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们媒体的报道常常犯因果思维定势的毛病,只注重起因和结果,而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复杂多样却很少提及,往往给读者“一……,就……”的错误引导。比如去年中国信达公司对冶钢集团6.3亿元建行贷款实行债转股,媒体纷纷对此事做了报道。其中,一家都市报记者写道:“……此次债转股可使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1个百分点,一年减少4000多万元的利息负担,当年实现扭亏为盈。”中央把“债转股”作为国企三年解困的战略举措之一,但仅凭“债转股”一举,冶  相似文献   

2.
自1998年以来,不断有新闻单位遭到“法轮功”骨干分子和练功者有组织、有步骤、有策划、有目的的围攻。这些事件有一个相同起因:媒体刊登或发布了对“法轮功”的批评或批判报道。正如《人民日报》社论中指出的那样:“谁不赞成他们那一套,谁要揭露他们造成的危害,他们就横加责难,进行围攻,冲击新闻单位,骚扰党政机关……”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10,(11):7-7
蒋昕捷在2010年第10期《新闻实践》中撰文说,有些热点问题一经报道,很快就有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迅速回应,指称媒体“误读”。媒体往往被赋予一种向受众解读的功能.却屡屡出现误读。原因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媒体何以兴味盎然大炒“松霞恋”?大概梁锦松是香港“财神爷”,有财;伏明霞是中国体坛四大美女之一,有貌,宣扬一下“男财女貌”罢?孰料媒体之关于“松霞恋”花边报道却接二连三。一会几松霞完婚了,单单报道的题目《‘偷偷摸摸’娶了跳水皇后》就怪吸引眼球的;过了一会儿,又有报道接踵而至:伏明霞结婚才三  相似文献   

5.
杨陈晨 《声屏世界》2006,(10):67-67
现在反腐败的报道有一种反常现象,往往是腐败官员的职务越高,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越是关心,但媒体却越是谨小慎微、惜墨如金,就拿因“生活腐化堕落,情节严重”的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被免职这条新闻来说吧,读者对反腐工作能够钓出这样的“大鱼”是拍手称快,也算是大快人心,但是仔细看看媒体的报道却又让人快不起来。这样全国百姓都很关注的大新闻,媒体却用寥寥数语——“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今天(6月11日,笔者注)审议认为,刘志华的错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决定免去其副市长职务”,就把读者…  相似文献   

6.
现在反腐败的报道有一种反常现象,往往是腐败官员的职务越高,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越是关心,但媒体却越是谨小慎微、惜墨如金,就拿因“生活腐化堕落,情节严重”的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被免职这条新闻来说吧,读者对反腐工作能够钓出这样的“大鱼”是拍手称快,也算是大快人心,但是仔细看看媒体的报道却又让人快不起来。这样全国百姓都很关注的大新闻,媒体却用寥寥数语——“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今天(6月11日,笔者注)审议认为,刘志华的错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决定免去其副市长职务”,就把读者…  相似文献   

7.
周其俊 《新闻三昧》2004,(12):30-31
这几年有许多新闻常让人摸不透是真是假,比如2004年8月初,我在长沙采访时,媒体关于黄娅妮宝马车撞人案的报道就有多个版本:“是否批捕黄娅妮尚未定论”、“黄娅妮已被公安部门移送检察院进入逮捕程序”、“黄娅妮不会被逮捕”、“黄娅妮被正式逮捕”……许多网站都转载了这些新闻,特别是“黄娅妮被正式逮捕”这条新闻,被媒体和网站广为转载。  相似文献   

8.
8月8日~24日,北京奥运会成就了无数实力名将,也成就了中国媒体的精彩“表演”。然而也有许多报道留下了败笔,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报道中深思。下面来看看中国媒体北京奥运报道的“病症”……  相似文献   

9.
李家连  郭燕 《新闻实践》2012,(11):47-47
笔者发现,近年来在破解农产品卖难上。地方报纸仅靠单打独斗式的单向报道,在媒体与读者之间难以形成共鸣点,效果并不明显。2012年四五月份。萧山日报策划了两场专门破解农产品卖难的专题活动报道,走出了一条破解农产品卖难的活动报道创新之路,亦进一步提升了地方媒体的影响力。一、纸媒主导:使劲吆喝,策划活动解卖难综观地方媒体,近几年在解决农产品卖难上似乎“黔驴技穷”、作用乏力。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样的卖难年年有、年年报,媒体和记者产生了“新闻疲劳”:另一方面读者产生了“视觉麻痹”,对媒体推出的“农产品卖难”报道“不领情”。当萧山日报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传统媒体萧山日报与新媒体萧山网、萧山手机报、萧山日报微博互动共存的格局后,萧山日报社就致力于探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双赢的新路。其中做好三农报道、破解农产品卖难就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新闻发言人禁说‘无可奉告’……” “‘无可奉告’是新闻发言人永远的大忌……” 近日,不少媒体都对四川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下发的《四川省级部门新闻发言人手册》中的这一条款予以报道,不少媒体还将这样的话搬上了标题,以示重视。 “无可奉告”成了“忌语”,的确闻所未闻,起码在我国新闻  相似文献   

11.
全方位整合报道资源——记新华社"两会"报道策划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成功在于策划,策划的成功在于有成果,请大家把想到的都谈出来,形成一批重点报道题目系列……”副总编辑夏林给新华社“两会”报道策划会定了个畅所欲言的调子。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是对各家媒体的一次考验,新华社也以“两会”报道为契机,探索深化新闻业务改革的路子。2月18日,新华社“两会”报道领导小组召开报道策划研讨会,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一线记者,进行了跨编辑部的报道策划。  相似文献   

