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的“写作经验”之谈。练达者,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也。换言之,也就是熟悉社会生活、熟悉人情世故。曹公把“文章”与“人情练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人情练达”是多么重要。老实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那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对人情世故了解得越多,对世态万象观察得越透,所写的文章也就越有深度。新闻报道亦然。  相似文献   

2.
古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一名新闻人,除了要掌握写新闻的基本功外,其阅历、对世事的判断力都影响到是否能抓出好新闻。古人也曾说“世有伯乐,然后  相似文献   

3.
德国诗人哥德有句名言,“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说,一篇好的文章能使人“为数日喜,寝食有味”。味从何来?有情才有味。写诗写词是这样,写新闻也是同理。穆青说过,写新闻“倘若缺乏这种激情,没有爱,没有恨,那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泛泛而谈,或者现象罗列,读起来味同嚼蜡”。范敬宜同志甚至把激情视为记者的生命。其实,激情并不是记者的专利,当编辑也需要激情,我甚至认为激情也是编辑的生命,缺乏激情的编辑绝对当不好一个好编辑。  相似文献   

4.
李振荣 《出版科学》2012,20(1):27-29
学术活动是编辑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学界动态,物色合适作者,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平台。编辑参与学术活动有三重性:既要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既具人文情怀,又备儒商品格;既要人情练达,又能坚守原则。  相似文献   

5.
有人主张“编辑不改稿”,有人认为“编辑应该改稿”,哪种意见对呢?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话道出了编辑的职责和光荣,即编辑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能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因此,编辑应该改稿,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我主张多就少改,笔下留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包括作者改、编辑改),一是改通,改掉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使之合乎规范,这是基本要求,二是改好,不违背原意,把文章改得更加精当,好上加好,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吕叔湘同志说过: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  相似文献   

6.
“编辑”一词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编辑”应包括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版式设计等全过程。由于其中的编辑加工是编辑工作的主要环节,因此狭义的“编辑”常指编辑加工这道工序。当然“编辑”一词也用来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对“编辑”或“编辑加工”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议论: 有人说:“报刊上的文章都是作者写的,编辑只不过把它们收集起来,排个次序,改改错别字,勿需多大学问,一剪一瓶(浆糊)足矣!”有的作者在来稿的附言中则婉言说明:“我的稿子已反复修改过,还请某专家、教授审阅过,请编辑同志放心。”有的则干脆声明“文责自负,请勿删改”。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作为从事业余新闻写作的一名新兵,通过近几年来的新闻写作实践的得失甘苦,深刻地感受到,存新闻写作的过狂中,也应该给自己写上一副对联,那就是:事事留心皆新闻,处处着眼出佳篇。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缺少应有的新闻嗅觉,再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也会从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要说我的工作经验,我把它概括为一二三,也就是一个一,二个二,三个三。 一个思考的大脑 一个一,是说一个思考的大脑,也就是一个编辑工作的思想原则。我把它叫做“新编辑观的追求”,我写过一篇同题的文章,也把它拿来做了我的编辑工作论文集的书名。 这个思想原则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约从80年  相似文献   

9.
有经验的老报人都说:题好一半文。意思是说,拟好标题,就等于写好了一半文章。好的标题能起到概括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美化版面的作用。在编辑部,编辑们编完一篇稿件后,常常还要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花费好长一段时间来制作标题。给报纸写稿子,有一只生动传神的、令人过目不忘的“大眼睛”(也就是起个好名字、做个好标题)不仅十分必要,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11.
记得我刚当夜班编辑不久,因为处理一条市里召开会议的稿件出现失误,导致在报纸上发了更正。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位老编辑找我谈心,他说:“办好一张报纸,编辑是非常重要的。编辑是个人劳动,也是一种特殊复杂的劳动。编辑经过对稿件和版面的深加工和创造,把一张漂亮的报纸奉献  相似文献   

12.
金平 《出版参考》2010,(10):24-25
说稿是各编辑部的一项日常工作,也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编辑质量可产生重要影响。但迄今为止,“说稿”似乎尚未进入编辑学研究的视野,笔者在CNKI也未检索出相关的研究文章。本文拟以期刊为例,探讨有关说稿的基本问题,重点分析说稿与编辑专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净面条?净面条者,即不加任何油盐酱醋等佐料干净纯粹之白面条也。佐料者,附加物、添加剂也。 新闻与面条何干?此说事出有因。 拙作《新闻:拒绝罗嗦》中有一例:当年笔者刚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就遇见过记者找编辑抗议的场面。那记者不满地说:“我的稿子本来是一碗佐料齐全的打卤面,可经你们一删呢,光剩下面条了!”笔者议论道:然而编辑这么删难道不对么!只要编辑没把“面条”删了光剩下“佐料”,就是好编辑。 拙作刊出后,本报一位同仁见到笔者,对笔者的“净面条说”表示有不同看法。这位同仁认为:有时  相似文献   

