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比较阅读《荆棘鸟》和《沃斯》,《荆棘鸟》在神父的爱情故事里展现的是人性外在表现的世俗欲望与神性的冲突,《沃斯》则是从人性内在的邪恶与弱点凸现其和神性的冲突。两部小说把人性与神性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都以人性复苏作为冲突演变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电影《1942》上映以后,票房和评价都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电影所讲述的沉重故事和呈现的惨烈画面,似乎不为观众所接受,但当细细品尝电影,我们会发现,在沉重故事和惨烈画面背后,是冯小刚用电影语言对人性的深度叩问.影片以1942年河南灾荒为大背景,从灾民和官员两个群体入手,对人性的失落、挣扎、归回与救赎做了精彩展示,是继《唐山大地震》后,又一部力图传递给观众温暖和力量的电影,再次体现了导演冯小刚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在其代表作《扶桑》中着力探讨了女性的"自由",之后出版的《第九个寡妇》延续了这一主题。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扶桑、王葡萄的人格结构都以"稚钝"和"灵性"为主要质素,小说的叙事也将这两种质素置于"特殊环境"中,帮助主人公走上自由的坦途。而细究之下会发现,严歌苓省略了环境和遭际参与人格塑造、激发人性潜质的过程,完全诉诸天分的灵性、稚钝两种质素反而阻碍了小说对"女性-人性"问题的深入挖掘和探索,因而人在环境和遭际中的自由问题被化约为"苦难中的偷欢"。实际上,自由之路是不可能存在坦途的。  相似文献   

4.
雅斯贝尔斯在1931年出版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中,深刻地反思了德国现代化历程中"技术—群众"社会导致"纳粹专制"的内在机理,揭示了其对人类自由天性的双重压迫,并分析了其对教育的影响。针对时代的状况,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以古典教化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向古代经典学习在培育人性力量、争取人的精神自由方面的重要性。雅斯贝尔斯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红字》是对悲剧人性的深刻挖掘,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和齐灵窝斯的悲剧人性,前者在于其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公开的自我与隐蔽的自我的冲突;而后者在于其对人性的践踏和蔑视所产生的变态欲望与自我毁灭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沂蒙六姐妹》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两部以战争为背景、展现女性命运的电影。两部不同的历史画卷同样有声有色,饱含着无限艰难而又充满力量的悲剧精神,因而有崇高的悲剧美。两者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悲剧性的艺术表现和深层次的审美感受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也存在一些差异。对两部影片的悲剧美进行对比式的解读,一方面可以使理论与创作对话,在影视观念上与创作者交流、撞击,实现良性互动,而且可以坚持比较的视野,发掘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的精神价值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寄寓了诗人对自在的热爱和向往人性自由的思想感情,中国现代作家冰心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在她地诗集《繁星》,《春水》中,也通过对自然的歌咏,抒发了诗人对自由,对生命的向往和对人性的礼赞。这些诗歌都是哲理和“爱”相结合的自然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电影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矛盾冲突;微冲突是电影文本创作与影像设计中调和社会矛盾、和谐人际关系的艺术功能显现。电影《茜茜公主》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微冲突,体现出神奇想象世界中的美好人性与圆满恋情,展示了以自由和真理高于一切为基调的丰满而立体的生命画卷。当微冲突借助电影人物形象、历史人物原型与明星演员身世三者之间互动而得以延展,新电影类型的序幕便会顺利开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评述尤金&;#183;奥尼尔的《天边外》和《毛猿》两部剧作,展示人物在寻找归属中其自身的精神冲突所产生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0.