12.
董晨 《新闻通讯》2014,(9):49-50
对体育报道而言,一届大赛就意味着一场“媒体报道战”。纸媒、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抢时效、挖深度、做专题,各家都在力争制高点。6月13日-7月14日举行的巴西世界杯,就是一场激烈的“媒体大战”。  相似文献   

13.
调查报告或是调查报道,总是令我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敬畏,源自对真实、权威、全面的敬畏。可是,我敬畏的调查现在似乎误入歧途,正在向某些阴暗角落阔步前进。见诸报章的关于性方面的调查过于频繁。如:“中学生早恋问题调查”“女大学生性状态调查”“中国人均性伴侣调查”“首次大型网上性调研”……在媒体,关于“性”方面的调查怎么就这么多呢?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生活在改善,社会生活中有那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抽样调查,以找出解决途径。但是在媒体上却很少看到有关国计民生的调查热闹,唯独只有“性”调查才这么此起彼伏。从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深圳特区报》2002年9月4日上的消息《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舆论监督的好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面对问题,敢于监督。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就“群众对媒体的信任与满意度”问题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群众认为媒体的批评报道太少,舆论监督力度不够;有74.8%的群众认为媒体对本地政府监督不够;有51.7%的群众表示不赞同关于“媒体的批评报道有时候也过火了”的判断。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和呼声。张扬真理和正义,抨击谬误  相似文献   

15.
2005年7月至8月.我国应对了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四川“怪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而在这之前.我国分别应对了2003年的SARS和2004年的禽流感。围绕这三场公共卫生危机.我国的媒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危机报道也正始于2003年的SARS。通过对2005年四川“怪病”的危机报道.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中国媒体在公共卫生危机报道方面的前行轨迹。一、2005年的四川“怪病”与相关的危机报道 2005年6月24日,四川资阳市出现了第一例后来被称为四川“怪病”的病例。7月22日四川省卫生厅紧急发布消息称,6月24日至7月21日,资阳市收治20例不明原因疾病病人,目前有9人死亡。如此高的病死率.而病因却不明确.使得这场公共卫生危机迅速成为舆论和公众的关注焦点.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新闻媒体随即展开了相关的危机报道。媒体在报道中借用疫区民众的称谓将其称之为四  相似文献   

16.
周成功 《声屏世界》2011,(11):68-68
“小悦悦”走了,留给人们的除了无尽的反思外,还有就是对媒体行为的拷问。“18名路人”之一的陈先生被媒体挖出来后,受到了非常待遇。他表示,时常有记者毫无征兆地闯进他的五金店。没有任何寒暄。直接把话筒递过来进行质问。尽管自己再三强调:“我真的没有看到.要是看到我会救的……天气又黑,又下大雨.又没有灯……”。记者没有相信他的话,还是一波接一波地突袭他的小店进行采访。经过媒体的大肆报道.有民众给陈先生发去短信威胁:“要他们的档口做不下去。”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深”在哪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力丹 《新闻与写作》2004,(4):10-11,17
有人称,目前,媒体已进入品牌营销时代,新闻报道则进入了观点时代。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在传媒业被看作影响力经济,真知灼见成为构成媒体影响力重要因素的今天,具有高品质信息“附加值”的深度报道,受到广泛关注和厚爱势在必然。然而,尽管“深度报道”被众多的媒体当作竞争的“重武器”,但真正让读者感受到有深度的报道却并不多见。深度报道应“深”在哪儿?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期刊登此组文章,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从1896到2008,从雅典神殿到北京“鸟巢”,奥林匹克迈着欢欣跳跃、激荡心田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个充满着无穷魅力、蕴含着博大精神的百年体育盛事,一直都吸引着全球媒体的目光。报道奥运就意味着记录历史,百年奥运新闻史就是一部新闻人记录奥运辉煌与沧桑的艰辛历史,这里有荣辱、有得失;有感悟、有梦想……  相似文献   

19.
"扒新闻"比假新闻更可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程 《青年记者》2006,(17):62-62
在刚刚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杜邦公司中国公共事务经理徐俊先生致辞中的一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在2004年7月到8月,媒体关于杜邦公司的报道有8000多篇,而真正咨询采访过的媒体却不到100家,“众多的报道都是借助别人的报道来加以评论的”。  相似文献   

20.
4月15日,河北省蠡县朱佐村污水处理厂在清理沉淀池淤泥时,三名外地民工中毒死亡。笔者以《为清理污泥三民工送命》为题,在燕赵都市报做了报道。没想到一个月以后,另外一家媒体却发表了一篇《为了一名外地打工仔》的报道,说“一位外地打工仔不慎晕倒在蓝液提升池中,为救这名外地打工仔,三位本地人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以实际行动营造着……良好氛围。” 随后,多位读者打电话给笔者,责问为何将牺牲的本地人说成是外地民工。也有朋友捎话给笔者,说笔者的报道没有人家挖得深、写得好,应该好好向人家学习。 带着疑问,笔者又进行了采访调查,得知那家媒体刊登的是通讯员写的稿子,刊发时为了“拔高”,没有经过调查核实,就将三位死去的外地民工写成了本地人,并且为该报道加了引题,将该事件和当地正在开展的一项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惜,它的内容不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