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学讲读课文,有的教师惯于按“顺序”教学:先把课文分段,再逐节、逐段按课文顺序去分析.这种教法固然可取,但每篇课文都这样教,就显得枯燥了.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采用不同教法.如教学《田忌赛马》,先让学生学课文的最后一段,然后由果溯因提问:“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是为什么?”由此导学前文.这种“倒置”教学法令学生倍感新鲜.又如教学《白杨》一文,先让学生看录像听读课文,接下提问:“课文仅仅是在写白杨吗?”带着问题,教师导学课文重点段,然后依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段.这样以“问题引探”来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学生学而有趣.  相似文献   

2.
一、采用冲突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或新知识进行探究喜欢问“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的?”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特点,利用认知冲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先通过实例,学生很快地就计算出2 2 2=6。接着又让学生计算2 2 2 2 2 2 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而教师马上说出得数。教师让学生出几道这样的连加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书写分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行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经过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根据分数的意义应按“分数线→分母→分子”的顺序书写;第二,按照书写汉字的顺序应从上到下按“分子→分数线→分母”的顺序书写;第三,也可以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即“分母→分数线→分子”的顺序书写;第四,为了体现人文性,学生愿怎么写就怎么写。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即按“分数线→分母→分子”的顺序书写。小学数学教科书和各种教学参考书里都把分数定义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相似文献   

4.
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进行描述。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物体位置的相对性是个难点,而在上下、左右、前后这三对方位中,左右的相对性是最容易出错的,连授课教师也容易因为自身的疏忽造成学生认知的混乱。案例1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片断教师先组织学生通过“指一指左右眼睛”“摸一摸左右耳朵”等活动领会了左右的意义,又组织了学生摆放文具,之后,老师站在第三排的中间,问:老师站在从左边数第几个?前两排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听过许多老师上的看图说话课、看图作文课、看图学文课,无不提及观察顺序问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按“先人物后景物”的顺序观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于是乎,学生就:老老实实地按老师规定的顺序去观察。所以学生  相似文献   

6.
听过很多老师的“看图学数学”、“看图学作文”课,发现他们无不提及观察顺序问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按“先人物后景物”的顺序观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于是乎,学生就老老实实地按老师规定的顺序去观察。所以学生说出的答案基本一致,除了措辞有异之外,整个表达的顺序是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7.
“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性质.由于“例话”中的大多数知识在讲读课文中已经渗透,所列举的例子也是刚刚学过的课文.因此,应把大量精力放到指导学生的自学上,让他们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去看明白、想清楚.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去自学:1、文章为什么要按一定顺序写?(为了把事情说明白,使文章有条理)2、《飞夺沪定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接到任务  相似文献   

8.
一、初读,编拟小标题 初读的任务是:①简介董存天瑞;②学习生字,联系课文理解“震撼、旱河、迸射、暗堡”等词语;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编拟小标题。重点放在第③点。可先让学生默读,然后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分为几段?如果学生分段有困难,也可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相似文献   

9.
排序五步     
“排序”就是将顺序错乱的句子或段落理清顺序 ,是对学生从句到段或段到篇的过渡训练 ,培养学生读、写、思维、综合运用的能力 ,现将“排序”的五步骤总结于下 :一、粗读知大意要求学生将几个句子 (或段 )粗略地读一遍。了解这几句话 (或段 )的大意。如 :谁做什么 ?谁怎么样 ?说了一件什么事 ?介绍了什么……这样使学生能把握住排列时的总的方向。二、细读找顺序学生仔细地读这几句话 (或段 ) ,根据其大意找出这几句话 (或段 )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如事情的发展顺序 ,时间顺序 ,方位顺序等 ,主要是仔细地寻找句子(段 )中一些相关的词语来确…  相似文献   

10.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第一册教学时要注意抓好应用题启蒙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应用题的基础。一、认数时要注意应用题的孕伏一年级教认数时,总要凭借实物或直观图,引导学生去数一数,图中有几架飞机、几个苹果、几台拖拉机、几朵花等,然后把数的共同结果用一个数表示出来。教学时,利用这些直观教具或实物,有意识地按应用题的陈述顺序组织学生观察和谈话,同时渗透单位名称的教学。如:五年制小学课本第4页“4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确定位置”(一)。片段一1.活动激趣。(1)明确活动规则:老师面对着大家,从左起这是第一列、第二列,依次往右数,请你记好你是第几列?从前往后数,这是第—排、第二排,依次往后数,请你记好自己是第几排?教师说位置并对坐在该位置上的学生提出行动要求,这部分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做动作,其余学生判断。师:第六列的同学挥挥手!第四排的同学起立!(2)用响亮的声音简单介绍自己然后再介绍你前后左右的同学。2.揭示课题。师:猜一猜,我说一个位置,只要你认为自己可能符合条件就马上起立。条件…  相似文献   

