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可 《预测》2012,31(3):8-12
本文利用AR-GARCH模型,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海关总暑提供的2001年1月互2010年6月中国对东盟、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中国香港六个主要贸易伙伴的月度进出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汇率波动率对我国和各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和短期影响进行分析,比较了汇率因素对各个贸易伙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看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多数贸易伙伴的出口显著负相关,没有与其正相关的贸易数据;其波动率可能有多种长期效果.短期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与欧盟,东盟,香港出口有反向冲击作用,对韩国进口有正向冲击作用,其波动率对部分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存在正向冲击.  相似文献   

2.
中巴建交36年来,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巴西一直是中国在拉美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中巴贸易互补性强,扩大彼此间的贸易投资潜力巨大。介绍了中国和巴西各自外贸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然后在对中巴贸易关系历史回顾及现状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中巴双边贸易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展望了未来中巴贸易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商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1992-2008年间中国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文化贸易数据为样本,利用引力模型对中国文化商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贸易对象国的经济规模、居民购买力、国土面积、科技应用水平以及与中国的文化距离等因素对中国文化商品的出口有正向的影响;贸易对象国的贸易条件及与中国的地理距离等因素与中国文化商品的出口规模成负相关;与中国使用共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会进口更多的中国文化商品;中国的经济规模、居民购买力以及是否与贸易伙伴加入同一贸易自由区等因素则对本国文化商品出口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根据价值来源及最终吸收地将1995—201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进行分解,并据此重新测算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贸易利得。在此基础上,构建TCA指数,对中国出口美国各行业的真实比较优势进行衡量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1年,在中国对美国总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占比不断下降,通过中间产品进口所隐含的国外增加值比重逐渐上升。研究证实中国对美国的真实出口规模及贸易利得不仅被严重高估,并且随着进口中间品比重增长,其高估程度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全球竞争力报告和透明国际有关数据为基础,运用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章环境及电子商务4个指标衡量贸易便利化程度,测算了2012年我国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选取2012年我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单边出口横截面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与我国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贸易伙伴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1%,会使我国出口贸易增加1.175%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李强 《科研管理》2013,34(11):36-41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出口大幅放缓,长期的低端制造业出口更加重了出口的压力,出口升级就显得迫在眉睫,本文试图从进口结构的角度分析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对我国出口升级的影响。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提出有关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对我国出口升级影响的理论假说,并利用1995-2010年的进出口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资本品和中间品的进口对我国出口升级有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贸易隐含碳失衡导致的"碳泄漏"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构建贸易隐含碳失衡模型,对2000-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行测算.结果显示:①中国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均高于日本,并且绝大多数行业差距巨大;②总体上,虽然中国处于对日贸易的逆差方,但是在贸易隐含碳方面却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即中国同时处于对日贸易及贸易隐含碳的"双失衡"局面;③从行业来看,中国各行业对日贸易隐含碳均处于失衡状态.其中,纺织业,电气机械/光学设备制造业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最大.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法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对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规模,中国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是推动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碳排放强度和进口规模效应则主要起到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应加大推广低碳生产技术力度,降低生产的碳排放强度;同时优化生产以及贸易结构,以缓解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促进对外贸易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投入产出法提出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出口贸易隐含碳的计算方法,以中国的制造业为例,测算2000—2010年各部门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出口贸易隐含碳,并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量分解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得到以下结论:(1)各制造业部门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和完全碳排放系数都有所下降,说明各部门的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2000—2007年间制造业出口隐含碳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百分比超过了50%,说明超过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中国的贸易伙伴国的进口需求引起的;(3)各制造业部门的出口隐含碳总量呈上升趋势,应提高主要出口隐含碳部门的生产技术,或选取恰当的可替代品进行生产并出口,以有效减少因出口而增加的国内碳排放;(4)规模效应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起到正向作用,而技术效应对其有负向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9年末爆发的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我国的玩具出口面临极大的挑战。欧盟作为我国重要的玩具贸易伙伴,占据我国玩具出口份额的35%以上。欧债危机所引起的欧元贬值、消费萎缩、贸易保护主义重燃等可能会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影响。文章分析了欧债危机影响我国玩具业出口的可能途径和机制,并运用玩具出口数据对危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欧债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对欧玩具出口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是一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从需求和供给效应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促进人力资本的机理,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促进人力资本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以我国为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在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同时,扩大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保护员工投资于企业专用人力资本后的收益;促进三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平衡发展;通过服务贸易加速人力资本积累;适时调整“轻进口重出口”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导致各国贸易下滑,经济减速。作为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我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过需求、汇率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各个渠道冲击着我国的出口,我国先后多次调高出口退税率来减小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的效用性,从中得出了出口退税能够刺激出口增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运用40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一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保险进口对发达国家中高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促进作用较大;运输通讯进口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高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提高;商务服务进口对发展中国家中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升级的促进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国际贸易标准SITC0-SITC9货物标准分类法和《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分类法,将出口结构分解为255个货物出口子类和11个服务出口子类.根据全球19个主要贸易国家1994~2014年的出口贸易数据,按照资本品、消费品、初级品、中间品、传统服务、信息化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其他服务的类别,研究出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关系发现:出口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关联性,优化出口结构,作为供给管理的手段,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一元回归模型,对出口、进口、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分析,指出了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是进出口总额,而并非净出口额,并对回归模型结果作了理论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得出对我国现存贸易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开南北经济合作之先河,成立14年来成效显著。鉴于NAFTA各成员国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以及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选取NAFTA农产品贸易政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期望借鉴其经验与教训,以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1997—2011年投入产出的数据,通过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将广东省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1年,规模效应对出口隐含碳增长的贡献高达4.27亿吨;进口碳减排量增加了3.23亿吨。技术效应对出口隐含碳的贡献值为-3.42亿吨;进口碳减排量减少了2.87亿吨。结构效应对进出口隐含碳的作用较弱,总体来说都是有利于其碳排放量的减少。②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出口隐含碳增加最多的部门,纺织服装业是出口隐含碳减少最多的部门,进口碳减排量增长最多的部门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进口碳减排量减少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  相似文献   

17.
非关税壁垒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正尉  杨兰 《科教文汇》2014,(24):217-218
中国入世以来,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但与此同时贸易差额自2004年起连续十年呈贸易逆差。中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出进口增长高于出口增长的趋势。贸易逆差究其外部原因主要是由于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随着国际贸易竞争加强,新型非关税壁垒措施逐渐替代关税保护措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农产品而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壁垒已成为当下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主要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以及非关税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后,研究出为应对非关税壁垒,企业应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绿色体系;政府应宏观调控行业结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中美贸易与我国GDP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计量研究的方法,利用1996年到2004年我国与美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和同期我国GDP的样本,计算和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与我国GDP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并且进口弹性大于出口弹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入世以来,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但与此同时贸易差额自2004年起连续十年呈贸易逆差。中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出进口增长高于出口增长的趋势。贸易逆差究其外部原因主要是由于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随着国际贸易竞争加强,新型非关税壁垒措施逐渐替代关税保护措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农产品而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壁垒已成为当下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主要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以及非关税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后,研究出为应对非关税壁垒,企业应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绿色体系;政府应宏观调控行业结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985-2007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的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对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与进出口贸易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外资利用对进口的影响大于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