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吐鲁番阿斯塔那59号墓所出“北凉神玺三年(399)至玄始十二年(423)缺名随葬衣物疏”记有“帛一枚,(青彡)(革里)(履)一枚,脚爪囊一枚”、阿斯塔那62号墓所出“北凉缘禾五年(436)缺名随葬衣物疏”记有“连(练)一枚,(革里)(履)一枚”。彭金章先生《敦煌吐鲁番所出随葬衣物疏中“脚靡(足靡)”新探》一文谓:“‘’,古文献上无解……,也有可能属于脚上用的物品之一,或许也是属于袜子一类的脚上用的物品。  相似文献   

2.
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了211枚简牍。该墓简牍保存完好。竹简的内容为遣策,记载了随葬物品名称、数量及质地。其中11枚竹筒为分类小结,197枚竹简记录具体的随葬物品,另有3枚竹牍的内容为告地书,是比照现实社会通行公文的格式,为死者开列的前往阴间的“通行证”。这些简牍对于研究汉代的户籍制度、丧葬习俗、名物制度及社会生活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打个活结     
<正>2001年,江南某地发现了一座汉代的古墓,考古学家惊叹于大量珍贵文物重见天日的同时,发现了一个细节:墓中所有捆绑物品的绳索、绸带等打的全部是活结,连极为纤细的丝线也不例外,有的轻轻一拉就能解开绳扣。按常理说,随葬物品不可能再重新打开,捆扎时打活结  相似文献   

4.
打个活结     
前些年,江南某地挖掘了一座汉代古墓。在惊叹大量珍贵文物重见天日的同时,考古学家也惊奇地发现了一个细节——墓中捆绑物品的所有绳索、绸带全部是活结,连极为纤细的丝线也不例外,有的轻轻一拉就可以解脱。按照常理,随葬物品不可能重新打开,捆绑时打成活结或死结都无所谓,无须为谁留下便捷。  相似文献   

5.
"镇墓兽"是先秦楚墓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其形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分析"镇墓兽"所在墓的头向发现,南向墓与东向墓出土的较多,而以南向墓的随葬比率最高,东向墓中的增幅较快。"镇墓兽"信仰起源于南蛮系统,楚公族接受以后,渐渐普及开来。  相似文献   

6.
巴泽雷克文化是分布在萨彦—阿尔泰山的一种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其目前发现的都为墓葬,以中小型墓葬为主。本文就其中小型墓葬形制进行简单的整理,认为该文化以单人侧身曲肢葬为主。绝大多数为木椁无棺墓。超过一半的墓葬有马,但是有马随葬的都为木椁墓,而石椁墓和木棺墓没有。尸体头向有向东或西,但面向都为北。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阿斯塔那59号墓所出"北凉神玺三年(399)至玄始十二年(423)缺名随葬衣物疏"记有"帛(糸床) 一枚,(青)(革里)(履)一枚,脚爪囊一枚"、阿斯塔那62号墓所出"北凉缘禾五年(436)缺名随葬衣物疏"记有"连(练)(糸床)一枚, (革里)(履)一枚".  相似文献   

8.
关于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吐鲁番地区出土的随葬衣物疏,近些年来有不少中外学者作过研究,正如人们所指出的,随葬衣物疏是在内地中原文化的影响之下产生的。然而更确切地说,它与内地考古发现的大量自两汉以来的遣册、镇墓文、买地券类文字是相似的,但又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所以将内地出土材料与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进行比较研究,对了解内地与吐鲁番地  相似文献   

9.
海昏侯墓出土的“籍田”器是昭、宣时代政策转向的器物表征。此种礼器被刘贺随葬于身旁,一方面是一种纪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劝农”之风的再兴以及“汉道”的调整。就“籍田”的礼制要求来说,田间劳作、宗庙祭祀与宴饮庆贺为三大主干内容。在礼器的选择上,刘贺墓中没有出现体现田间劳作的农具类礼器,而是以承担宗庙祭祀功能的鼎和宴饮庆贺活动中的灯作为礼器代表。前者作为宗庙之器,是祭祀时行礼的物品,更是“汉道”绵延的重要载体。后者则配合着夜饮活动,与“劳酒”相关,因“劳酒”在时间选择上以夜晚为佳,故以灯为礼器代表。  相似文献   

10.
女像是唐墓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安地区大量唐墓壁画、陶俑、石刻的出土,一批女像也被揭露出来。本文试图分析初唐墓葬女像的艺术风格及成就,并探讨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