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思想中蕴藏着浓厚的生态观念.我们发现,佛教传人中土以前,中国上古时期的生态文化根性呈现为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很难用现代语汇来称谓,《庄子》、《黄帝内经》、《春秋繁露》,略可成其楷模.这里意在从文本入手,通过对这三种模式之间理论结构的横向比较,来探寻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早期成长的范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颇有创新性地提出了新概念、新观点,即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人物板块结构有四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口字型、吕字型、品字型、器字型,并通过举例论述了《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是这四种类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4.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5.
状物的记叙文和散文是明显不同的两种文体,小学语文高年级把这两种文体放在一起的用意也是很明显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文体进行粗略的比较,让学生获得一些文体的初步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颇有创新性地提出了新概念、新观点,即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人物板块结构有四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口字型、吕字型、品字型、器字型,并通过举例论述了《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是这四种类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尘埃落定》与《铁皮鼓》这两部小说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二者都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傻子,儿童这样三种叙述视角。从宏观上看,它们都使用这三种叙述视角;从微观上看,二者又有相异之处,各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作为"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鲁迅在其作品中大量地写到"鬼",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隐喻和寄托。是通过描绘这些活跃在乡村社戏舞台、民间传说里的"鬼"世界,在这个"鬼"世界背后看到人的某些特质来寄托他的一种人生理想。本文就通过《无常》和《女吊》两篇文章来讨论一下这鬼背后的人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贾平凹的《秦腔》和余华的《兄弟》这两部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的具体分析来探讨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创作趋向,在这两部有标志性的作品中,《秦腔》可以称做是一种模拟社会、模拟自然、模拟生活本来面目“法自然的现实主义”;《兄弟》是以夸张和怪诞的手法创作的怪诞的现实主义。这两种审美风格的出现呈现出:新世纪小说重新回到现实社会,重新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一些关键问题,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精神状态的趋向。同时,也提示我们对文学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龙是中华文明中举足轻重的存在。《诗经》中的"龙"有的隐含着龙与水的关联,有的点明了龙与上天的密切,还有的是图腾意识的残余和礼乐制度的标识。《楚辞》中的"龙"较之《诗经》,种类更为多样,内蕴更为丰富,在延续并发展了《诗经》中三种意象的同时,又为龙增添了君子的化身、忠诚的代表、危险的象征这三种蕴藉。中华龙文化中"龙"所包含的几乎所有含义,在这两部作品中均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11.
在形成于元明之交这一历史断裂期的市民文化消费语境中,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近世通俗文学,在具体操作死亡叙事的过程中,受到了“以奇为美”和“以惨为乐”这两种典型的民间审美情趣的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带有原始的民间气息的审美情趣已经内化为通俗小说家常规性的文本叙事策略。民间审美情趣的强烈渗入,正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文本世界中的死亡叙事在美学品格方面区别于“文人独创型”文本中的死亡叙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但丁在他的名作《神曲》中对喜剧这样解释道:喜剧于悲(地狱)中开始.在喜(天堂)中结束,悲和喜是整个事件进程中人物必须经历的两种情感过程。这也是文艺评论家们对喜剧这一文学形式所持的共同看法。然而.喜剧既有共同的东西一而不同的作家的不同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喜剧风格的多样化则更是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3.
芦苇 《宁夏教育》2010,(10):15-15
我订阅《新华文摘》《名作欣赏》《读书》《世界文学》《作品与争鸣》这5种杂志,都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从事教育工作后,常年接触的杂志中,阅读《宁夏教育》的历史更长,几近30年。一个人和一本杂志保持如此长久的关系,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不浅的缘分。  相似文献   

14.
申建兰 《教育艺术》2009,(10):23-23
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情境。 很早就听过一首歌《秋水伊人》:“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漏尽更残,孤雁两三声……”还有一首叫《在水一方》,在读了《蒹葭》后才知道都与《蒹葭》有关。  相似文献   

15.
曾经在文坛引发争论的“互文性”理论,因有网络文学的出现而变得十分普遍,其写作手法与文本内容对传统“纸张文学”进行了极大的挑战与颠覆。本文试图就“互文性”这一理论对网络文学作品《悟空传》进行分析,其所表现出的对电影《大话西游》的明显模仿与对经典作品《西游记》的戏仿和颠覆,都鲜明显示出“互文”理论在网络文学中的应用。而这一应用,也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比较充实的史料分析和论证了美国在鸦片战争后到“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前这一历史时期的对华外交政策 ,这是一种不同于英国的以和平伪装起来的外交政策 ,其目的是使美国获得更多的在华利益和特权 ,并使美国在中国清政府眼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这是我国第一首真正的咏物言志诗。(《诗经》中的咏物只是比兴手法,如《硕鼠》,以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喻统治者。)可惜,它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此诗最能体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伟大抱负,是诗人独有的人格扭力及高超的艺术手法的展现。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明:一种认为是早期作品,袁梅、赵速夫等先生持此说法。另一种认为晚期作品,清代落骥说:“殆已近死者之音也。”①我认为,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绪可看出:此诗无悲愤消极之心情,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为主。而且,赵逸夫先生考证出《…  相似文献   

18.
英国汉学家龙彼得发现的三种戏曲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天春》、《钰妍丽锦》、《百花赛锦》是三种中国古代曲选,自18世纪初流落欧洲,三百多年来湮没无闻,直到20世纪80年代被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得教授发现才逐渐为世人所知。这三种曲选的体例、版式、内容都十分别致独特,至今仍是海内外孤本,由于发现迟晚,相关整理和研究才刚刚起步。被发现的这三种曲选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福乐智慧》中的军事思想与先秦《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有许多共性,说明这两种著作之间存在影响与继承的关系;同时《福乐智慧》中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又有许多差异,这说明《福乐智慧》不是完全照搬《孙子兵法》的,它根据自己本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民族气质,独创性地提出了适合自己本民族的一些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方玮 《文教资料》2009,(35):71-73
萨义德在《东方学》总结了东方主义的三种含义: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并指出这三种内含的相互关联性。本文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角度,对《蝴蝶夫人》和《图兰朵》两部西方经典歌剧进行分析.旨在展示这类西方中心主义文本中的东方主义思想与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