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将来的中学地理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因而有效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了讨论,内容涉及课程设计思路、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等,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月 《考试周刊》2015,(39):9-10
本文从广西区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入手,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分析了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广西区情并考虑学校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筑创新实验平台,将科研项目与校内实验教学相结合,野外实习与校内实验紧密结合等适合适合广西区情的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实践教学改革策略,为区内其他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专业的重点课程.但《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内容较为抽象,是地理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本主要探讨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直观性教学法则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从而达到教师易于教,学生易于学、乐于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与科研关系等方面对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色的《地理与气象学》本科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对《地理与气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认识和思路,以期为搞好后续的《气候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根据系统方法的整体原则、相关原则等分析了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材,从而确定教材的目的、特点及其功能,并对该教材提出了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6.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内容改革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高校地理专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一改革的大趋势必然深刻地影响到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大学地理教育。高等学校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  相似文献   

7.
李淑萍 《科教导刊》2023,(16):94-96
新工科背景下我国人才培养类型发生转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提高我国的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高等院校需要探索符合新工业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文章依据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分析当前“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然后基于新工科目标,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及学生学习考核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为“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气象学和气候学”是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蝙写适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及习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增加课堂的学生参与意识;教学方法以多种的直观教学最为有利,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课堂上专业教学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高师地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影响着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认知中数理基础的构建。本文从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三个角度,提出了教学过程中理科思维方面的培养思路:对于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应结合其基本原理,了解其来龙去脉;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应用,使教学内容生动;结合当前学科前沿理论,进行探索式学习,旨在探究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方法,为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气象学与气候学"多年以来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寻找出对"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主要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经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者介绍     
姜乃力教授姜乃力,女,1963年生人,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教授。现任沈阳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在2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她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取得一定成绩。2002年获沈阳市科教系统创新楷模;2003年获沈阳市师德先进个人;1999年-2003年连续被评为沈大师院优秀共产党员;2000-2004学年连续被评为沈大师院优秀教师。姜乃力教授目前承担地理专业全日制本科《城市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2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面向全校开设文理渗透课《国际贸…  相似文献   

12.
高师地理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高师地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学好该课程不仅有利于地理师范专业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而且对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由于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较难。许多学生觉得学好本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体现创新教育。顺应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必须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前沿动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充分利用地理图表及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相似文献   

13.
一、《地理学导论》教材体系的现状 《地理学导论》是地理科学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地理教学研究会决定在各大学地理学专业开设《地理学引论》课程以来,国内多数大学的地理学专业相继以《地理学引论》、《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概论》以及《地理学发展史》等名称开设了这门课程。到现在为止,以《地理学导论》或《地理科学导论》为名称的教材先后出版过六个版本(见表1)。  相似文献   

14.
学人风华     
冯新灵教授冯新灵,男,1944年生于山东省无棣县,教授。现任绵阳师范学院科协副主席、四川省旅游业高级注册咨询师。冯新灵教授1967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主要从事《气象学与气候学》、《旅游地理》、《科技文章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的《气象学  相似文献   

15.
动力气象学是在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讲述大气的动力、热力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动力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侧重理论培养。由于动力气象学与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而近代力学、物理学、数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又是动力气象学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因此,动力气象学不仅是大气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重要选修课。动力气象学理论性很强,公式多而复杂,强调公式推导以及对物理意义的理解。对于非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动力气象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由于教学对象不同,非大气科学专业开设的《动力气象学》课程不能全部照搬大气科学专业的课程大纲,而必须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何红 《地理教育》2003,(5):54-55
自然地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它是由《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普通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几门课组成。为了贯彻我校“宽基础、高素质、有特长、适应广”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作较大幅度的调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以适应当今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一、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计划调整的主要内容自然地理学这六门专业基础课在97级以前的教学计划中是分别开设的,每门课的学时至少都在60学时以上,从1997年新生执行的…  相似文献   

17.
《雷电学原理》课程是雷电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晴天大气电场、雷电原理、雷电探测技术以及雷电气候学等大气电学领域的基础知识,适用于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各个层级的水平教育。本文研究了《雷电学原理》》这门课程的设置背景、课程目的、教学特点、师资培养、教材使用及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季风概念的教学是季风形成、季风分布、季风气候等季风问题教学的基础。世界季风区域分布很广,我国更是一个季风盛行的国家。季风作为一种天气气候现象,和自然环境的其它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在地理专业中,有关季风问题的教学,不仅在作为基础课的气象学与气候学中是重点,而且在主要专业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以及云南地理等课程中也要涉及。  相似文献   

19.
王志  廉丽姝 《高教论坛》2014,(11):59-61
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发展的理念、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和体系化推进的理念为指导,构建以能力发展为基础的气象学与气候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构建"基础-专业-综合-拓展"的四模块实践教学内容并提出气象学与气候学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后续课程的入门课,同时该课程也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学好和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是中学地理教师智能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展开教学实践与探索讨论,内容涉及课程的教材和教辅、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