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的文艺观是感性的、以个人为本位的,注重人生安稳、真实的一面,与当时倾向于政权、革命和人生飞扬的主流文学理论形成对照,并对后者给予弥补,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孤岛是个独特的存在,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思想不入正统,创作不入主流、却因其作品特殊的魅力吸引读无数。本勉力探奇,侧重从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两方面加以阐述。张爱玲人生感悟的独特性在于:(一)具有以悲为基调,悲喜调和的生命观。(二)具有个人的而非大众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人生视角。(三)认为人生无爱而人性充满弱点。(四)认为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张爱玲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创造了一个苍凉而美丽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3.
曹非 《文教资料》2009,(24):13-16
张爱玲有着独具个性的清醒自觉的创作观,她回避了五四以来那种宏大叙事,而去体察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生安稳的一面,以一种平民化、世俗化的面貌出现并以此作为价值标准评价人生.张爱玲洞悉女人的天性,对女性有着深刻的体认、反省和同情,对流行的女性神话进行了颠覆,真正回到了女性复杂的精神世界中来,彰显了女性立场.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一个20世纪4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性作家,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于沦陷区的“孤岛”上海。张爱玲以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在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之际,编织沪港百余年来男男女女悲欢离合的密密情网,展现给世人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世界;而在散文中,张爱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柔性眼光,平铺的笔调构勒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层次,在战火腾飞,血与泪的抗日救国时代背景下却谈吃穿、谈女人,谈哲学、谈艺术、谈理想,构成了一个随意琐屑的世俗世界。给人的感觉似乎多的是对物质生活的沉湎享受、津津乐道,因而长期以来为人诟病。本文试从沦陷区的写作背景和张爱玲的人生历程来理解她在尽情渲染世俗繁华的背后所潜藏着的深深的悲凉的家国情结。  相似文献   

5.
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传奇女作家,其文学创作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善于截取“软弱的凡人”的心理和情感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无意义和绝望。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是无法消解的虚无和绝望。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故事:一个个悲剧故事中,无法找到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爱;通过她的作品,我们能触摸到“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和丑陋的一角。这是因为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她才写出了人生真实而安稳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苏青、张爱玲是40年代沦陷区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她们都以周围的题材从事写作,张爱玲以小说创作擅长,而苏青以散文写作著名。她们年龄相似、性情相同,又都写女性题材,在生活圈子、爱好情趣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她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在上海的特殊气氛和背景下,大红大紫一时,可视为孤寂文坛上的双子星座。  相似文献   

8.
谈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就目前学术界争论未止的沦陷区文学问题,以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性为切入点参与讨论。文章从张爱玲的创作动机、创作背景、作品内容风格等不同角度出发,在客观评述其作品价值的前提下,说明在上海沦陷时期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9.
在沦陷区那样一种严酷的时代背景下,张爱玲的散文始终是对琐碎生活的关注,感慨人生的虚无,同时,她凭借着自己的敏感机警,用独具个性的文笔,对传统文化及社会黑暗进行讽喻批判。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苏青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享有盛名的两位女作家。同样历经坎坷人生,但她们四十年代的创作却具有不同的风格。张爱玲是远离自己的“传奇”,不动声色地用审视的目光纺织着自己的故事,其基调是苍凉悲凄;苏青则是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着自己,其基调是平实热闹。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沦陷区大红大紫的女作家,她以其传奇的身世,世俗性和深刻性兼备的创作手法而深受大众喜爱。相对于《传奇》小说集苦心经营的艺术结构和鞭辟入里的人性揭露,她的散文集《流言》却是率真、自然、随意,由此形成了“流言体”。尽管她的散文多以描写世俗生活、邻里长短,但其中却蕴含着她对人情、人性、人理的深切思考。通过对张爱玲散文的解读,以把握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上海是现代小说中最为常见的空间场域,“上海书写”则是构成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书写上海的众多作家中,张爱玲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张爱玲出生、成长于上海,对海派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并用文学创作丰富和发展了海派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意象有着不同的呈现,包括作为现代都市的上海意象、作为殖民地的上海意象、作为传统城市的上海意象。张爱玲小说中的海派文化既有多元融合的文化格局、细腻精致的生活态度,也有苍凉颓废的精神世界,而海派小说、生平经历以及沦陷区政治环境则是张爱玲小说上海意象与海派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我国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特殊条件下,她奇迹般地成为上海沦陷区新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并于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海内外形成新的“张爱玲热”。她的作品对人性中的虚荣、自私、嫉妒、情欲、金钱欲等都有深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活跃于2O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位传奇女作家,《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她以女性的视角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没落封建家族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指出了封建制度和男性强权是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张爱玲以她特有的女性的感性心理,以及略带神经质的艺术气质展露了她独特的叙事方式,流露出她对人生的那种兼容性的态度,反映了她对人生的感怀。在她的小说中,客观地再现了人生中既有美好的事物,又有其丑恶的一面,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欢乐与悲哀,也认知到了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创作始终持一种反浪漫主义的姿态,总对人生飞扬的一面进行拆解,露出其千疮百孔的真相,让人一眼看透。她的世俗情趣使她从容地将女人的故事从天上拉回人间,从任何人都脱身不了的日常生活入学,去呈现出尤其是女人的存在困境。张爱玲冷静而真实地走进女人生命深处,成为“五四”女性神话的颠覆者和解构者。  相似文献   

17.
顾菊香 《学子》2004,(5):50-51
张爱玲是抗战后期出现在沦陷区上海的一位有成就的女作家。她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的孙女,她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她十几岁即公开发表作品,在二  相似文献   

18.
对安稳家园的艰难跋涉是张爱玲家族小说中女性共同的生命轨迹。为求安稳,她们一方面展开了对男人的疯狂追逐,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无奈地承受着男人带采的所有痛苦,由此,她们的生命最终扭曲变形,走向人类最深刻的悲凉.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内心和作品中有着强烈的安稳意识。这种安稳意识的产生来自个人家庭生活、情感经历以及乱世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原因,最初只是个人潜在的情感渴望,最终却由此而形成虽无奈却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具有歌咏凡俗生活之美的作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失落者的心灵,描述了40年代孤岛时期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现的是市民的思想情趣;展示了世道的冷暖、人生的艰辛以及人们孤独自私的心态;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无奈和讽刺。其所以产生这种独特的审美倾向,是因为她从衰落的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中体验出来的艺术化的生活的反映,是她非常熟悉的上海旧家庭的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