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标准的美国教育改革运动,对美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标准的泛化和现实教学的矛盾引起美国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联邦政府在这场追求教育公平和标准的改革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严格标准化测验和教学效果问责制为主要特征的这场改革运动引发了美国研究者对改革效果、教育信息统计、标准完善、测验设计等方面的积极研究。  相似文献   

2.
美国优异教育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布的《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吹响了上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号角,标准本位教育改革、市场本位教育改革和学校本位教育改革是这场教育改革中的三大潮流。  相似文献   

3.
2000年美国教育法美国十多年来最重要的学校教育改革法规──2000年美国教育法于三月末通过。它表明,美国政府把教育改革置于取得更强的经济竞争力的中心,并将改革传统的地方教育引向深入,促进全国统一的学术标准的形成。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低标准一直是美国...  相似文献   

4.
谁来做教育领导——美国近来关于教育领导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美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绩效责任制的推行,学校校长和学区教育局长越来越需要对教育的结果负责,或者更直接地说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负责。这使得谁最适合做教育领导,成为今天美国教育讨论和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著名的《教育周刊》为此从1999年11月到2000年1月作了系列的专题报道,而美国教育部资助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曾就教育领导在维持学校改革中的作用,即今日校长应具备哪些素质,对全国几十位校长做过专题调查。一、倍受重视的领导短缺问题这场关于教育领导问题的讨论,始于目前的一种共识,即美国中小学缺乏能够担当卓越…  相似文献   

5.
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改革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改是否成功往往起到重要的影响。韩国曾经在20世纪末发起过一场长达十年的教育改革,在此过程中对也尝试积极地对教师进行改造。韩国人类学家徐根元对此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研究。作者指出,这次教育改革主要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威权式改革,并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对教师的价值重新进行定位,使得教师的主体性被剥夺,并成为利用改革过程中提供的资源为个人牟利的个体。通过两个田野调查个案的比较,作者揭示了这场教育改革的弊端。最后,作者用“蒲公英”和“向日葵”来象征性地表达,在这场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价值日渐凋落,而追求个人成就的功利性教师茁壮成长。这意味着这场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一、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概述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是指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美国发生的一场以课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课程改革热潮中,以布鲁纳及其著作《教育过程》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术课程现成为运动的指导理论。这场教育改革运动以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为起点,到70年代初以失败而告终。纵观整个课程改革运动过程,其失败原因早已深刻地蕴藏在它的历史起因中了。(一)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原因,也有着课程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的历…  相似文献   

7.
2000年美国教育法美国十多年来最重要的学校教育改革法规──2000年美国教育法于上月末通过。它表明,美国政府把教育改革置于取得更强的经济竞争力的中心,并将改革传统的地方教育引向深入,促进全国统一的学术标准的形成。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低标准一直是美国...  相似文献   

8.
台湾自2001年9月正式施行"九年一贯"教育改革以来,至今已十个年头,这场当初为全台人民所关注的教育改革结果如何,改革是否真为台湾教育带来了朝气和动力,中小学教育是否已经走上"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本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之健全国民"的轨道?其改革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及时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进行了以"公平和高质量"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这场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教师的质量,适应"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美国对教师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美国80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 (一)里根时代的教育改革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的教育报告,从此,美国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关于教育质量问题的大辩论。在这场辩论中,美国人开始重新确定公共教育的目标,并指出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去教学,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去设置课程。这一报告向美国陈旧的教育结构提出挑战,最终美国人提出的结论就是美国学校需要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并或多或少地经历了一番曲折的过程。这场改革首先是由美国掀起的,随后西欧和亚太地区各国受美国的影响相继进行了课程改革,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就美国说,当时改革的起因虽然主要是受了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冲击,但就整个科学发展的趋势看,这场改革运动的起因有二:一是进入本世纪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另类评量的改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1989年以来 ,美国开展了持续的基础教育改革。这场改革最引人注目的是 ,它最终落实为一场深刻的学生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 ,提出了在真实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来进行一系列不同于传统测验的另类评量 (AlternativeAssessment)方法 ;在课程改革中 ,提倡真实性教育 (AuthenticEducation)和基于胜任能力的教育(Competence -BasedEducation)的主张受到重视。本文简要介绍另类评量改革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克林顿在第二任期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发展和改革美国教育的十大任务和措施,并表示要发动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以提高美国的教育水平。总的来讲,克林顿对教育问题的重视和一些改革主张受到了赞赏和欢迎。但也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特别是由共和党把持的国会的强烈...  相似文献   

14.
美国八十年代基础教育改革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纷纷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美国所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比较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次改革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胜过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基础教育改革。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文,标志着这场改革的开始。本文试对这次改革予以述评。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初,一些在德国游学的美国青年陆续回国,并供职于精英大学,继而掀起一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留学生乔治·蒂克纳先后两次在哈佛发起教育改革倡议,呼吁教职员工仿照德国教育实施改革。迄今为止,不少学者认为这场由蒂克纳发起的教育改革是美国大学向德国现代大学转型的典型事件,并将蒂克纳的改革解读为仿照德国式现代大学展开的改革行动。实际上,蒂克纳并非以德国式现代大学为蓝本改造哈佛教学制度,而是以德国中、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学制为鉴,在哈佛完善高等教育预备教学制度,甚至,这场改革引领了随后教育界建构中、高等教育衔接制度的系列举措。可以说,蒂克纳发起的改革事件应该解读为一场以德国式高级中学为模板的教育改革。这场改革承受了美国学院制度内的惯性阻力。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美国的科学改革又开始引人注目。迄今为止,不少由私人、公众团体和政府支助的各种计划均在施行之中。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题为《国家在危险中》的报告,同年“国家科学委员会”也发表题为《为21世纪教育美国人》的报告,两份报告为现今科学教育改革拉开帷幕。1990年,“全美州长教育特别工作协会”出版了《教育美国:各州实现国家教育目标的战略》,1991年教育部又出版《美国2000年》,不仅为这场改革摇唇鼓舌,而且将其推向纵深。但是,美国人仍然把改革的焦点集中于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美国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学术精英为主的,并呈现出重博士教育、轻硕士教育的文化心理特征。过去40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教育、商业两个学科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职场培养非学术化人才取得巨大成功,带动美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在整个学位教育中的相对比重提高了近8%。同时,美国学术机构的人力资源政策在过去40年来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术人才的职业选择需要作出调整。因此,美国研究生层次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正在汲取教育、商业等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面向非学术机构培养职场人才。专业科学硕士学位教育是这场改革的重点,凯克研究院则是发起这一改革的先驱机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50-60年代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结构主义心理学布鲁纳的思想理论对这场改革起到了极深刻的影响.本文回顾了改革的主要发展,分析了指导改革的教育思想之哲学基础,并认为,缺乏新的科学观相关理论的指导是这次改革失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对八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进行了独道的评述,剖析了这场改革运动的含意、影响、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作者利用历史推进的研究方法追溯了美国五十、六十、七十以至八十年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探讨了各时期改革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八十年代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深省的改革观点。美国各时期的改革都离不开指导其改革的政治因素和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之后,品格教育在美国道德教育领域出现了"回潮"现象。这场品格教育运动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场改革,也是美国国家文化与核心价值层面的一场政治运动。从政治斗争的角度重新考察美国的品格教育,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美国近30年德育改革的历史,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这场品格教育运动背后的政治意图——对于核心价值的寻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