席勒认为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实现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从人性的自由出发,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他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席勒的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第二步是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此时的神或上帝对人性起着提升作用,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是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的内容和主题倾向于用审美教育来解决时代的难题。《强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他认为的真正的宗教和道德辩护,主人公卡尔.穆尔对以暴抗暴这种方式的彷徨与自责正是对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手段的否定,卡尔.穆尔选择从“完整的人”到“全能的神”的发展就是对审美教育这一途径的认同。所以,《强盗》可以说是席勒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教育概念。在研究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及其他教育时,仅仅停留在它们的外在比较上是不够的,必须以研究人的心理结构为基础和前提,从人性完整自由的高度去探讨其内涵,才能真正掌握它们的实质,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当前,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的着力点在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教改性质的历史分析:逡逡巡巡步向理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单文经 《教育学报》2006,2(2):25-35
单单是从我个人二三十年的教育研究经历,就已经看到不少的“教改精英”——不论是教育行政主管、抑或是教育学者专家、或是一些关心教育问题的民意代表或意见领袖——在提出教育改革的主张时,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教育改革的历史殷鉴,因而存在着不少学者所批评的:教育改革的言说或行动充满了“忽略历史” (ahistorical)的缺憾。我认为研究教育改革的历史,可以使我们与现在保持一段心理距离,让我们能够大大方方地评估过去改革的经验,并且从中获取宝贵的教训。从本文章的分析之中,似可理解教育改革乃是逡巡慢步朝向教育的理想逐步前进,而无法欲求急促见效或是快速直达也。  相似文献   

13.
在洛克的政治哲学之中,人类具有一种天然的自由或者天赋自由。"天然的"或者"天赋的"这一概念有着两层含义,二者既有区别又不相互矛盾,而每层含义都是对他的天然自由概念的证明。其中第一层含义是属于神性的自然,而另外一层含义是自然状态或者人的本性。简言之,人类的自由不仅可以在上帝那里求根溯源,而且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因此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洛克的政治自由观进行了剖析,并进一步指出洛克建立在神性和人性维度之上的自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总是跟时代环境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而变化.运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指导思想的变化路径进行梳理与回顾,可以发现,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呈现一个从被禁锢、被工具化的身体向人性的、自南的身体演进的过程.正确把握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活动是一种具有人文意义的活动,人文主义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文化积淀。在人文主义视域下审视教育,对人们深入认识教育的人文性质、揭示教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人文主义在教育中表现为:教育目的的人文体现、教育内容的人文选择、教育价值的人文取向。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人本"教育、"全人"教育、"主体"教育在教育领域得以弘扬。人文主义主张人性、人权、肯定人生价值、追求自由平等,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教育发展必将走向教育自由、教育民主、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核心,学校和家庭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两大路径,以及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源、充足的教育经费的财力资源、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的价值引领三大条件。完成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重大改革任务的关键驱动力是要提高教育改革的效能。教育改革效能是人们为不断满足教育系统内外的要求,有效获取和充分利用对培养人有利的各种资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通过教育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以实现培养人的目标为核心,进而使教育的组织和人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有效作用及其状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提高教育改革效能,是由教育改革效能与教育改革思想上的引领性、理论上的一致性和实践上的同步性决定的。提高教育改革效能,要适应教育内外环境发展的需要,有充足的教育改革资源,有高效的教育改革路径和高效的教育改革过程,要以德树人,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改革的目的,注意处理好教育改革中组织及人的发展的特性、作用及状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精神的培养。他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但人不是天生就是自由的,要完成自在的自由向自为的自由的飞跃,需要教育对主体的解放,教育是人的精神发展的绝对环节。黑格尔这种侧重精神培养的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教育在内容上强调国家法律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灌输,实施这种教育则需要家庭、市民社会以及国家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19.
自由具有正当性,但自由是有限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自由也是有限的。其伦理学依据表现为:自由原则不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原则,人类社会中的一些制度对自由起着限制的作用,自由会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恐惧自由”心理的作用,自由原则的应用有特定的范围。就学生而言,义务教育的强迫性表明儿童自由是有限的,学校对教学秩序的需求,控制了的教育环境,学生一些要求的“无理性”,以及教师布置的作业和组织的活动决定了学生自由的有限性;就教师自由而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殊性.教育考试制度和教师特殊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自由的有限性;就家长而言,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家长没有选择的自由,在子女就学的学校选择中不少家长的自由会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对教育领域中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自由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弄清楚在哪些地方允许自由,在哪些地方则应当对自由作适当的限制,不能将自由的概念用错地方,“在不应当给予自由的地方给予了自由,而在应当给予自由的地方又往往不给予自由”。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两个"为本"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文化为本"。"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 "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人和文化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对人和文化来说都是应为之服务的手段而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当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 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文化之所以是教育的本与根,之所以也是教育应为之服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简单地说,没有人,固然没有文化,然而反过来,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