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谢顾问:本人是由文书改搞新闻报道的。我请教一位老通讯员“写稿有什么诀窍”时,他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对这个回答,我一方面觉得有道理,“一方面又怀疑。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51052部队吴起吴超同志:据我所知,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后面.还有一句话:“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就是说,要正确理解“天下文章一大抄”,关键要认清这个“抄”字。我认为,在新闻写作中,抄别人的东西是不允许的。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抄”字,在这里是借鉴的意思,而决不是许多人理解的“照抄”、“抄袭”和全文复印、任何一篇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大凡好的文章无不讲究开头,也无不重视结尾。因为漂亮的结尾能使文章增添光辉。关于文章结尾,古人有过很多好的看法。有的主张结尾要如“撞钟”,“清音有余”;有的主张要如“豹尾”,“响亮有力”;还有的说应如“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消魂欲绝”,等等,不一而足,这充分说明文章结尾之重要。新闻写作也应如此,美联社特派记者休·A·马利根就说过:“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在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成果。”通常新闻的结尾主要有这样几种写法:  相似文献   

3.
《新疆新闻界》编辑室为了把杂志办得更好,给每个读者发了一张《读者意见征询调查表》,虽然我也填了这张表,但感到仍有未尽之意,再谈点看法。我今年54岁,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克拉玛依油田写了几十年的新闻稿件。每当我订阅的《新疆新闻界》杂志一来,总要先阅读“通讯员之页”这个栏目的文章。我还重点阅读“新闻与写作”、“新闻知识专题讲座”、“采写体会”、“新闻和语言”、“好稿评介”等栏目的作品。每期都要从头至尾看一遍,有的文章还要读多遍。1991年第二期“通讯员之页”栏目中胡四海的《投稿杂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现在暗涌一股不正之风,抄袭之风 !有人居然还振振有词:“天下文章一大抄 !”我把这类东西一律斥之为“二手货”。这种二手货主要靠“拿来主义”,看到别人有好东西“拿”来就用。   这些年,太多的复印机式新闻,已让读者腻烦。打开每天的报纸,日报与晚报一样,党报与专业报一样,掩上各家的报头,都是一个面孔,一个版式,一个爹娘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就好似复印过的一般。   版式雷同,栏目也如出一辙。现在的人不知是懒得动脑呢,还是这就叫“提高效率” ?你搞“焦点眉批”,他也搞“焦点眉批”,你想出一个“新闻点击…  相似文献   

5.
百年更替、千年之交。1999年的春节,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个春节。在这个特殊日子里,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子孙,必然会有无限思考、无限感慨。而作为“历史记录者”的新闻媒体,风云际会20世纪的百年沧桑,站在千年之交的时代潮头,理应有所作为。1999年1月15...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主办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惜,鉴于主客观的原因,我错过了一次参加竞赛练笔、争取“榜上有名”的机会。前些日,在与同行们聊起这个话题时,有位同志问我:“你说‘采写一得’这类文章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这里既涉及到了写作上的理论问题,又回避不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可在我的印象中,在我所涉猎到的新闻理论书籍和文章中,还没有一  相似文献   

7.
视野     
《视听界》2000,(2)
千年之交,我们向历史告别什么’99·12《电视研究》刊登王甫《千年之交的思考》的文章说,千年之交,我们应该向历史告别什么。第一,我们要告别姓“资”姓“社”的无谓争论,构建以“三个有利于”为基准的理论平台。在电视行业中,不管是一项新的改革措施,还是一种新的理论观点,判定其是非成败的标准,可具体看它是否有  相似文献   

8.
去年九月,我应聘担任了由南昌市工交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求索》杂志责任编辑。此时此刻,我衷心感谢“扶”我当上了编辑的《新闻知识》——这位不见面的老师。我和《新闻知识》攀上“良缘”,是从一九八五年五月开始的。打这以后,我一直坚持认真阅读《新闻知识》,并在新闻工作中加以运用。如今,快近九个月了,《新闻知识》的辛勤“汗水”没有白流,编辑之“果”令人喜  相似文献   

9.
“桃李遍天下!”如果要我用最想说的一句话来评说《解放军报》,我就只说这一句。此言之可立,我想是无须论证的。而我又想,这桃李之情,唯察之者方感其有、其贵,且当叙之、颂之,以发扬光大;感之愈深、愈久,畅叙之心、颂扬之愿愈切,而存此切切之愿的,必莫过于桃李。我是这万千桃李中的一株小树。1970年8月,我被从生产部队调到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工作。“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弱冠重荷,童子扶犁。信“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之理,借春风于远道,期期细阅军报新闻业务刊物《先是《解放军报通讯》,后改为《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10.
本刊要我写一点有关赵超构老人的新闻观点与新闻理论的文章。对此,我写不好。我只知道构老在这方面的一件小事,这事是同他在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写的复刊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思想前后一致的。可是有一些人办报却从不想及这个问题,他想的总离不开“飞入帝王将相家”,因为,那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么,对不起,不谈最保险;谁要多谈,我就打倒他,那就更前程无量,富贵百年了。“文革”时期我在上海,多说听到批判一个叫做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当我尚未进入新闻圈——还是集厂医与业余作者于一体的“两栖人”的时候,就得到了新闻界一位编辑的扶植和引荐,当起了一家报纸的特约记者。这年中秋节,我出于感激之心,带了一盒月饼和一袋水果去登门拜访,不料被谢绝了,他说:“我们是文人之交,文人之交淡如水嘛……”说真的,当时我不免有些尴尬,然而更使我肃然起敬。后来,仍然在他的推荐下,我踏进了新闻圈,成了一名编辑。这些年来,我一直记着这件事,并以此为镜子,以正自己的行动。我不时品味这“文人之交淡如水”的内核,有时  相似文献   

