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高校通用的《古代汉语》教材(王力主编,以下简称“教材”),对通假字的注释,大都是言之有据、明确切当的。但由于各种原因,虽经修订,至今尚存在不少问题,给教学带来一些麻烦。笔者用此教材多年。谨将其不足之处列出,并略陈愚见,以就教于该书健在编者与同行、专家。 据初步统计,教材第一、二册巳注明和未注明的通假字共227个(重复出现者只计一次),经逐一考察,其注释无误、前后统一者仅一百三十余字,其余通假字的注释,都有值得商讨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商君书》的《徕民》篇有这样一段意思,即本篇的作者向秦王献策说,只要秦国用免租免役和给以田宅的办法招徕韩、赵、魏的人民,那末,“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在看到的一些《商君书》注释本中,对于这个“山东”的注释,都欠妥当。一般的注释,都认为这里的“山东”是指殽山以东或华山以东。这两种注释,前一种,从地理位置上说是对的,但没有说明其政治意义,后一种,不管从哪方面说都是不正确的。战国时期的“山东”,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殽山以东的地方;其二,是对主张  相似文献   

3.
在林彪卧室中,他亲自抄录了宋代地主阶级保守派人物苏轼《留侯论》中一段话,写成条幅,挂在墙上,日夜重温,念念不忘。这段话是: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注:《留侯论》原文是“卒然”,林彪改为“骤然”,在“卒然临之”之前,原文有“天下有大勇者”,在“无故加之而不怒”后,原文有“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①“留侯”是汉代张良的封号。苏轼的《留侯论》是专门颂扬张良的。苏轼推崇张良有“盖世之才”、是“天下大勇者”,是一个有“过人之节”的古代“豪杰”。他总结  相似文献   

4.
薤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因致薤而致谢,一为因需求而索薤。那么,薤到底为何物,清代以前的注释或不注、或简注,不甚明了;今人则多认定此薤乃野生之薤,这就完全偏离了方向。结合古代农书、本草类著作及《全唐诗》综合考察,可知杜甫咏及的薤本是秦汉以来中国的常见蔬菜,杜诗中的薤是家植之薤,而不是野生之薤。薤也是传统医学认定的养生佳品,唐人重养生,所以薤更是修炼者和隐士的其必备之物。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与刘锡鸿之间的矛盾与纷争,各种近代史著述均有论及。笔者认为郭、刘二人分岐中性格冲突是主要的。嵩焘之弟昆焘亦有言曰:“度家兄情性,终非能作自了汉者。独其平日待人以诚,而不甚鉴别,常恐为人所误,须得良友辅之乃妙,细思而未得其人也。”此言可谓郭、刘二人矛盾的恰当注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公文选》(方春容先生编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教材,该书因选文精当,注释简要,译文流畅,很受师生欢迎。笔者在讲授该书时,发现其中有些句子,如"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西塞江源,望祀岷山","舍耒场圃,奉笔兔园","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官有俸禄,何故继富"等的译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使用由王力先生主编、由许嘉璐等五同志执笔修订的《古代汉语》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文选中对某些姓氏的注释似乎不够妥当。为了进一步完善教材,精益求精。力求注释的准确和严密,本文仅就第一单元《左传》文选中有关姓氏的注释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文言文注释对教师和学生理解教材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正确的注释会使难懂的文言字词乃至句子意思涣然冰释.人教版初中语文在文言文注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任课教师正视且采取妥善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9.
元稹诗集注释错误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中的注释,时有错误或不确者存在.针对"人物"类、"物象"类两种类型的注释错误,择其具有代表性者,进行逐一考辨与订正,并就导致其错误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诗经·秦风·蒹葭》是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准确地理解诗中的一些重要字词至关紧要。而正是在对这些字词的注释上,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和其他一些权威性高校文科专业教材皆有值得商榷之处,故此试作辨正。《蒹葭》有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其中,“苍苍”、“萋萋”、“采采”何义?国家教委组编的《大学语文》注释为:“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为:“苍苍,茂盛的样子”;“萋萋,茂盛的样子”;…  相似文献   

11.
《全唐诗》共收录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130首左右,其中词占极少数。《增订注释全唐诗》对牡丹诗的注释、考订,有不少错误之处。对这些问题予以辨正,可供研究唐诗及牡丹文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魏征遗表     
贞观十七年(643)魏征病死,太宗派人至其宅,在书函中得遗表一纸,字迹不甚清晰,是魏征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写的。表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遗表不长,然治国之要尽在其中。这是他对太宗的最后一次规谏,也是他一生政治经验的总结。太宗很珍视魏征遗表,对大臣们说:“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相似文献   

13.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小学数学教材各章节,都具有美育的因素。数学的抽象之美、符号之美、猜想之美、灵活之美、有序之美、形象之美……在各章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在。但由于数学的准确性和抽象性使这些美不象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带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就更不容易体会和感知到这些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美育,必须注意从数学知识中挖掘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捕捉美的视点,从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千变万化的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数学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世人说到诗仙,一般都是指诗才长相清奇绝尘,飘逸若仙而言,而李白又正是天赋这样的诗才长相。据唐代孟启《本事诗·高逸》载:“李太白初至京师(实为第二次应诏入京),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亦有类似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  相似文献   

15.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一直是全国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首选课本,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经过多次修订再版,日臻完善。但是教材中的注释尚有值得商榷部分。本文将一、二册中的注释有待商榷的部分提出浅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唐作藩等五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上、中、下)是被国内许多院校文史类专业所选用的优秀教材.该套教材自1980年初版.而后又经过大幅度修订,至今再版多次.发行量很大.在同类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笔者对若干注释有些疑惑,现不揣冒昧,谨对"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大理评事"、"谽谺"等词句的释文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7.
尿石病属于五淋之一,关于淋病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183;六元正纪大论》曰“阴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小便黄赤,甚则淋”。其后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亦有记载,《金匮要略&#183;消渴小便利淋病》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中藏经》将淋分为八种。至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始将淋分为五种,曰:“淋有五种:一者,茎中痛,溺不得卒出者,石淋也;二者,溺有白汁肥如脂,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感驱使下把食物吞到  相似文献   

19.
《柳敬亭传》自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原五年制课本第三册,今必读课本第五册)以来,注释即有可商榷之处,而至今未作改动。现仅就其中三个词语的注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分述于下:[加礼]课本注云:“礼遇有加,以恭敬之和接待。”试问,以礼接待还有不恭敬的么?在这里“加”字应是解词的关键。《左传·隐公五年》所谓“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之“加”就是典型例证。杜预注云:“加命服之等”,也就是说葬礼规格要增加一个等级。“加”就是“增加”之意。自古“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的功夫论是建立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之上的,他的自我领会和“为圣”有密切的关系.与此相同龙场悟道也是从“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为圣”问题出发的,同时龙场悟道是经典注释学的领会.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曾说“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着五经亿说”.由此可见他的龙场悟道不是想树立独到的思想体系而是发掘经典里的儒家之道.总体来说,《五经臆说》是想通过经典注释的方式来领悟“圣人之道”的王阳明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