大渗透力。同时,节令风俗随着宋词的书写与演唱而迅速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民俗与文学之间相互作用,二者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关系,民俗因文学作品的传播而发展,而文学也因民俗的影响而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敦煌俗赋与敦煌当地民众存在着密切关系。敦煌俗赋写本的题记可说明部分俗赋由学郎书写,与文本字迹不同的题记显示十世纪的敦煌存在传阅俗赋的事实。与敦煌俗赋抄写于同一写卷、字迹一致的蒙书等文献暗示部分俗赋具有与同抄文献相似的性质,是当地民众的通俗读物。见于写本余白的俗赋标题、俗赋残句等写卷杂写,又可表明敦煌民众存在阅读、背诵俗赋的行为。敦煌俗赋写本不仅是文学作品或"讲诵底本",它还是敦煌民众日常生活中常读常诵的教材,是其文化接受活动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1.
莫友芝《影山词》中对清代贵州的民俗文化多有描写,比如节日民俗中的除夕、元宵、七夕,物质生活民俗中的饮食、服饰,物质生产民俗中的养蚕,信仰民俗中的占卜等。  相似文献   

12.
由典籍记载和民俗遗存两方面,介绍元宵节俗的面貌和历史演变状况。在戏曲中,以元宵为背景或剧情的剧目,大致可分为“元宵闹剧”和“元宵爱情剧”两大类。“闹”剧几乎都是水浒剧,表现水浒英雄利用元宵节作掩护“闹”革命的故事;爱情剧则表现情人们元宵约会、失而复得、元宵重逢、破镜重圆等故事情节,体现了元宵节的情感主题和作为“情人节”的艳丽色彩。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弄清元宵节的由来,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是保护和发扬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孝道思想是屯堡人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佛歌、孝歌、丧葬仪式及地戏、花灯等民俗文化活动来展示。在自明初至今600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屯堡人孝道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儒学精神和宗族情怀,不仅促进了屯堡文化的发展,而且也维系着屯堡族群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清明”、“元宵”两大传统节日在《聊斋志异》中具有独特的叙事意义.它们不仅为人与人、人与异类的巧遇提供了有利时机,而且为怪异故事的衍生提供了现实背景和依托,使故事虚实交织,真幻相映,呈现出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形成了“聊斋”故事“乐中伏悲、乐极生悲”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重要节日元宵节和中秋节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而台州元宵节在正月十四,中秋节在八月十六,宁波、舟山中秋节也是八月十六,分别提前一日、延后一日。在台州、宁波流传着多种有关这两个节日起源的传说,考证地方历史,较为可信的是元宵节正月十四起源于初唐台州筑城,中秋节八月十六起源于元末方国珍起事占领甬台温,为纪念其母而改。  相似文献   

16.
宋代时不仅民间传统节日文化造入了成熟、丰满时期,而且在宋真宗、宋徽宗两朝,又新创了11个节日,既增加了宋代节日数量,同时,在国家因事设节、完善中国古代节日系统结构方面具有开创之功。从此,中时历史上的节日,除广大士庶参与的民间传统节日之外,新增了由官府各级机构大小官吏们参与的官方节日,对后世乃至我国现代节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代节日体育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日体育是唐代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元宵节体育活动、寒食节体育活动、阳春体育活动、端午节体育活动、重阳节体育活动等。通过研究唐代节日体育,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全国性或地方性体育节,形成一种全民健身及刚健活跃的社会风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论宋代元夕谀颂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夕,作为宋代最受重视的节庆日,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直接导致了元夕谀颂词的繁盛。虽然该类词作内容狭隘、视角趋同、缺乏个性,但由于君王提倡,文臣附和,所以谀颂词的创作逐步发展成为元夕节庆不可或’缺的一项文学活动。本文对于元夕词的认识突破纯文学、纯艺术的范畴,将其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力求使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得到全面的展现。  相似文献   

19.
南宋遗民词中的隐士形象,给词体文学的抒情世界和审美意蕴注入了新质,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民族社会的苦难和词人个体命运的不幸,以及他们寻求解脱苦难、摆脱不幸的途径,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