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儒》选自《盐铁论》。《盐铁论》是西汉人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记录整理而成的一个论文集子,全书共六十篇,《论儒》是其中的一篇。盐铁会议是在公元前八十一年召开的。当时武帝已经去世六年,继承皇位的汉昭帝  相似文献   

2.
关于《盐铁论》成书的具体时间,前人有各种不同的考订。其中从《盐铁论》称引《史记》文字的现象出发,考订《盐铁论》的成书时间应该不早于公元前66年,大约是在盐铁会议后20年左右著成的说法,影响最大。但仔细考究《盐铁论》称引《史记》文字的性质,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欠准确的。从汉代学术思想的流变历程推论,《盐铁论》成书的大致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73年到公元前49年的25年之间,其具体时间则很可能是在宣帝甘露三年前后,也即公元前51年左右,上距盐铁会议约30年。  相似文献   

3.
《盐铁论》是产生于西汉时的一部风格独特的散文著作,它是桓宽在盐铁会议议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但通过考察可知,桓宽对会议议文并没有作深入系统的加工,而仅仅对辩论内容进行编排,对记录文字进行推衍,对文章语言作加工润色。因而,《盐铁论》并不是一部体系严密、风格前后统一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自姚鼐指出《盐铁论》四十二至五十九篇苟于成书后,学术界对这部分是否为桓宽臆造各持一端.通过对《盐铁论》引书用书材料的梳理发现,这部分篇章引用《诗经》涉及齐、鲁、韩三家诗,可能还有《毛诗》;涉及了《春秋》《三传》;还涉猎了《史记》等典籍.《盐铁论》征引典籍具有广泛性与一贯性,此非桓宽以一人之力所能臆造.尽管桓宽对盐铁会的议文作了增删润色,但并非臆度.《盐铁论》忠实记录了盐铁会之辩论,具有较高文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的盐铁会议,其后宣帝时桓宽根据会议原始记录整理而成的文献《盐铁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后人对之作了不少研究和评论。但总的看来,对会议的历史作用以及与会者的观点、主张究论者多,而对于会议的会风,则未予以足够的注意。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与会风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撰写的对话体政论性著作,是研究西汉时期语言面貌的重要语料,其一大特色是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词汇。考之于《汉语大词典》双音词数条,对词典中失收、义项漏收、释义欠妥等词语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7.
关于《盐铁论》中的盐铁官营问题,诸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认为,汉武帝时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盐铁官营,既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危机,又巩固了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专制主义大一统中央政权,桑弘羊与贤良学的争论,是儒法两种不同经济思想的对立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盐铁专营是我国历代政权取得收入的重要途径.在古籍<盐铁论>中,作者详细记录了盐铁会议上"政府官员"和"贤良文学"针对这一制度的利弊而开展的辩论.本文综述了盐铁专营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盐铁会议中论战双方对于盐铁专营制度的论述,并对争论双方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区分,最终结合目前的实际国情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盐铁论》记载西汉昭帝时盐铁会议上朝廷执政官员和儒家学者的论争。其实这不能算是儒家和法家之间的论争,也不能算是改革与保守的论争,而是“在野”或尚未掌权的儒士与“当朝”秉政的官员站在各自地位和立场上的论争。双方在本末义利、选士用人、德教刑法和治学作用及教育价值观有关方面的论争,有助于我们对儒家教育思想做新的阐发。因此,《盐铁论》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更具有独到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盐铁会议虽然备受关注,但对于盐铁之争在历史上最终的定位以及本质却始终说法不一,近现代诸多大家或以专著、或于专著中列出专章对<盐铁论>从不同角度加以评价,或多或少都归于片面.盐铁之争是在西汉大一统中央集权最终确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次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大辩论,这其中必然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对盐铁会议从经济、政治、军事、价值等主要问题入手进行系统性研究对大一统农业有限经济总量下的经济与文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盐铁之争的本质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汉代《盐铁论》集中了西汉晚期中央政府和民间两派对武帝时期商业统制等经济政策利弊的争论,这些争论充分反映了汉代中央和民间两派在农商本末、经济干预与放任等政策问题上的显著分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争论所表现的表面分歧之下,汉代中央政府和民间两派实质上却都秉持了农本的价值原则,《盐铁论》也集中反映了汉代社会丰富的农本思想、观念。汉代社会的农本原则为历代所延续,成为国家进行商业政策调整的基本尺度,从而维持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农商结合,商业为辅的基本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我国一部权威的大型汉语词典,但其书证晚出现象严重,而《盐铁论》可对其书证晚出作补订。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典论·论文》写作时间的论述 ,或轻易否定史料 ,或随便改动史料 ,或以严氏之误立论 ,因此都不能令人信服。比较《典论·论文》与《与吴质书》在内容上的联系 ,可以推知《典论·论文》作于建安二十三年二月三日之后不久。  相似文献   

14.
以严复翻译的名著《天演论》为例,考察严复通过翻译实践提出的“非正法”以及他为何要选择这种翻译方式。“非正法”是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15.
自《天演论》问世以后,进化文学观在清末民初文坛成为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文学观念.本文以梁启超、胡适、陈独秀为个案,考察他们在《天演论》的影响下所生成的进化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以"笨"字作为视角,从铁凝的审美追求、作品的内容构筑和人物塑造方面分析了"笨"的智慧,指出其神合于《于丹〈论语〉心得》的神于天、圣于地,符合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7.
明代状元杨慎的《临江仙》词,原是其历史词话中“说秦汉”的开篇词。毛氏父子笔削《三国》而把它作为小说开篇,其意义内涵发生变化,而与《三国演义》的悲剧性主题发生联系。这首词是毛氏修订《三国》的传神点睛之笔。它既关乎小说的境界主旨,又体现出修订者的才调文心。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与铁凝,一南一北两位女作家,都钟情于处在缝隙中的普通女性的生活,致力于表现她们的喜怒哀乐.但由于生活环境与文学追求不同,她们的作品中又凝聚了各自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理解,呈现出异样的景观.王安忆富于理性,善于展示远离政治伦理、被日子裹挟的自我,人物安稳平实,有挣扎但不是抵死的,而是经过精明算计,享受生活,体现出海派文化精明务实、讲究生活的特点;铁凝更多地利用经验揭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的个体,人物不甘寂寞,积极参与现实,不惜一切对现实出击,富于抗争精神,有情有义,坦荡真诚,分明浸染了燕赵儿女关注现实、执著反抗、朴实忠厚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伦明是广东近代的诗人,《伦哲如诗稿》是其主要诗集。版本与诗作佚字、分期与诗作题材、诗作特色与不足是分析《伦哲如诗稿》的主要方面。诗作中的书世界、叠韵怀人诗是伦明诗作的主要特色,比较一致的诗题与用韵,则是伦明诗作的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昭示诗歌创作与伦明身处的时代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