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让新闻有“温度”,体现人性光芒,越来越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共识。新闻记者只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才能写出有情感、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报道,新闻报道才能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2.
当代新闻记者的职责是采写新闻报道,通过报道反映社会变化、做好舆论引导。采写新闻报道作为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被认为是记者的首要职责。新闻记者如何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让新闻报道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发挥最大范围的影响力,不仅依赖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条件,更决定于记者对写作题材形式、结构、语言等技巧性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新闻在地市级党报新闻报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简单经济动态报道,往往以枯燥的数字和术语充斥文稿,很难满足读者深层次的阅读需求。要想让读者从经济新闻中学到新知识,感受到经济发展新动向,就必须写出经济报道的观点和深度。那么,党报财经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地市级党报经济新闻该如何采写?如何区别于都市报写出党报经济新闻的观点和深度?总结十多年来的经济报道实践,笔者作出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媒时代的来临,宣传思想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面临着一些问题。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其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人员,社会对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强化四力建设力度,将基层和实践放在首位,增强脚力、眼力和提升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进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在本篇文章中,重点阐述了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强化四力建设的策略,以此写出更加具备生活气息以及真实的新闻报道,从而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董力刚 《新闻传播》2009,(10):135-135
谈到新闻报道角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伴随.着每个新闻事件的发生.每个新闻记者都会从不同角度写出风格各异的新闻来。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角度的新闻。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响,为什么有时在采访同一新闻事件中.有的新闻记者作品发表后.不仅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甚至获大奖,有的新闻记者作品发表后,却没滋没味,引不起读者、听众或观众的兴趣呢?选择好新闻写作的角度。应当是揭示其奥妙的原由之一。  相似文献   

6.
要想新闻报道更加有深度,有思想,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对突发事件的主题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近年来,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新媒体被广泛应用,社会公民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因此,新闻记者要挖掘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并且要有深度、合理地报道新闻内容。本文针对突发事件报道向重大主题报道转轨的实践进行了详尽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失实不仅削弱了新闻的生命力,降低了新闻的内在价值,而且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使新闻失去公信力,因此,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本文从新闻写作实践出发,论证了如何才能避免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让新闻报道多点人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报竞人择,多媒体激烈争夺读者市场的新形势下,新闻记者多些人情味,少些说教气,乃是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赢得读者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之举。然而,在积极探寻如何把人情味运用于新闻报道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和媒体融合力度加大的今天,调查性报道在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因以深度而见长,正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以《常州日报》"常州微型调查报告"实践为例,通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热点、剖析样本意义等途径,篇幅短小的微型调查,同样能体现新闻报道深度,彰显党报竞争优势,从而吸引更多读者。  相似文献   

10.
在报竞人择,众多新闻媒体激烈争夺读者市场的新形势下,党报宣传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读者市场?实践的回答是,加大新闻报道的思想穿透力,乃扬党报宣传之优势,提高新闻报道叫座率的成功之举。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要切实做到加大新闻报道的思想穿透力,首先要强化以下三种意识:(一)强化新闻报道的距离意识,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增强受众对新闻的关切度。新闻报道中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11.
论消防新闻报道必须要跳出“火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防新闻报道不要围着"火"字转,要跳出"火坑",这样才能创新思路,写出的新闻报道才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  相似文献   

12.
李红 《新闻世界》2013,(9):94-96
本文以长丰县的宣传实践为例,阐释了新形势下,深入挖掘县级新闻“富矿”,不断加大新闻报道的宣传力度,对县域经济的“快跑”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志  梁敏俐 《新闻界》2003,(6):61-61
就一篇新闻报道而言,影响其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报道主题是否有新意,却是其中最为关键之处。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是摆在新闻记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下面,我们结合一些优秀记者的采写实例,就新闻报道主题创新的问题作点探讨。一、跳出事情本身之外。新闻报道切忌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事实,写出的报道就像一个模子制出来的,大同小异,很难有新意。以登山报道为例,说到底不过是一种体育活动的报道。无非是风雪严寒,高山峻岭,一批登山队员努力攀登,少数队员最后终于登上了顶峰。如果加上一点惊险情节,吸引…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是摆在新闻记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情,记者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同的报道模式,这些模式指导着记者的写作方法,并影响着记者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从受众一方来说,同样报道模式的新闻读多了,自然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那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新意呢?一、跳出事情本身之外。新闻报道切忌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事实,写出的报道就像一个模子制出来的,大同小异,很难有新意。苏轼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5.
钟岚 《新闻界》2002,(4):8-9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以都市报为主体的社会生活类报纸异军突起,在开拓新的读者市场的同时,也挤占了其他报纸特别是党报相当份额的读者市场。面临严峻挑战的党报纷纷改版扩版。改版扩版的重头戏之一是加大社会新闻报道力度。党报社会新闻由过去主要是法制新闻拓宽到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由零星而集中,由时有时无且无固定版面到成为党报宣传一个不可或缺的板块。社会新闻报道力度的加大,改变了过去报道面相对狭窄的局面,使报纸信息量增加,可读性、服务性增强,对提高党报宣传的竞争力起了重要作用。比这更重要的收获是明确了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6.
《银川晚报》在近年的报道中,逐渐加大民生新闻报道力度,受到读者欢迎。但是,从惯常的报道内容来看,很多民生新闻的新闻性不强,内容重复、缺少特色,反映群众呼声不够。与此同时,同城媒体新闻报道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网络媒体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7.
李杰 《中国广播》2011,(9):67-69
在新闻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加大民生新闻报道力度成为各媒体应对竞争的新选择。本文以辽宁丹东电台的实践为例.分析了提升民生新闻竞争力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宣传工作要在“三贴近”上下工夫,这是新闻媒体改进和创新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原则。写好新闻报道是对每个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写什么和怎样写是两个根本性问题。写好新闻报道既需要良好的写作基础。更需要记者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记者应走向群众,深入采访,让新闻充满“鲜活”的气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离实际越来越近、离群众越来越近、离生活越来越近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面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这是我经过实践得出的一点拙见。要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并适于在晚报上刊登,就必须在可读性上下功夫。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呢? 一是要新。首先是报道的事实要新,当前就是要捕捉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成绩、新信息、新经验,运用各种新闻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立意要新,全局着眼,细处下笔,使文章形象生动,以小见大,高屋建瓴,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力度。报道农业生产要力戒唱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四季歌”。  相似文献   

20.
何伟森 《新闻传播》2010,(7):117-117
采访决定新闻报道的写作,新闻记者忽视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之变化情况而往往造成采访失败。采访者首先要以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为取得采访成功的前提.才能打开采访对象心灵的窗户,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