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行为是指个体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问题行为”则是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偏离的不正常行为。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看到,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差生”中有,好学生中也会有。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也不完全是学习和纪律方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不可忽视的综合性问题。班主任如  相似文献   

2.
职校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与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影响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以及存在心理困扰方面的不正常行为。职校生中的“问题行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存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了解和认识职校生的“问题行为”,帮助他们积极转化,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能够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这是一个需要研究和值得高度重视的教育问题。一、职校生“问题行为”的表现职校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分为四种类型。1.过失型。特点是认识能力不足,其“问题行为”多是违反纪律、骂人、打架、说谎…  相似文献   

3.
“勤学好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这里的“好问”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好学上进,二是指态度虚心。如今,“好问”往往被曲解为“喜欢问问题”。因此,有人常把喜欢问问题作为评价学生好学的一把尺子。殊不知,好问并不等于好学。古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中有疑问要问老师,这无可非议,关键是怎样问更有利于学习。学生对待疑问有4种态度。第一种是懒于问。这种学生缺乏上进心,把学习看得无所谓,有疑问也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把问题扔在一边,这种学习态度应该批评。第二种是羞于问。这种学习心理比较复杂,有的是对老师有…  相似文献   

4.
质疑"学会做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会做人”是当今中国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个口号。在我看来 ,“做人”这个词本身就有问题 ,带有对学生的不尊重。因为“做人”带有外在化、行为模塑的意味 ,人成了盛装“道德”的容器。更重要的是 ,在什么样的价值体系中去成就 (成全 )一个人 ,这是问题的关键。专制社会有专制社会关于“好人”的标准 ,民主社会中有民主社会关于“好人”的标准。如果我们模糊了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学会做人”的标准就是空洞的、肤浅的 ,甚至是有意无意的误导。从而使“学会做人”不仅不能成为一个正确的价值引导 ,反而会对人构成一种不当的要求 ,一种…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厌学"的教师归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 “厌学”,即对上学读书感到厌倦或厌恶学习,不愿意主动学习,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一种行为反应,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不健康的学习心理。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普遍滋生,已经成了中小学教育及整个社会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据调查,就是所谓学习优秀的学生,也惧怕和厌恶学校的学习生活,而那些学习文化知识的“困难户”,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若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而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既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普鲁士士…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首先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调节自己的领导行为,以提高领导管理水平,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管理效能。要实现这一功能,管理者必须要有“权威”,而“权”与“威”是校长领导行为上的基础因素,两者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有“权”无“威”或有“威”无“权”都不可能进行有效的领导和管理。为此,作为一名校长,必须善于在对立的统一体中认识和把握它的每个方面,切忌顾此失彼,影响管理。怎样才能正确…  相似文献   

8.
王鹰 《教育导刊》2003,(6):51-53
职中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如何准确地透视职中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探讨相应的转化方法以及促进学生自身行为转变的规律,是职业中学教育工作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同时也是职业中学教书育人工作的切实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在“问题行为”的确认上,国内外学者存在着许多争论。美国学者林格伦在其《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过,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干扰学生或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他把问题行为分为“行为问题”“性格问题”“情绪问题”和“社交不成熟”等。前苏联学者常把问题行为称为偏离行为,与不良行为作为同一语用。我国台湾学者在讨论教室气氛时,也曾交叉使用以上概念,还有将问题行为和个体发展结合在一起,直接称“问题少年”“问题儿童”的。我国《…  相似文献   

10.
人们把学生赞喻为“花朵” ,把教师赞颂为“园丁” ,一棵棵小苗在园丁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如何使他们在学校里学好知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就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学校的老师就必须面向每个学生 ,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的发展千差万别 ,有相当部分学生的行为会发生“偏差”而成为“德育问题生”。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培养成绩好、表现优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把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表现有“问题”的学生转变成…  相似文献   

