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景芝 《中国培训》2005,(12):15-15
10月23日至24日,高技能人才发展战略研修班在上海市举行。该研修班旨在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梳理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推动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此次研修班由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简称中国职协)主办,上海市技师协会承办。中国职协会长林用三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培养一定要务实,要坚持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要真抓实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冯政处长就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思路和今后的工作计划作了精彩演讲,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欢迎。中国职协秘书长毕结礼介…  相似文献   

2.
高技能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突出的特点与优势。但从总体来看,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成人高等教育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理论素养、灵活地解决高技能人才的工学矛盾等方面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可行性进行论析,并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开发实用型专业等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高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承担着产业的产品工艺升级和技术更新迭代的重要任务。培养好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五菱工匠学院为例,就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开展研究、探索与实践,以期为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定位、当前石油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重点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对石油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传统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职工个人职业技能素养,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形成共识,一般来讲,高技能人才培养无外乎是通过培训班、师傅带徒等形式进行,上海电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通过"高师带徒"活动的方式开展,"高师带徒"活动是上海电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培训》2012,(2):22-23
近年来,上海市大力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和全新的特点。一、上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发展(一)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更趋合理。高技能人才比重有了较大提升。根据2010年底上海技能劳动者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被大。因此,全社会开始高度关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承担者,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树立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品牌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特征与培养模式分析入手,结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总结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被大.因此,全社会开始高度关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承担者,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树立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品牌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特征与培养模式分析入手,结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总结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高职外贸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贸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高技能应用性外贸专业人才,树立鲜明的专业培养特色,是专业发展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开展国际贸易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为中小企业外贸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10.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主要有四种路径: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以及自学成才。  相似文献   

11.
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提出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高技能人才培养原则;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基本措施;重点论述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建立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推动高技能人才评定工作、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大力宣传和树立高技能人才典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对重点领域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对接产业需求,形成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努力为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  相似文献   

13.
岩黉 《中国培训》2003,(12):7-10
如何保持我国经济快速而持续发展,如何提高我国经济参与国际大市场竞争的实力,如何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课题。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高技能人才已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注意。快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级技能培养与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技术工人素质相对低下的现状却使我们认识到,迅速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深入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已…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在数量与质量上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与政府必须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的效果与力度取决于相关的政策性的支持,因此,要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政策。文章首先对高技能人才进行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论证了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阐述建立和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铁路站段生产技能和班组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力量,而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则是各站段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站段业务的沟通、技术的引领、操作的示范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在生产一线应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现场应变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总结出了站段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四项措施为: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实现动态管理;重视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地位,实施其技术上的引领;建立现代高技能人才制度,开拓其职业发展途径;规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方式,完善其培养与评价制度四项措施。希望通过此项措施的运用,能为铁路站段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其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呈现出数量短缺、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等问题。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高技能人才耦合发展的规律,从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产教共融、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师资质量、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和优化社会发展环境等角度出发提出产业结构升级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药都规模扩大,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药都发展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长期性,有一个晚熟过程。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高校只能培养出具有高技能人才素养的毕业生。作为地方高校,应从中国药都高技能人才素养入手,通过专业设置、课程选择、实践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素养的评价四个维度来加强中国药都高技能人才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内在需要。分析了产学研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现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构建校外高技能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定单式”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将高职院校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  相似文献   

19.
高技能人才在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存在巨大的社会需求。电大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对中、高级工在职人员,具有其他学校和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也存在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的视频教学资源不足,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技能提升与拓宽的实训条件欠缺,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双师型"教师稀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模式尚未建立等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电大就能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琳 《职教论坛》2012,(13):20-23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要求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院校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大量改革,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