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说到这里,CCTV新闻频道主持人赵普禁不住哽咽了,不得不低头调整情绪,在停顿了两三秒钟之后,赵普继续说,“因为我们爱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说到这里,赵普再次无法控制情绪,再次低头平复激动情绪,忍住眼眶中激动的泪水。接下来,赵普继续完成了简短的新闻播报。这一央视主持人流泪事件,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这位热血男儿,有观众呼吁:“中国,需要这样有情有义的时政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2.
方雨 《新闻实践》2004,(9):53-54
在听众和众多专家的眼里,主持人应该是节目的灵魂人物。有了他,节目就有了个性化的色彩。很多听众选择收听某个节目,可能就源于其对主持人的认同——表现在对主持人声音或者所表达的内容的认可。 我的这个观点来自于众多听众的来信。他们的开头语几乎如出一辙: “方雨,我很喜欢听你的节目,最吸引我的是你的声音”。想来也是,广播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3.
大凡能在媒体上抛头露面撰文评说者,基本可以归纳到“文化人”的行列。然而,这“文化人”的行列中不免鱼龙混杂,不会“说话”的情形便也屡见不鲜。笔者谨试举几例:一些电视电台节目中的主持人,常常追求用惊人之语来活跃节目气氛,可惜难免产生搞不清“反正语”的尴尬了。如“请观(听)众竖起耳朵来仔细听……”您说,这能竖起耳朵来的是什么动物?这要是他们主持人之间相互插科打诨如旧时相声艺人的“别挨骂了”那般也就罢了;可这话是说给受众听的,牵涉的面就大了去了。其中不乏父辈师长,让人家“竖起耳朵”来仔细听你说,这无论于情于理说得通吗?与这类似的情形还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视播音的规范性为“旁门”,而以播音的“口语化”,甚至纯自然化为“正道”的倾向。尤其是在一些主持人节目当中,主持人抛弃了过去那种严肃、规范、工整的语言表达形式,不是虚声虚气,就是“啊”、“呢”、“吧”、“吗”,等等。听起来像“自然”了,但却忘记了播音语言的严肃性、规整性。一、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播音性质各种节目当中的主持人担当着播音员的角色,广播节目中尤其如此。只要你的声音是让广大听众直接从收音机中听到,那么你就是在做播音工作。对于播音工作,张颂教授认为,它是“一项以有声语言艺术为手段的新闻广播工作,不能认为会  相似文献   

5.
从主持人的角度而言,广播热线节目更为明显和重要的差别在于: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持已经由单纯的“说”而改为由“说”和“听”两部分组成;在节目具体进行的总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主持人“听”的过程和对所“听”到的进行反应和回馈的过程。主持人只有在“说”好  相似文献   

6.
朱玉华 《视听界》2001,(5):34-34
“格调”指风度、仪态。主持格调指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艺术风格。“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和“服务类”节目的主持应该不一样,前者沉着、老练,严谨而又轻松自如;后者亲切热情而又自然大方。“游戏节目”的主持人和“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风格当然也不同。那么,谈话类节目的主持格调应是怎么样的呢? 一、不“俗”不“雅”。包括形象和语言。节目主持人不能给观众以俗的形象,要以美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美的形象包括美的声音、美的外表。声音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7.
《新闻世界》2007,(7):20-21
听的艺术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后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  相似文献   

8.
在前不久结束的“华夏第一屏”杯全国广播电视优秀播音作品、论文评选会期间,我在广播组听了各省选送参评的新闻节目和主持人节目的录音,其中确实有一些堪称“上乘”的播音作品,特别是主持人节目的播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存在的问题及播音队伍中的困惑亦不容忽视。 (一) 获得一等奖的几个主持人节目,说它们好,主要是因为这些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与听众对主持人的期望更接近了。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载体”是“声音”。声音是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工具。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应注意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展示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魅力,来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形象,同时,使主持人的形象在听众心中鲜明起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一、声音,体现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声音,对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同时“声音”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节目主持人应该很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的声音,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如何去认识好自己的声音呢?一是变熟悉为陌生。就是把我们认为熟悉的“自己的声音”当成一个“对象”,当成一个“陌生”…  相似文献   

10.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其主干“说”,更是有声的语言艺术。作为以“说”为主,以“说”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的广播节目主持人,“说什么”和“怎么说”是两个根本和关键问题。“说”,即语言的表达,无论是播音员还是节目主持人都应  相似文献   

11.
批评,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难题,许多记者不愿“碰”,不敢“碰”,怕招来麻烦。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搞批评报道的难度更大一些,因为主持人是以个人的名义和听(观)众打交道的,批评的权威和力度似乎很轻,搞不好还会“引火烧身”,所以有些节目主持人对批评报道缩手缩脚。这样说,是不是在主持人节目里就不能搞批评报道呢?其实不然,在这方面,主持人有自己的优势,掌握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实践证明了这一  相似文献   

