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英 《新闻前哨》2009,(8):87-89
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范跑跑”等流行语不断涌现,被人们反复套用、化用,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其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相似文献   

3.
王德新 《东南传播》2023,(2):98-101
网络流行语曾一度被视为青年亚文化的产物,而与主流价值相区隔。本文以近十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为样本,从文化变迁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类型、特征、传播使用等方面的分析发现:不断演化的网络流行语出现了从小众娱乐到大众参与、从叛逆对抗到和谐共鸣、从话语生产到文化创造、从情感压抑到情感交融的演变趋势,其变迁的主要特质便是主流价值对网络流行语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发挥主流价值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以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使网络流行语更具社会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4.
李伟娜 《新闻窗》2013,(2):64-65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网民们大量对其进行使用,但是网络流行语并不完全依附于网络,很多当红的网络流行语也会由网络传播向现实生活进行渗透。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大多是因为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如: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虽然源自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但是这句话的真正走红还是缘于一起网络事件。  相似文献   

5.
2021年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其中包括了“YYDS”“绝绝子”等网络流行语;12月8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这两个流行度和讨论度非常高的词汇却没有入选,引发了网友热议。《咬文嚼字》主编表示:“《咬文嚼字》评选的是在全社会使用、流行的大众流行语,仅仅在部分网民中流行还未被全社会普遍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不在我们的关注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新闻世界》2010,(6):168-16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也经历了一个从文字游戏到"个个背后有故事"的发展过程。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网络流行语发展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在网民中广泛流行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可以是“大虾”、“奇葩”、“躲猫猫”这样的词或短语,也可以是“你懂的”、“有钱就是这么任性”等句子,还可以是被称为“火星文”的“@”、“T_T”等非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以新奇、诙谐、简洁的方式,述说网民愉悦或凄凉的心境,表达对一些重大社会事件“适度”的认同或“温和”的不满.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被”系列始于2008年末,2009年“被家族”人丁兴旺,“被字辈”兄弟姐妹好戏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闹腾最凶的要数足球。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网络流行语”视为起始于网络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并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解析其语言编码特点,探索其编码变化轨迹,力图通过不同时期量化结构的比较分析,从社会学背景着眼,展示其发展过程,探索近年来我国网络“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编码规律,为当今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语言运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下网络流行语给人们造成的“符号围困”窘境,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消费符号属性进行确证,解读其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消费循环本质,并进一步对网民、平台、主流媒体三方主体参与网络流行语生产与传播过程的动因进行分析,最终为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2008年初的"艳照门"到2009年初的"瓮安事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一个普通词汇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了它原本没有的意思,并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2.
严励  邱理 《当代传播》2015,(1):41-43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话语作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重要的前提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特定的社会性语境。如今,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平台呈现出了民主化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了社会性话语建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标题中纳入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传统媒体的包容度和与时俱进,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纸质媒体经受不住阅读率、转载率等指标的诱惑,在制作标题时,盲目迷信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作用,滋生出傍网络流行语的情结,企图借助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这种“搭便车”的方式来混淆读者视线,提高新闻吸引力。在引用网络流行语时,有的报纸忽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存在虚假、不实、浮夸、歧义等现象,已经到了泛滥地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内2010-2014年的12例从热点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为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分析网络流行语得以高热度传播的微观机制。研究提炼了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六项微观因素,包括公共事件的属性、流行语的创造主体、流行语的情绪表达方式、流行语是否被主流媒体采用、流行语表达的情绪内容以及是否含有公众诉求。文章通过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归纳了网络流行语得以有力传播的三条微观路径,分别为:当事人自主创造的、以戏谑方式呈现且被纳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或者是在政治事件中由大众戏谑调侃某种不满情绪和诉求的流行语,或是在政治事件中大众杜撰表达不满情绪且进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中有一类往往带有着“无厘头”特征,本文称之为无厘头网络流行语.无厘头网络流行语延承了电影和文学语言中无厘头的特点,荒诞离奇,看似无中心、无目的,但其实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反思.本文分析了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体现,探讨了网民热衷于创作使用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动机,最后解读了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16.
舒时  张敏 《网络传播》2008,(3):62-63
被网友们评为2008年度网络第一流行语的“很黄很暴力”,居然一语成谶。随着,香港艺人陈冠希的“艳照事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事件的恶化,香港社会乃至全球华人圈的关注也在升温。从明星的道德举止到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及互联网的利弊等方方面面,均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和众多的传播形态,纸质媒体能否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标题。近年来,网络流行语频频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并出现网络流行语被模式化引用、同一流行语反复套用等问题。本文以报纸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实例简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被引用在标题中的影响及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从而得出报纸新闻标题应如何引用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8.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5-138
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魅力——网络流行语“井喷”的社会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流行语发展到今天早已突破了最原始的以电影或电视剧经典台词为出处的诸如“做人要厚道”、“打打打...打.打劫啊”之类的1.O阶段,和以QQ、MSN签名为来源的2.0时代,而进入了以名人(至少是网络名人)名言和单字流行语共存共荣的3.0时代。  相似文献   

20.
杨萍 《今传媒》2010,(5):102-104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传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从2008年的"打酱油"、"很傻很天真"、"做人不要太CNN"、"俯卧撑"到2009年的"躲猫猫"、"欺实马(70码)"、"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被……",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并在公众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