14.
一、撰写图书宣传文章的意义和作用1.扩大图书发行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不仅要对图书的质量负责,还要对图书的结果负责。所以,编辑要积极参与图书的宣传、促销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写好图书宣传文章,引导读者选购、阅读所需要的图书。这个任务,只有编辑有条件完成。因为编辑最了解图书的特色和质量,了解作者的情况和成书背景,也了解同类书的情况等,对图书最有发言权。过去说,“好酒不怕巷子深”。现在不同了,“好酒也怕巷子深”。好书宣传不到位,读者得不到信息,同样销售不出去。人家的书虽然差一点,但宣传得好,同样销量大。因此,…  相似文献   

15.
我觉得,编辑要追求三个境界:“保险”编辑、“生花”编辑、“司令”编辑。所谓“保险”编辑,就是经过你的手编出的稿件保证不出差错,保证准确无误,也就是让报刊用户和广大读者、受众放心。达到“保险”编辑的水平,是做编辑工作最起码的要求,否则,你编发的稿件错漏多,怎么算是合格的编辑呢?要成为“保险”编辑,必须把好五关:政治关、政策关、策略关、事实关、技术关。把好政治关,是编辑的首要任务,这是政治问题、导向问题、党性问题。新闻工作是很强的政治工作,这一点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认的,也是否认不了的。有人说,西方新闻…  相似文献   

16.
盛沛林同志的《文坛漫步》一书中《熟能生巧》有:“鲁迅说:‘文章得失不由天,创作甘苦自艰辛。’”《新闻知识》1992年第10期苏清杰同志的《人情练达即文章?》中说:“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陆游的告诫,至今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据有关资料记载,1898年5月,鲁迅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鲁迅于1900年3月18日在江南矿路学堂作旧体诗《别诸弟三首》,附言托同学从南京带回绍兴。诗中抒写他为谋生奔赴异乡,兄弟别离的衷情,诗末云:“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表达了他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董英 《新闻传播》2009,(11):118-118
一、期刊编辑必须把好“关口” 面对众多来稿,期刊编辑必须做出准确判断,而这个判断的过程就是把关的过程,因而,有人形象地称编辑为“把关人”。那么,作为“把关人”的期刊编辑在选稿过程中必须把好哪几道关呢?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三问     
编辑工作是报纸工作的重要部分,各类题材的报道要经过编辑统筹安排,才能充分反映办报的意图。新闻是客观的,但对新闻如何处理,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显而易见。报业发展赋予编辑更多的“内容”。编辑已不再是纯粹为他人作嫁衣,你还要为记者出点子,参与报社重大报道和策划,从“幕后”走上了“前台”,这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个合格的编辑,不妨经常问问自己三个问题。一问:自己编排的版面有没有错这实质上是个把关问题,也是编辑工作最起码的要求。编辑把关,主要应把好五个关:政治关、政策关、策略关、事实关、…  相似文献   

19.
编辑的语言基本功差,很难加工出合格的新闻成品,更不用说优质品了。练好语言这一基本功,对报纸编辑,极为重要。求把语它合调知识报纸编辑担负着规范、纯洁语言的重任,在把好思想关、事实关的同时还要把好语言关。把好语言关,必须具有语言基础知识的扎实功民笔者曾在某报社的评报栏看到一位编辑的评报文章百m立编辑对“他什1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推销到哪里。”一句中的“哪”,认为“‘哪’与邪’有区别,‘哪’是疑问不定词,多用于问句,代表未知2人,之事,之地,之物,而‘那’则是肯定指代周,它指其人其事其地。”所以,他认为上…  相似文献   

20.
谈起对一个人的印象,恐怕大多数人会先想起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不仅是人的五官之一,而且也是心灵的窗户,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样,提到一件新闻作品,让人先想起的也是它的标题。因为标题不仅是一篇完整的新闻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作品的“眼睛”。新闻界有句行话:“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报纸的广告”,讲的正是这个意思。 从整个报纸编辑角度来看。在一个新闻稿件基本确定之后,要想使其与读者见面,并且能达到预期的报道效果,产生相当的宣传效应,编辑能调动的主要手段,只有版面和标题了。然而,在一般读者眼里,版面是“内学”,似乎只是编辑自身的功夫,与己无关,也看不出门道;标题才是“外学”,是在新闻作品和读者之间架起的桥梁。读者可以通过标题窥见新闻作品的“灵魂”,产生共鸣。“看报看题,看书看皮”,“题好一半文”。都是说的标题的重要性。在目前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