12.
印度洋海啸后,“如何面对天灾”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天灾不可抗拒,就像人类无法逃脱死亡一样,没必要再抗灾”;有人说“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否认这个常识就是反科学”;有人说“天灾”要“抗”,要在“同天灾斗争中捍卫人类的根本利益”……作为县(市)报年龄偏老的“新兵”,就用七年前的一次写作经过,谈谈我对抗灾新闻的一点体会,聊充创作谈。1998年夏秋之交,百年罕见的水灾席卷我国南北,几乎条条江河堤岸告急。那时,我刚去“副镇长”之职进入仙桃日报社,因为较熟农村工作,我便赴“天河垸”抗洪。我出生水乡,然而,“天河垸”外的天上雨和…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一位朋友仅初中文化程度,喜好写新闻报道,但刚开始却是屡投不中。自从订阅了《新闻知识》后,两年就发表作品300多篇,并有数篇获奖。他感慨地说:“多亏了《新闻知识》这个好老师。”我觉得《新闻知识》能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是《新闻知识》服务性强,它交流采写技艺,介绍新闻知识,对新闻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都有助益。如“超生盲流村采访记”、“两则村级新闻获奖感言”等等,对读者都很有启迪。其次,《新闻知识》的内容广,选题新。既有为新闻事业与改革鼓与呼的篇章,如“继续坚持新闻改革”,“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总编辑”,又有进行新闻理论探索方面有深度的文章,如“新闻价值”、“辩证思维与舆论导向”等等,为新闻学术界的百家争鸣提  相似文献   

14.
今年年初以来,河南日报推出了一个新专栏《天下评说》。该专栏撷取境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天下”人看中国看河南的新视角。截至目前,已刊发文章近80篇,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反响。《天下评说》还引起国内主要新闻网站的关注,其中绝大多数文章被新华网、新浪网等转载。《天下评说》引起读者和同行的瞩目,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因为这个栏目是在深入研究读者需求、研究国际报道以及传媒市场之后精心策划的,体现了新闻创新精神,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为读者了解“天下”打开一扇窗口开办《天下评说》专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5.
一、制作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标题最需要出彩,它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新闻评论标题更是忌平、忌俗。“从……谈起”、“由……想到的”这样的标题是够平易近人,但读后给人留不下什么。好的标题或者新奇,如《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美苏开始跳探戈舞了吗?》;或者警醒.如《浪费也是犯罪》、《谨防“精神贿赂”》;或者意蕴绵长,如《在战争与和平的翘翘板上》。新闻评论标题要出采,不妨借鉴一下杂文标题制作。要大胆创新,不固旧观,注意运用谐音、夸张、仿同等修辞格。当然,标题重“巧”,…  相似文献   

16.
出于新闻职业习惯,看报刊喜欢挑毛病、找岔子,然后翻词典、查资料,妄评一番。我自诩这是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手段。这不,读《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的文章《新闻写作中的“虚”与“实”》,又挑出毛病了。该文引用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相似文献   

17.
常读报纸,常为某些记者写稿之随意、用字之不当而感到羞涩,因为本人也是学新闻、教新闻的,所在以此想指出一、二:比如7月31日《新民晚报》体育新闻版赫然入目的一大标题是:《力足于拼、争取连胜》,这儿的“力足”,显然应是“立足”,否则很难说通。又如7月31日《解放日报》同样是标题:《残疾女工杜学英无故下岗(引题)借助法律重获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谈写仉伟一稿的体会,我很感谢,却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或者准确地说不应我一人来谈。这并不是过谦之词。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几篇较有影响的获奖稿件,如《山里女孩如歌》、《反腐败斗争中的“沈阳现象”》、《白春兰和她的“绿色庄园”》、《苦土丰碑》等,无一不是记者与编辑的眼光、功力与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就谈谈我在采写《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记辽宁大石桥市分水派出所所长仉伟》等稿件中,作为党报记者特别是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的感受与追求,那就是:怀“平民”之心,思“平民”所想,为…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现在暗涌一股不正之风,抄袭之风。有人居然还振振有词:“天下文章一大抄!”我把这类东西一律斥之为“二手货”。这种二手货主要靠“拿来主义”,看到别人有好东西“拿”来就用。这些年,太多的复印机式新闻,已让读者腻烦。打开每天的报纸,日报与晚报一样,党报与专业报一样,掩上各家的报头,都是一个面孔,一个版式,一个爹娘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就好似复印过的一般。版式雷同,栏目也如出一辙。现在的人不知是懒得动脑呢,还是这就叫“提高效率”?你搞“焦点眉批”,他也搞“焦点眉批”,你想出一个“新闻点击”,他就照样抄了去,反正未经注册,抄了也不构成侵权,你拿他投折!栏目想到一块儿,他尚可狡辩“英雄所见略同”,文字、图片的抄袭  相似文献   

20.
读者之声     
《新闻与写作》是我的良师益友,我连续两年自费订阅了这个刊物。我认为它的文风朴实,内容实而广,对业余通讯员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价值。特别是“新闻来稿评析”、“当好通讯员浅谈”、“新闻写作的语言、技巧”、“现场短新闻漫谈”等栏目我最喜欢读,受益非浅。即有好稿评介,又有教训之谈。我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美副教授在《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