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之后"与"之前"是一对表义相反的后附方位词。单用的"之后"较早出现,而"之前"单用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本文探讨了二者的语义表现、句法分布以及表达功能,并解释了二者单用的机制和动因。认为"之后"单用是由其语义功能本身决定的,而"之前"单用的动因较为复杂,主要可以归纳为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类推作用和语言表达的求新心理。  相似文献   

2.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3.
《过秦论》中的"仰关"有异文"叩关",二者孰是孰非,学术界争论已久。从文献用例、词语匹配、事理、语境诸方面进行论证,认为作"叩关"为是。  相似文献   

4.
"省得"与"免得"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目的关系。二者所在句前后为有意致使时表示目的关系;而前后为无意致使时不表示目的关系。"省得"、"免得"表示目的关系时,与"以免"在语体、语义、句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省得"与"免得"除了方言色彩的区别之外,在意义上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5.
"周"、"匝"义近,多被认定为动量词。其实二者均有名量和动量两种用法,可据其句中的施事者和与之搭配的动词的差别来判断。二者的名动量用法出现时间不同,在历史上曾经共现,但最终基本被另一个新的量词"圈"所替代。  相似文献   

6.
副词"就"与"才"使用频率很高,义项繁多;并且二者关系复杂,用法灵活,在现代汉语副词中具有代表性。有研究表明"就"与"才"构成的句子有一个相同的句法结构,本文从主观量①、焦点和音重等角度出发,讨论二者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下产生的对立或统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7.
"里"、"外"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方位词,其用法灵活多样,表现出不对称性。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里"、"外"的用法和意义,力图揭示出二者不对称性的表现及所蕴含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性""情"是中国人学思想史中的重要论题,不同时代的人学思想家对于二者的内涵及关系有不同的阐释。从"性""情"的基本涵义着手,对不同时代人学思想家对"性""情"的认识及二者的关系进行梳理,以深化对中国人学思想中的"性""情"核心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がち"和"ぎみ"都是表倾向的接尾辞,由于二者都可以用来表示某种倾向,且意义容易混淆,所以经常有学者对二者本身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对比。而接尾辞通常与上接词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上接词方面,"がち"和"ぎみ"依旧有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王"、"圣"两个理论范畴是荀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荀子提出了"王"、"圣"这两个概念并对其不断完善,确立了两个概念的内涵,指出了二者对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意义,同时进一步阐明二者产生的条件,其中"王"、"圣"、"平"等概念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支点,对构建理想社会、培养国家管理精英、处理社会关系及利益公平分配提出了独创性的意见,较为完善地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管理的思想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触れる"和"触る"都有"触"、"碰""摸"的意思,但意义并非完全相同。二者究竟有何区别?是否完全可以互换?本文将通过对例句的分析,着重比较说明"触れる"和"触る"在表达"接触"、"触摸"含义时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德育中,"教中学"离不开"做中学"的演练与内化,"做中学"离不开"教中学"的规范与引导,只有二者实现了良性耦合,才能充分发挥大学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要实现二者的良性耦合,一方面要找准耦合点,充分发挥生活实际、专业实际和社会实际的链接作用;另一方面,踩稳平衡木,保持"教中学"输入与"做中学"输出的对等性;此外,还要注重反思链,通过"做中学"反思、内化和提升"教中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冯延燕 《考试周刊》2011,(53):41-41
龙是典型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的词,龙的象征意义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是完全相反的,二者的形象很不相同,象征意义也相差甚远,龙是中国及中国人的象征,而"dragon"(龙)则是邪恶、残暴和残酷的象征。本文从二者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分析中西方"龙"这一词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出发点,深入分析能愿动词"能"和"可以"的义项类别,讨论"能"与"可以"能够相互转换和不能够相互转换的条件,并对二者的表达功能和使用的语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趣味说"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相通之处在于,二者都兼顾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都被视作治世良方。不同在于,"内圣外王"体现了封建集权思想,它压抑人的个性,追求最高权力;"趣味说"具有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它张扬个性,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保育"一词释义中出现的"精心"和"经心"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检索语料库,我们发现,"精心"与"经心"在词性和词义方面都不相同。"精心"是形容词,它强调是"态度认真细致;"而"经心"是动词,它强调的是"把……放在心上",二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17.
尹璐  蔺芳 《河南教育》2011,(8):73-74
"无"和"有"是事物存在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学生管理工作既要做到"无为而治",又要做到"有所作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恰当地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艺术,谱写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乐章。  相似文献   

18.
王宗根 《学语文》2013,(1):61-63
"从前"与"以前"两个词都是名词,意义非常接近,有时候两者可以互换而在意义上没有明显的不同。例如: (1)想想从前/以前困苦的生活,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美满的日子。 (2)这个地方跟从前/以前大不一样了。 正是因为二者意义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二者可以交叠使用以避免重复,比如:  相似文献   

19.
"讨厌"和"厌恶"是一对近义词,在主观情感上都有反感、不喜欢的意思,但"厌恶"比"讨厌"不喜欢的程度要重些。"厌恶"只有动词词性,"讨厌"除了做动词,还可以做形容词。在语义上二者有词义轻重、搭配对象的不同;在语用上也存在概念义和语境义以及语体色彩的差异;在句法上与不同的宾语连用时的情况,以及能否进入把字句等诸多问题上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身"与"纹身",笔者考证了"文""纹"的本义,得出:"文"是古字,后造的"纹"是今字。二者是古今字;"文身"与"纹身"是一对异形词,"纹身"作为异形词,成为约定俗成的用法。许多新增的异形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有收录,但未出词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