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梦和恶梦     
火车从莫斯科到列宁格勒要行驶一夜。车轮辘辘地撞击着铁轨,狂风裹挟着雪花拍打着车窗。但是在睡梦中,我却进入一个奇妙的“夏天”境界:我仿佛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行走,头顶上是湛蓝的天空,风和日丽。仿佛听到一缕轻轻的有节奏的乐吉……到了列宁格勒,我便去找卡萨特金博士“诊断”,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
休闲小站     
鲁丝·亨瑞克斯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职业,于是就搬到圣地亚哥去,在她嫂子家附近的一家餐馆里工作,借此挣点小费,那家餐馆的名字叫做“休闲小站”。鲁丝象鸭子喜欢水一样喜欢服务生的工作。这使她接近别人,而鲁丝喜欢和人相处。“我发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了,”她承认道,“我已经把我的孩子们养大,并且有一个家。但是我需要感觉到一种我能够无愧地说‘有件事我也能做得很好’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到餐馆工作对鲁丝来说才刚刚开始。不久,她和她的嫂子成为了一个附加的咖啡店的股东。当嫂子退休之后,鲁丝单独收购了“休闲小站”。这是一个专门为…  相似文献   

3.
餐馆广告     
美国著名音乐指挥斯托科夫斯基在巴黎时,常到一家小餐馆去吃饭,老板每天好菜好饭款待他,且收费很低。一天,斯托科夫斯基问老板:“你为什么对我这样客气?我又不是付不起钱。”“我非常喜欢音乐”,老板热情地大声说道,“为了音乐我可以牺牲一切。”斯托科夫斯基非常感动地走出餐馆,突然他发现餐馆橱窗里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到本餐馆与伟大的斯托科夫斯基一起共进早餐、午餐、晚餐。”斯托科夫斯基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竟成了该餐馆的“活广告”。餐馆广告@刘兆华  相似文献   

4.
“将每一个地铁车站都建成龙)“‘阶级的艺术宫殿!”无论你今天是以什么身份什么感受对待这样一句口号,也无论你是否对它感兴趣抑或十分反感,你都不能改变曾在世界的交通史上、建筑史上,在世界的艺术史上产生过十分重要作用的这句口号的地位。我想一定是这样。踏上莫斯科地铁车站高速电动扶梯的台阶,在坡度很大而且很深的快速下落过程中,观赏着十分宽阔的穹形顶壁上精美的大型彩饰宫灯,赞叹着俄罗斯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与朋友两人并排地站在同一个台阶匕;陪同我们的博士、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许涛,嘱我们每人一层站立在电梯右…  相似文献   

5.
1985年1月29日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诞生一百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众所周知,契诃夫188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随后便当上了私人开业的医生。他认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治病救人。他在一封信中,表面上是开玩笑,而实际上却是十分严肃地写道:“医学是我的发妻,而文学则是我的情妇。”契诃夫的医学活动是在莫斯科附近的奇金和兹维尼戈罗德开始的。他在莫斯科也开过业。在他租来的住房门上挂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安·帕·契诃夫医生”。在他的办公桌上,墨水瓶和钢笔旁边总放着听诊器和医生叩诊用的小槌子。  相似文献   

6.
一大群人自称“电影博物馆的朋友”,列队高呼口号走过莫斯科红场,他们是俄罗斯电影摄影技巧联盟的成员。莫斯科电影博物馆陈列着40000部从沙俄时代到前苏联时代的传统经典名片。  相似文献   

7.
    