11.
善“收”能“放”是班级教育管理中的一剂良药。“收”指的是对学生不良习惯和行为进行合理约束。从小学刚升到初中的部分学生不免有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例如,作息时间的改变,从客观上就导致了许多学生的不适应。当发现学生中有不良习惯和行为时,班主任就要进行合理约束,引导学生改正。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刚升到初中的学生一连两天都不出早操,班主任了解到这位学生不是不想出操,而是从小学刚到初中不能适应早起出操。班主任对其没有严厉批评、强令出操,而是跟这位学生说清事理,并安排宿舍长第二天提醒他按时起床。从此以后,这位不习惯早起出…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的小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在课改浪潮中,教师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深入探究自主学习的策略。老师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严格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视为灵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一、鼓励学生探究,使他们“会学”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师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要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以发…  相似文献   

13.
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曾大力提倡学习过程中要“不耻下问”。韩愈也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然而,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往往“疑而不问”,遇到疑惑、困难不注意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寻求可能的帮助。为此,现代认知心理学把学生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求助行为当作有效利用他人信息资源的一种特殊认知策略来进行研究。而且学习求助行为不仅仅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认知策略,它也是学生的一种人际社会交往活动,社会心理因素对学生求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一、求助行…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应抓住知行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认知水平与行为规范有差距、知与行相脱节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抓住“知”与“行”的结合,促进知行统一。一是在内容上抓住知与行的融合。要从“知”着手,注重解决教学内容和行为规范脱节的矛盾,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增强“知”的可操作性和对行为的指导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开设行为选择和行为训练课,促进学生行为得到规范,使行中显示着科学的理念。通过两方面努力,做到知中有行,行中寓知,知行相融。二是在形式上抓住知与行的对接。为…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体现这些理念的术语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正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行为“。经历”和“探究”就是这样一对词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一个“过程”,强调在“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两者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经历”更多地在于揭示一种亲身感受、体验过的活动状态,与“探究”没有必然联系“;探究”则是与“接受”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一系列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  相似文献   

16.
解题是中学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解题在建立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会机械地模仿或者直接套用已知条件。而对陌生问题。缺乏灵活驾驭的应变能力,尤其对许多看起来无路可走、无法可施的隐蔽性问题,更是束手无策.如何走出困境。笔者就此问题从“找”和“造”两个方面谈一下从“无”到“有”的转化策略,希望对学生的解题有所启发、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点“问题教学法”主张以“问题”切入主题,以“问题”作为主线,以“问题”促进创新,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教学法”有3个特点:1“.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端。“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效。2“.问题”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因此,只有使“问题”存在于整个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一、缘起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现代教育理论有一个重要命题:“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那么,学生学会了提问,提出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又该怎样应对学生“提问题”呢?我认为除了师生当堂讨论交流解答外,可以将学生提出的典型而有趣的数学问题作为“教材”,开设一节趣味数学课,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不失为一种处理学生“提问”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教鲁迅的《七律·自嘲》时,问到“运交华盖欲何求”是什么意思,有一学生突然答到:“它的意思是说鲁迅这时行了桃花运,乐得不再想别的了。”话音刚落,全堂大笑。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是有意捣蛋,但不可否认他对这个问题做了相应的思考,否则他不可能知道“华盖”指的是一种运气,也不可能懂得“欲何求”是“还想求得什么”的意思。我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接着他的话说:“有位伟人说过,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谁说人交了桃花运就不会再有所成就呢?况且鲁迅此‘华盖运’非彼‘桃花运’。算命术认为,和尚交了‘华盖运’…  相似文献   

20.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是针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而提供的一种心理援助和咨询帮助。它旨在帮助学生个人成长,却不主张对学生加以指导;它的目的是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却不主张乱开“药方”、滥施“治疗”;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交流,却不主张“好为人师”、“诲人不倦”;它需要辅导教师具有同感和同理心,却不主张纠缠细节问题、同情安慰;它要引导当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