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儒家以"人"的伦理教化为目的,初步构建了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诗教理论体系,其中的文艺思想和审美观念具有浓郁的和谐伦理意味。儒家和谐伦理是儒家诗教的理论基础,也是儒家文艺思想观念的审美呈现,其伦理内涵由五个方面的和谐关系构成:"畅神"、"比德"以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温柔敦厚"、"知言养气"以求人与自身的和谐;"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以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乐教化"、"以礼别异"以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以求文与质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儒家道德思想为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然道德的统一。个人道德培养内心和谐,社会道德引导社会和谐,自然道德创造天人和谐,是儒家道德思想"和谐"的具体体现。深入分析儒家道德思想"和谐",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增加心理矛盾平衡能力;增强社会环境建设力度,创设矛盾平衡的条件;强调自然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礼乐"、"中和"的美学思想是传统儒家美学的精髓,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是"美善合一",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中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和谐精神",是先秦诸子互相渗透、融合、妥协、完善的共同产物,是儒家"以礼治国,乐与政通"为宗旨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和"是多样性的和谐,"和谐之道"追求的不是一个声音、一种味道、一个思想,而是与之相反的多样性、丰富性的和谐.礼、乐、刑、政,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来同一民心,走上治国的正道.国家、礼乐、刑政、习俗未发生重大变革,国家的政权稳定,凡事都以"和"为准则,社会、人民的生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和"是先秦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伦理、社会、文化诸观念。从"和"的哲理蕴涵到先秦儒家以"和"为贵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展开,乃是思维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先秦儒家尚"和"的乐教观,除强调音乐艺术形式本身之和外,更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和谐,以及审美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包括与外界自然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和"即中和,"和谐"是儒家和谐思想的最高境界。儒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意义。当前研究传统和谐思想的内涵对于形成既思想统一、人心凝聚,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儒家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保持融洽的关系。和谐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和谐的校园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以及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阐述,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政治任务。高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也是构成和谐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本文从儒家文化对和谐社会思想的描述出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与儒家文化的和谐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并从儒家文化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阐述、儒家"孝"思想、儒家"诚信"理念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仁待人、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核心价值,和安天下、"王者无敌",是儒家政治的最高追求。汉初由"秦政"向"汉政"的转变、昭宣中兴、刘秀偃武兴文,都是儒家学说历史实践的结果,和谐有序是儒家思想的历史属性。  相似文献   

9.
试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乐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提炼。先秦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强调音乐艺术的特征是和谐,推崇中正平和之音,强调音乐艺术的平和与适度,主张"乐与政通""乐通伦理",强调音乐的教化力量,音乐艺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具体体现在孔子儒家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评价标准这三个方面。其中,"仁"的理论是儒家美学的核心,"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乐和"观,是儒家"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张军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124-125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这些合理内核,一是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二是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三是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关系到对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的评价,也关系到当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历史地看,儒家"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复杂的,主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建设生态文明,就要继承和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儒家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基础是"仁学"思想,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之道。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思想,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主张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尊重自然万物,珍惜自然资源,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伦理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些思想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德治思想包含了"富民、均富"、"礼法兼济"、"无为而治"的德治观,这种德治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供借鉴的传统文化资源。虽然儒家德治思想是封建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存在一定唯心主义成份,但是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己之间的和谐文化价值,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对儒家德治思想进行合理的批判,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内容,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继承儒家和谐思想,加强大学生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与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和谐教育十分必要,并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和谐"教育,需遵循由内到外、由近及远、区别类型和突出重点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继承儒家"仁爱"思想,树立仁爱观念,关心人、爱护人,人际关系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韩晓昌  林燕 《文教资料》2012,(10):83-84
先秦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和谐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和谐思想极为丰富,其表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类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梳理研究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与儒家的诸多道德德目关联在一起,要对先秦儒家勇德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阐述,需要通过与出世的佛家、道本自然的道家和知识是美德的古希腊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也是儒家学派当中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弟子将他的言行语录和思想都记录下来了,通通整理成当今的儒家经典《论语》。《论语》一书是儒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典籍之一,这本书中包含着许多方面的思想,其中孔子讲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也融入到了这本书中去,孔子对音乐有着很独到的见解,不是将音乐和其他思想方面分裂、隔离开来看待的,而是将音乐融入到育人、教化、治国等方向中去。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这些理念,强调尽善尽美的音乐标准,提倡"和谐"的音乐理念,并且鼓励大家建立"和谐"的音乐审美,这些都对当下的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启示和影响。本文将就《论语》中的音乐美学进行分析和探究,讨论其中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