达吉亚娜·彼得罗芙娜搬进老波塔波夫的房子一个月以后,他死了。达吉亚娜·彼得罗芙娜还同她的女儿瓦丽亚和孩子的老保姆孤单地住在那儿。这座三间屋子的宅舍,坐落在市镇边缘上的一个小山丘上,俯瞰着北面的河。在房子和如今已萧瑟的花园的那一边,闪现出一片白色的小桦树林。乌鸦从早到晚在那儿呱呱地叫着,成群结队地翱翔在光秃的树梢上头,仿佛在市镇上空笼罩着一片阴霾。达吉亚娜·彼得罗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过了好久,对这荒僻小市镇的一切才习惯起来:屋顶倾斜的小房子、吱吱嘎嘎的耳门和宁静的黄昏,还有静得使你听得见煤油灯火焰的嗤嗤声。“我多么傻呀!”达吉亚娜·彼得罗芙娜思索着。“我为什么离开莫斯科,为什么撇开了那剧院和我的朋友们呢!我本来可以把瓦丽亚送到她的住在普希金诺的保姆那里去——那里没有什么空袭  相似文献   

8.
到莫斯科不可不去红场,到红场不可不瞻仰列宁墓。在俄罗斯学习生活了近一年的时间,回国前终于有机会去莫斯科,去看一着列宁他老人家。 到达莫斯科后,我们一行四人的头一个目标就是红场。初见红场,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红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宽阔宏伟,但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见证着发生在莫斯科的重大历史事件。克里姆林官、列宁墓、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俄罗斯最大的商场环绕在红场的周围,述说着不同时期在莫斯科所发生的一切。列宁墓在克里姆林宫宫墙正中的前方, 1924年1月 27日装有列宁遗体的水晶棺安放…  相似文献   

9.
我第一次听到法国人解释艺术家一词,是在三年前的夏天。那是个星光灿烂的晚上,我与我的导师夫妇正在蓬皮杜文化中心附近一间意大利餐馆吃饭。这餐馆饶有情趣:张张小桌都燃着一支红蜡,光影摇曳,烛泪点点,令人无端生出遐思一串…… 遐思未逝,便来了个吉卜赛女郎,携把吉他。这吉卜赛人长裙百褶,手镯铿锵。只见她右手往六根弦上一抹,听起来,竟像有谁向平静的湖面  相似文献   

10.
慕尼黑是“啤酒之都”.只要走到食品店、餐馆、街头、公园、影剧院,你就会强烈感到酒香四溢,名不虚传.据说该市人均每年喝啤酒230公斤,始终保持着世界最高纪录.慕尼黑人称啤酒为“液体粮食”,每天离不开啤酒;平时招待客人的饮料多用啤酒;在交际、娱乐场合,乃至观看演出幕间休息时,很多人都端着一杯啤酒.夏日街头、餐馆和冷饮店的室外,摆满了酒桌,人们围桌而坐,一边饮着清凉的啤酒,一边高谈阔论,或悠然自得地欣赏着音乐.  相似文献   

11.
《自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诗人保尔·艾吕雅(1895—1952)在德国法西斯占领的巴黎参加了地下组织“抵抗运动”,并在形势极其危急的1942年加入了共产不久,他写了《自由》。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特别。乍一看是一首爱情诗,写得动人,深情,但看到最后使人恍然大悟,深受感染。全诗21节,前20节的最后一句都是“我写作的名字”,直到最后一节才引出这个心爱的名字: “由于一个字的力量, 我重新开始了生活。我活着就是为了认识你, 为了叫你的名字:自由。”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全世界尊敬的哲人王金怀我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学院每年接受2000多名来华留学生,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从我在教学中接触到的留学生看,不知道老子的人很少。很多外国留学生对老子哲学特别感兴趣。常常看到他们带来的《道德经》的外文译本。一位英国学生送我...  相似文献   

13.
日本政府最近做出决定,在今后5年间,将吸引30万名外国优秀人才前来日本留学。据称,此举源于福田首相提出的“30万名留学生计划”。目前日本各大学的在读海外留学生总数约为12万人,福田首相的这份计划要求在2020年时将接收留学生的人数增加到30万人。  相似文献   

