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7月15日5时30分,原子之火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人类进入了核时代。然而,当那些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们惊喜地望着那巨大的蘑菇云,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候,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投向了日本广岛、长崎,两座人口稠密的城市遭到毁灭性地破坏。科学家们震惊了,全世界恐慌了,仿佛世界的末日来临了。一时间,原子弹又成了一些大国侵略和威胁的外交语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核能,人们立即想到威力巨大的原子弹。那么,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核电站是否也会爆炸?许多人不免产生了这种担心。原子弹会爆炸,这是众所周知的,核电站和原子弹的反应原理是  相似文献   

3.
正据美国《今日美国》2012年1月27日报道,奥巴马总统的新计划旨在控制学院和大学的学费价格,高校如不执行该计划就将面临失去联邦资金的危险。一些教育领导者担心,该计划意味着政府权力的过度扩张,这会给高校带来威胁。公立大学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原子弹的国家,正是因为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然而,在朝鲜战争中,尽管美国损失惨重。却一直未使用原子弹,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都考虑到一种最新式也是最厉害的武器——原子弹的研制问题。其中德国科学家考虑得最早,但由于希特勒有令:一切武器的研制必须在6个星期内能投入使用并取得战果,否则,不准研制,因而此项研制被耽误了。美国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听说德国有可能研制原子弹,非常着急。他们找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要求他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赶紧开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信递上去了,但石沉大海,不见回音。  相似文献   

6.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原子弹原因的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影响了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因此美国史学界长期重视探讨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形成了三派:正统主义派、现实主义派、修正主义派。本文论述了美国史学家的观点,并分析了使用原子弹决定的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一、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阻力1.教师方面。教师缺乏课改的必要素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阻力。主要包括:(1)传统教学行为的惯性作用,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走回了"老路"。他们中有的曾经取得过骄人的教学业绩,享有在教育教学中受学生、家长、社会尊重的地位,他们对课堂教学改革未来的结果难以准确预测,他们特别担心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走向落后,担心其他更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成为新的权威,而新的权威必然会威胁旧的权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欧本海默和其他几名美国科学家,曾暗中协助前苏联安插间谍在美国的原子弹实验室工作,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泄露给前苏联。美国《时  相似文献   

9.
为迫使日本尽快投降,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事实上,美国向长崎投放的是两颗原子弹,但一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这颗原子弹哪里去了?美国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组织者,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格罗夫斯的回忆录,对此有详细的记述。  相似文献   

10.
1945年原子弹在日本爆炸后,美国杜鲁门政府着手构建原子能文官控制机制,美国国会对原子能由文官还是由军方掌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在原子弹诞生一年之际,国会通过了修正后的马克马洪议案,即《1946年原子能法案》。在杜鲁门任内,文官控制原子能机制成功经受住了第一次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的考验,成为指导战后美国核战略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11.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事后有人发现,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三颗原子弹,其中长崎有两颗,一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格罗夫斯,是美国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组织者。他在回忆录中明确写道,当时,"广岛是第一目标,小仓是第二目标,长崎是第三目标"。在用一颗原子弹轰炸广岛之后,美国又积极地进行了轰炸另外两个目标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拿破仑教育了罗斯福●霍家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都考虑到一种最新也是最厉害的武器——原子弹的研制问题。其中纳粹德国也在加紧研制原子弹。美国的科学家们知道后就四处奔走游说,希望抢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他们找到了当时迁居美国的大科学...  相似文献   

13.
《野性的呼唤》和《猩球崛起》两部作品有着共通的特质,从中可见美国人的危机意识。美国人知道即便自身再强大,国家也会面临安全威胁;他们依靠政府,却时刻保持着对政府的不信任和警惕,担心政府变得过于强大而侵犯了自己的权益。美国人一方面接受本国在世界中文明传播者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也对本国扮演的角色抱着疑虑。他们同样担心自己享受的自由生活状态受到威胁而不能保全。  相似文献   

14.
朱博 《华章》2011,(24)
Interntet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中一次重大的变革,它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传统模式,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然而,当你坐在电脑前享受它带来的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一定担心其安性问题.这个新兴的贸易方式虽然已经广泛被人接受和使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安全性问题日趋成为被人关注的首要问题,担心被中断,担心被窃听,担心被篡改,担心被伪造,担心被抵赖……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无纸话带来的弊病.很多人在研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人在钻这个空子来实现自己非法的商业目的.也正因为其利弊都在发展,其关注程度也日趋升高.本文将对电子商务的安全威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将《英语习得法》置于霍姆斯的四模式分析框架,对其出台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少数族裔学生成绩低下、教师资源和课程文化难以满足多元化学生的教育需求、主流社会担心其语言和文化受到威胁、少数族裔学生不断增长以及族群构成更加多元等,构成了《英语习得法》出台的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16.
美国内战结束后至19世纪末,自由放任思想成为政治思想主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美国经济走向辉煌,但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威胁到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自由放任思想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的国家干预思想应运而生,并在19末20世纪初取代自由放任思想成为美国政治思想主流,从而为政府干预社会经济和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二册第 10 8页的“磨菇云”图 ,图下解释 :“这是 8月 9日 ,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爆炸的情景。当日死者 2 3万余人 ,伤者 4 3万余人。”同页讲到 :“1945年 8月初 ,日本还没有投降的表示。美国于此时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按 1945年 8月 6日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投掷了第一颗TNT当量为 2万吨的原子弹。杜鲁门为了加强他在远东的发言权 ,再一次指示按原计划投掷第二颗 ,也是美国当时拥有的最后一颗原子弹。 8月 9日 10时 5 8分长崎遭到了原子弹的袭击。所以 ,课本的解释应为 :这是 8月 9日 ,美国投下第二…  相似文献   

18.
战后初期,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对苏联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错误判断,过分相信美国可以长期垄断原子能秘密,而1949年苏联原子弹的成功试验打破了美国决策者的幻想,杜鲁门政府开始调整其核政策,做出了研制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的决定,从而促使美苏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而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的出台,则为美国大规模扩充军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前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里面除了有前苏联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外,其间至关重要的情报来自美国,来自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设计美国原子弹的最高级别的科学家罗伯特·奥本  相似文献   

20.
1995年是原子弹爆炸50周年。原子弹问世是本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项重大科技成就,作为总设计师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为原子弹的设计制造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