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有「新闻」一词,指新的知识领域。宋赵升《朝野类要》卷四:「……故隐而号之曰新闻。」《红楼梦》第一回: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佇望,敢街市上有甚新闻么?」又:「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相似文献   

2.
“编辑”二字,今天我们已司空见惯,其含义也十分清楚。据考证,这二字最早见于《南史·刘苞传》: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筐盈满。」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这里说的「编辑」二字,是指对手抄本的补充校正,也带有整理的意思。后来雕版印刷术发明,也就有了出版事业。宋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今年第三期七个制题中的四个不规范写法:1、第七页题《「两稿案」始末》中, 「稿」应为「稿」,是「高」不是「高」;2、第十四页题《清涧战斗采访憶旧》中,「访」应为「访」,是「讠」不是「言」;「憶」应为「忆」,是「乙」不是「意」;  相似文献   

4.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  相似文献   

5.
去年十二月十九日,新华日报二版的一篇文章,题目叫《「编外人」新传》,不知编辑同志对这个题目有何感想而我却怎么也弄不明白,怎么「人」也有「编外」的过去也曾看过不少关于「编外」之类的文章,大都是什么﹁编外记者  相似文献   

6.
新闻单位勿再使用「国营」二字■宋振民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7条中的“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然而,三年多过去了,一些报纸、杂志等新闻单位还在违法使用“国营”二字,如:《中国青年报》1996年6月16...  相似文献   

7.
南方某报二月二十日刊登题为《吕秀莲自称皈依佛门》的消息,最后一段说:「吕秀莲曾提过,在狱中曾梦到当时还没去过的日本乡根(似为『箱根』之误)和平寺:出狱十多年后又到了和平寺,她发现当地景象似曾相识,正是她在梦中佛和她对话的地方,可说是个「有缘人。」。』  相似文献   

8.
博览     
邵建武在《新闻纵横》上撰文提出,新闻改革在「走向生活」、「走向文学」之后,还应该「走向哲学」。他写道,近些年来,新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新闻工作者在认识纷繁复杂、倏忽多变的外部世界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个如何进一步反思的问题。所谓反思,最根本的内容之一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新闻到底应该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9.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0.
博览     
「散文式新闻」的提法更准确徐占焜在《散文式新闻漫谈》一文中认为:「散文式新闻」较之「散文化新闻」提法更准确。它是指在新闻中要以新闻文体本身的特点、规律为主,运用散文笔法,增加散文色彩。运用散文的优势来克服僵化的新闻八股。它是有主有次的。而「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则不够准确,「化」的意思一般解释为「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这就容易理解为把新闻「转变」成散文,把新闻化成散文。  相似文献   

11.
“泠”与“冷”两字可能由于字形相似,故往往有人认为彼此是一码事。因此,时下有些报纸上的文章常常把“西泠”写为“西冷”。例如,《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4版,在题为《开国大印是何人刻制?》一文中写道:“……即向杭州西冷印社创始人……”;又如,江苏《扬子晚报》1999年12月15日 B19版,在题为《金陵八旬翁家藏三件宝》一文中写道:“……石老早年从学西冷印社社长……”。等等,不再一一赘举。其实,上述二例中的“西冷”系“西泠”之误,  相似文献   

12.
博览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笔者偶尔听到广播喇叭里传来这样的声音——「听众朋友您们好,为您服务节目今天又和您见面了……」。这是一句开头语,听起来似乎还过得去,但细一琢磨总觉有点不对劲,问题出在「见面」一词上。「见面」顾名思义,是彼此对面相见。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传受双方都看不见,怎可说「见  相似文献   

14.
博览     
「本质真实」的争论源于概念混淆孙旭培在《「本质真实论」剖析》一文中认为,概念的混淆是造成新闻学中「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争论不休的一个原因,「本质真实」的概念严格说来是不能成立的。新闻学本来有自己常用的范畴,如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等,而真实性要解决的只是是否  相似文献   

15.
台港澳一瞥     
商建「个人信用」档案在经济活动中,企业或业者信用好坏,历来备受重视。为了更有效地维护正常经营业者的权益,并及时制止不良行为,不久前,台「财政部」邀集「联合信用卡中心」及信用卡发卡银行代表,商议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联合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翁光辉对采访他的台湾《经济日报》记者表示,个人  相似文献   

16.
江西《家庭医生报》2001年3月5日11版一文标题为《再回首,泪眼朦胧》;江苏《扬子晚报》2001年2月23日1版一文标题为《泪眼朦胧看〈刮痧〉》。其实,正确的说法应为「泪眼矇陇」。「朦胧」义指月光不明,如《水浒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闻学会为第二届学术年会拟定了十四个课题:(一)从「十年」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二)从「十年」看党应该如何正确领导新闻工作。(三)从「十年」看新闻观念的转变与新闻改革的关系。(四)从「十年」看经济体制改革与新闻事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百万英镑》、《罗马假日》影片中风流一个时代的美国影星格里高利·派克访问我国时,有记者提问:「谁是当今好莱坞最好的演员?」派克毫不思索地回答:「女演员是梅丽尔·斯特里普。」  相似文献   

19.
台港澳一瞥     
台湾当局公开「二·二八」档案「二·二八」事件爆发于台湾光复后的1947年2月28日,是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政府腐败政治的自发性群众斗争。整个事件中,约有3万多人被杀。此后,「二·二八」成为伤害台湾人民感情的痛苦记忆。由于台湾国民党当局44年来,一直坚持不公布有关历史档案,不给「二·二八」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台湾人民的积怨迄今未消。  相似文献   

20.
《北京档案》编辑部:近年采,《北京档案》以它鲜明的思想性、严肃认真的文风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成为众多基层档案工作者的良师益友,特别是新开辟的「档案工作大家谈」和地区、系统档案工作专栏等栏目,更是起到了交流信息、沟通情况、推广经验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过去档案工作「(?)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今年第3期刊出的「西城区档案工作专栏」受到了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