14.
汪利 《世界文化》2002,(5):8-10
一见倾心 40多年过去了,青春婀娜的少女己是两鬓飘霜的老妇。然而,提起与丈夫约翰·尚多尔的初次邂逅,维多利亚·科丘罗娃仍然记忆犹新。 “1956年从外语学院毕业后,我被分到莫斯科宾馆外宾服务部工作。” “那是我第一天上班。一位高大挺拔、有着阿波罗般英俊面庞的美国男子走进屋来。他胸前耀眼夺目的钻石勋章令我眼前一亮。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美国政府授予军人的最高荣誉。” “他微笑着用英语向大家问好。不知为什么,我心里特别紧张,不住地祈祷:他可千万别和我说话,否则肯定会笑话我发音不准的……”  相似文献   

15.
正恒河边的相遇当我沿着恒河岸边徜徉时,一位个子不高的男子朝我招呼着。不远处,有一堆露天燃烧的烈焰,其中安放着一具逝世不久的人的遗体。这可不是戏说。人们告知我:死去的人在被烧到灰烬之后,要把骨灰抛入神圣的恒河之中。当地的风俗就是如此。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死了,把骨灰洒在河里,就可以洗涤以前的罪过,免除轮回之苦,直接升入天界,与梵合一。它是所有印度人的目标。这天,作为最后的安排,我跟随人群到著名的恒河旁,  相似文献   

16.
深蓝色的“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信封,装着一叠照片、奖状、丝绳手绘作品展说明书等“飞”到我的手上。望着照片上江苏省南通籍女画家陈琰的面容,立即在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外语词──GIADA(嘉达)。“嘉达”,是意大利人对陈琰的亲切称呼,译成中文即美玉。她的名字“琰”意为  相似文献   

17.
今年我在莫斯科等地逗留了一个多月,有幸亲眼看到今日的俄罗斯。在这里,我以读书人的视野和执著,尽力争取给朋友们一个真实的俄罗斯观感。刚到莫斯科的前几天,最使我注目或凝视的是那些在大街上走动的俄罗斯人。他们那走路的神态、速度,匀称开阔的步伐,他们在生活中的来去匆匆,这一反映民族群体动态及精神的现象,首先在我心灵深处引起了一个触动。俄罗斯商店午休时间不营业,不到时间不开店门,俄罗斯什么地方都排队,而且排队时特别规矩,特别认真。这是俄罗斯人行为和意识高度规范的现象,这种品行和素质可能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养成…  相似文献   

18.
孙加祺 《世界文化》2005,(10):27-30
因为一首歌,给一座城市披上美丽面纱,令世人无限退想的,应属莫斯科了吧!多少年来,多少年青人在那深情悠扬的曲调中,走进甜蜜的恋爱季节;多少过来人在这难忘的旋律里回想起当年属于自己的“晚上”。歌声里的莫斯科,你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动情。当我回望莫斯科时,真不敢笔触雄伟壮丽的克里姆林宫和流光溢彩的国家大剧院,也无力绘描让人留连的列宁山及享誉海外的许多名胜,只怕在小心中不小心墨渍心仪的景物。我只想花丛撷叶,从另外的视角浏览莫斯科的别样风情。  相似文献   

19.
刘帆 《世界文化》2006,(3):22-22
埃里克·魏亨迈尔,37岁,是世界上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曾被人们称为“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者”。他现在每年仍要花费50天时间来进行登山活动。以下是记者对他进行采访时的一段谈话。记者:“你为什么要去登山?你到了山顶并不能看到任何景色。”魏亨迈尔:“我热爱它的美景。我深爱手套抓着岩石的那种感受。我沉浸在探险的想象之中。我想把事情搞明白。我喜欢与能使我更为坚强的、健全的人群在一起。”记者:“毋庸置疑,失明的人要面对一系列超乎寻常的困难和艰险。”魏亨迈尔:“确实如此。当我开始攀登冰面——冰冻的瀑布时,不少人认为是自…  相似文献   

20.
钓鱼人     
从前有个钓鱼的人,每天带着鱼竿从村里来到河边,耐心地等着鱼儿上钩。有一天,一位游客来到这里,每天到河边散步,一连几天他都注意到这位孤独的钓鱼人,最后终于开口问他。“请原谅,这几天我一直在观察你这不寻常的规律。你总是恰好钓够三条鱼就走了。”“钓够了三条鱼以后我为什么还要等在这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