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制约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观念落后、设备不足、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农村普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加大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建设力度,营造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与评估体系则是培养农村普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引进,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产生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西部农村地区使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它地区相比,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计算机等教学工具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显得较为不足,特别是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尤为单薄,因此,需要加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力度,强化学生的课外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西部高校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校大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和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以及当地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和谐与团结。以西部某大学为例,采用层次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提升西部高校大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能力的对策与措施,以促进西部高校大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为构建六年制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课题组就湖南省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求几个方面在湖南省内5个市县50多所小学进行了走访以及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并以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重要依据,结合课题组的前期成果,采用文献研究法就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探讨出《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为构建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作者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对湖北省英山县部分农村中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并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技能、表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农村信息教学需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许多学生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熟练,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本文对农村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探讨,找到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作者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对湖北省英山县部分农村中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并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技能、表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充斥着各个领域,遍布各个角落。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掌握信息,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是人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科学合理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竞争激烈,形势严峻,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抓住机遇,谁具有信息意识,谁就具备迈向成功的可能。因此,掌握信息技术,科学获取信息,有效处理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使学生树立信息意识,学会信息技术,提高应用技能,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西部某些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而且很多地方的学校硬件设施都不多。虽然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很多学校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设施,但是纵观整个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并没有高效地将这些设备利用起来,或是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所打造的课堂与最初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本篇文章以西部某些农村地区为研究点,分析怎样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第一,阐述了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第二,分析了西部农村在信息技术课堂授课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针对西部农村提出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何春锦 《教师》2010,(35):52-52
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的人机交流的基础技能——文字输入自然是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操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文字输人就回避不了输入法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一轮的课改形式下,基础教育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信息相关的文化、伦理等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针对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层次差异明显等问题。构建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做到课堂每一节都是高效课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各种能力的教学目的呢?笔者在十二年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尝试、探索,找到了"任务驱动下的自主——探究——协作创新"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是学前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技术与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价与诊断以及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模型,并对其内涵与应用现状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了有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旨在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常磊 《考试周刊》2014,(58):120-121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信息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各行各业竞争的焦点越来越趋向于信息。谁拥有了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谁就能在战略上取得胜利。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如何使计算机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发展能力,已成为计算机教师亟需研究的新课题。对此,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淡一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相似文献   

15.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呢?为了更好地做到这点,首先谈谈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素质已经成为21世纪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谁获得的信息多、速度快,谁就掌握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应具有的素质.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理论课和上机课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信息作为认知工具,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问卷调查,剖析了导致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而从优化学历结构、注重培训与考核、注重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分析中职教师应具备信息素养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河南省部分地区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针对中职教师信息知识匮乏、教育技术理论知晓不多、信息技术能力比较薄弱、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欠佳的现状提出了提高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外语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首先将现代外语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归纳为两个层次,即应用信息技术的一般能力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特殊能力;而后提出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的四个措施;最后希望通过培养、提高外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使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进入兼容、动态平衡、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