12.
郑州 《声屏世界》2004,(4):37-37
近几年来,广播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少儿节目而言,“变播为说”的主持人节目极大地拉近了节目与少儿之间的距离,贴近性明显增强,但仍然难逃“我主持你听”的窠臼。而今天儿童的特点是渴求知识,善于想象,勇于创造,“我主持你听”不能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如何在满足儿童渴求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每个少儿节目广播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今晚我和你》是武汉艺广播电台每天晚上22:00~23:00推出的一档夜间热线谈心节目。《今晚我和你》的当家主持人亚新,主持节目六七年,他的名字早已经和节目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支撑,相得益彰。2005年,亚新被评为武汉首届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他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对主持人要求的素质以外,我认为他还具备了“听”、“说”、“解”三方面的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谈话节目是主持人和嘉宾或现场观众通过"听"和"说"的形式进行直接交流。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拉利?金曾经说过:"谈话的首要规则就是听,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好的谈话者,你必须首先要成为一个好的听者",可是长期以来很多主持人忽视了  相似文献   

15.
节目主持人是节目与受众的纽带,受众对主持人的声音从陌生到熟悉,到喜爱,很大部分是主持人贴近生活的话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贴近生活的语言让受众感到亲切,愿意交流。江西经济广播电台曾办过一个节目叫《滕王阁夜话》,一开始就是一段交心的话:“快乐要分享,就会加倍快乐;寂寞要分担,就不会再寂寞。”然后主持人温文尔雅地对听众说:“请允许我首先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如果大家在听广播而且同意的话,请您听我说,我愿和您交个朋友,您把我看成大姐姐、小妹妹,好吗?”这样,共同走进话题节目,共同探讨,平等谦逊,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16.
郭娟 《声屏世界》2006,(2):42-43
现今打开收音机、电视机,常常听到看到的是主持人侃侃而谈,以至给人的印象是当主持人必须“会说”“、会聊”。其实还有一点却往往被主持人忽视,即主持人必须会耐心倾听,会说离不开会听,惟有听得认真仔细,方能说得精彩。尤其在谈话节目、访谈节目和热线直播节目中,它显得尤为重要。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不少主持人,尤其是广播节目主持人,光有强烈的说话意识,却缺少理性的倾听意识。倾听是人际传播的重要环节。从传播学的角度认识,听与说是构成传播的两个基本条件。两个人面对面交流时,不能只有说没有听。谈话、对话总是在边听、边想、边问、边答…  相似文献   

17.
岳晓东 《视听界》2001,(5):31-31
古人曰“材有美,工在巧”。词汇是语言的材料,语言光美还不行,还要看表达者的“工”是不是“巧”了。写文章的目的要让人喜欢看,说话的目的要让人喜欢听,节目主持人要想让受众从心眼里愿意听你说的每一句话,就必须动点脑筋,想点办法,说话不能言而无味,必须幽默、风趣,让受众喜闻乐听。但只做到让受众喜欢听你说的话还不够,还必须让受众从中感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如今,尽管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成了千万里“我”追寻着的“你”,但优秀节目主持人却愈来愈难寻觅了,是台站不重视?非也,瞧他们举办的针时节目主持人的这“赛”那“赛”,用心可谓良苦。是社会不热衷?错矣,有时哪怕是只招一个,也会引得几百人蜂拥而至,场面着实令人感动。有求又有供,市场为何不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节目主持人的招聘似乎是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调查学历看文凭,社会经验问阅历,读篇文章听语音,问个问题观反映,结果是有时当场感觉好的到了主持人工作岗位后却大失…  相似文献   

19.
“电台看病” 现在多起来了。我留意了一下,每天上午8点半至10点半、下午四五点钟的时段里,大大小小的广播电台几乎都开设了类似“健康服务”、“医药咨询”、“专家热线”等栏目;形式也都差不多,由主持人和某某医生、专家一起回答听众打电话进来的提问,然后就推荐你使用某种保健品、治疗仪。听众若“有意”反馈信息——称某某产品效果如何如何好,就会得到“送你一只某某杯”、送你几盒产品或优惠购买的奖励……天天千篇一律,翻来覆去就这几句话,让人听了心烦,但频道换来换去,在这个时段里,几乎调不到新闻节目或其他的节目。难怪一位老友打趣道:天天“强迫”听人家“看病”,听来听去听得熟了,这医生我也会当。  相似文献   

20.
电视台的主持人,靠一张嘴吃饭,能说会道是起码的,但是,在话筒前面的,都是能说会道的,所以还要看谁的表达更有个性。有人说,主持人“会说”,节目只是温吞水;主持人“敢说”,节目才会有关注,才会有收视率。业内人士则直言不讳:你说得过火,你的节目才够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