12.
多位数的读法 一、复习。 1.从个位起按顺序说出各个计数单位。(教师随即按序板书) 2.个级、万级、亿级各包含哪几个数位?(指名分级) 3.读出下面各数。 3498 4200 6000 4010 3004 二、讲授新课 1.整万的数的读法。 (1)讲解例1。 先在黑板上出示整数数位顺序表,然后用三张卡片47 308 4500分别插在数位顺序表上让学生读。如把卡片|47|插在“个级”上让学生读,再把这张卡片插在“万级”上(这时“个级”上要用四个0去占位),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一册第五单元(认数)的第3课时,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序数和基数,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几和第几。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电影院排队买票),启发学生用几或第几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使学生在情境中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并能正确区分“几”和“第几”。然后通过“想想做做”的1至5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个数及事物的顺序,并结合有关活动进一步体会左右、前后等方位。在认真学习了《课程标准》和阅读了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后,我认为将…  相似文献   

14.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就是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方法是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有两种解题方法:(1)用这个数连续乘两个或三个分率;(2)先把各个分率按顺序相乘,  相似文献   

15.
采用“退一加补”熔进“破十法”的方法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学生思路清晰,计算迅速,事半功倍。下面以“13—6”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用学具帮助理解计算每个学生拿出自制学具板(如图)数一数每排有几格?共有几排?让学生放13个圆片在格子里,每个格子只放一个,要求能一眼看出总个数。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有这样一道题“:一根电线长20米,用去五分之四,用去多少米?”教学时,两节课的不同处理留下了不同的感受。笔者先按照传统的备课方法,把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尽量仔细地考虑,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题目。先让学生读题,然后画出线段图,再引导学生凭借直观图的提示按下列问题一步步思考:1.用去五分之四,是指用去了谁的五分之四。2.把谁看作单位“1”?3.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道题是求谁的几分之几?4.怎样列式?层层周密细致的铺垫提问,让全班学生无一例外顺利地列出了算式:20×45。接着,我要求学生用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实际语料数据,关注缩略语成分如何从原式中被择取出来(即缩略语成分的择取方式),并将之细化为3个问题:选何处?选多少?如何排?为了解决以上3个问题,文章先提出了“内部小节”的概念,定义为“缩略语对应原式根据层次分析法或自然音步划分出来的缩略语择取成分源单位”,并说明了其存在意义及划分方法。针对“选何处”,研究认为,缩略语成分常择取自原式的某层内部小节首字,而择取第1层两个内部小节的首字是最强势的缩略语组配模式。针对“选多少”,本研究不仅认为双音节是缩略语的优势音节数,还发现了缩略语的音节数和原式第1层内部小节的数量存在相关关系。针对“如何排”,研究表明,缩略语择取成分往往按照原式组成成分的顺序进行排列。  相似文献   

18.
校园逸趣     
视金钱如粪土一学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老师很生气地说:“时间就是金钱,这么宝贵的时间你怎么能睡得着呢?”学生慢慢吞吞地说:“老师,您不是常教育我们要视金钱如粪土吗?我还利用它睡了一会呢。”课堂上,语文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快下课了,老师问:“大家都听懂了吧,谁还有问题?”一个学生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冰冻几尺是一日之寒呢?”老师:……课堂上,数学老师正在讲解多位数减法。老师:“多位数减法,先把上下位数对齐,然后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遇到低位数不够减时,就向高位数去借……”学…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叫做“八仙过海”,想一想,其中的“诀 图1 窍”是什么? 玩法 取8张卡片,分别写上0,1,3,4, 5,6,7,放置如图1.请你的同伴默记其 中的某一个数字,然后只把这个数字所 在的位置是“上排”或“下排”告诉你. 你按图2所示的顺序把卡片收迭起来,再按图3所示的顺序摊 放开,于是就成了图4.还请你的同伴讲在“上”排还是在“下”排. 再按图2的顺序收,按图3的顺序放,成图5.再请同伴讲一次, 你就可以猜出他心中默记的是什么数字了. 请想想看是怎样猜到的? “诀窍” (1)凡是上一排都算“0”,下一…  相似文献   

20.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讲清所有是3的倍数的数都能被3整除。教师先出示课本中的集合图(让右边的集合暂为空集),然后引导学生按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在右边的空集里填上左边集合里所排数的对应的3的倍数,再从中写出任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