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代杂文创作在文体形式上的开放与创新,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其它体裁形式的大胆借鉴,打破了文体的界限;二是体裁种类的繁多与新奇,前所未有;三是对体裁形式的运用与超越,反映了创作主体艺术上的自觉;四是网络杂文的兴盛,已成为杂文体裁发展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杂文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杂文在文体形式上的多、新、奇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杂文已彻底打破了一切文体的樊篱,形成了无所不包,无体不融的开放与创新的态势。但各种各样的理论专著和教科书中对杂文的归属和概念的确定见仁见智,非常混乱,甚至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分析归纳以往代表性杂文归属及概念界定,结合目前杂文的发展现状,定义杂文是一种以批判、刺世、针砭时弊为天职,汲取一切文学的和非文学的各种表现方式和文体形式来行使其职能的文体。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杂文创作占据鲁迅全部创作的四分之三以上,杂文无疑是最适合鲁迅的文体,鲁迅对自己的杂文创作也是相当自信的。鲁迅的杂文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单是杂文集的取名就体现了一种罕见的意趣,更不消说杂文中散发着魅力的语言和意义旨归了。  相似文献   

4.
九十年代以来的杂文创作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形态 ,它在内容上的发展态势和艺术形式上的新动向 ,对中国未来的杂文创作走向无疑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但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 ,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传统的文学样式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 ,作为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对象也往往重在于此 ,而对杂文的研究与评价则常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视为是支流 ,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一种缺失。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九十年代以来的杂文创作在共时与历时中的蕴示的研究 ,对它在文化批判意识、自我反省意识、当代审美意识上存在的缺失的分析 ,揭示它的现代性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哈尔滨解放区,萧军的创作主要表现为《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因文学与报刊的同存共生关系,散文成为这一时期萧军的文体选择,因同《生活报》的论争,萧军创作了大量论争杂文。这些杂文一方面体现了萧军对鲁迅杂文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也代表了萧军杂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是东北新启蒙的实践之作,同时也是研究东北"《文化报》事件"的重要文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聂绀弩的“奇才”、“鬼才”的天赋表现在杂文家的思维视角、批判性的内容以及层出不穷的文体创新等诸方面。在杂文内容上,他凸显向鲁迅“立人”思想学习和深化的过程;在杂文思维上,他擅长以逻辑推理的直接形式进行形象化说理;在杂文艺术形式上,他认为杂文可以自由出入自己的疆域,对相邻的姐妹艺术实行大胆地“拿来”,打破当时杂文创作现状的狭隘格局,这对促进现代杂文艺术形态的多样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检视近年来的报告文学创作,在题材的选择、文体的流变及审美的追求上,呈现出一种由“报告的文学”向“深度的报告”不断迁移的文学景观。创作态势风头正劲;文体意识日益觉醒;真实之争见仁见智;创作分流迹象明显  相似文献   

8.
郭保林是新时期散文作家队伍中创作实绩丰硕且有特色的一位作家。其散文艺术具有以下特点:审美风格的多样性与开放性;表现手法上“泛化”与“诗化”手法的交互作用与统一;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初期,由邓拓的《燕山夜话》和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合作的《三家村札记》,掀起了建国后杂文创作的第二次高潮。邓拓等人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创作了大量富有现实意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文笔清新的杂文,三家村杂文独树一帜,不仅显示了杂文创作的实绩,而且充分证明了杂文这种文体顽强的生命力。邓拓从1961年3月至1962年9月在《北京晚报》上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邓拓、吴  相似文献   

10.
撇开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观念,杂文可以定义为一种兼容现实功利性和文学审美性的独立文章样式,它既非单纯的文学文体,也非纯实用的应用文章。杂文的文学性可以通过杂文艺术形象的真实存在得以佐证,但并不因此就证明杂文是文学文体。杂文区别于他种文体的突出特点有二,一日重“胆”,二日杂文创作的思维品质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1.
从晚明开始,由于文人介入小说创作,融入了文章的理念和写法,带来了通俗小说的文章化发展趋势,在清前中期形成了一族具有文章写作技巧和寄托言志功能且适合案头阅读的小说群落,我们姑且称之为“文章体”小说。“文章体”与“说书体”小说相颉颃,成为清代小说的重要一翼。“文章体”小说的产生印证了文体发展的规律:每种文体在低级发展阶段都会努力融合借鉴其他成熟文体;“文章体”的产生也表明通俗小说立场和核心价值的雅化转变,昭示着与传统“说书体”迥异的文章化小说美学范式的崛起。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辨体的基础上,以体裁的规范、语体的匹配、风格的追求这形成文体的三个层面为论述的内在逻辑顺序,通过对现代小品文文体理论的探讨界定小品文:小品文文体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体,它是在杂文、随笔等散文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灵动个性、智慧和精微特质的优美文体。  相似文献   

13.
明清小说作者十分熟悉八股文的语言风格,转作小说时很难摆脱原有的束缚。小说作者将八股文骈丽的语言以及引用书经的用语方式应用到小说写作中,形成了"以时文为小说"的八股笔法,尤以语言风格最为显著,这使得明清小说的语言被雅化了,并具有鲜明的八股色彩。  相似文献   

14.
明清八股文作者并不一味地遵循正统,他们本来持有游戏的态度,将流行的俗文学——小说与八股文融会贯通,藉以契合其游戏初衷。游戏八股文大多是场外之作,作者以各种方式纳入了小说要素,使其形式、风格和内涵都存在差别,总体而言,不同类型文题的游戏八股文与小说的笔法和意旨均形成了一种对应。  相似文献   

15.
韩愈不但对文章写作的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 ,而且对文章语言的发展也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反对形式主义 ,主张因事陈辞 ;反对模仿 ,主张创造 ;反对雕琢词句 ,主张语言加工 ;摒弃四六对句 ,善用数句排比 ;不用典故 ,吸收口语成分。他关于文章语言的主张及其实践 ,大大促进了文章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商洛杂文作家屈超耘在杂文创作理论上有所建树,其杂文创作题材和创作风格有所拓展,其主要艺术特色是语和意深,细微精警;说古论今,史质文衣;形象说理,姿态横生.  相似文献   

17.
明清八大家之一的曾国藩作为桐城派中兴大将,传承古代文学理论“文气说”,创造性地提出“为文全在气盛”的观点,并认为“气”或指先天的气质,或指人的精神力量,更多是指文章的气势神韵。曾氏在古文创作中,开拓“气盛”途径,通过声调铿锵、排偶句式、倔强个性、文章内容显现出来。曾国藩把“气盛说”扩展为“众艺相通说”,再扩大为“四象说”,超越方苞“义法说”,无怪乎成为桐城派“中兴之明主”。  相似文献   

18.
散文起源文字说认为与人类生产劳动、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最适宜实用的散文的起源,迟于那些并非最为实用,与人类生产劳动、现实生活关系并非最为密切的诸多文体,是不合理的。散文和其他许多文体一样,也是可以口耳相传,存在于口头语言中的。连属语言,亦谓之文。所以,人类语言的产生,就是散文的起源。  相似文献   

19.
八股文对清代小说创作具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的作法上。明末清初的小说家多借用八股文的文法技巧作小说,出现了一批大量运用八股文法的小说文本,如《林兰香》等才子佳人小说。《林兰香》在写法上注重题文对应,运用了立局法、吊渡挽、股对法、代言法等多种八股文法,其他才子佳人小说亦多是如此。八股文法对小说创作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清代整密、雅洁的文人小说风格的形成。在清前中期,八股文对小说发展的积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对小说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