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邵陈标 《辽宁教育》2007,(11):56-59
“有余数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三个例题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别为: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余数比除数小。这块内容已经有不少经典案例研究。如:上海顾泠沅教授指导下的“分豆子与有余数除法”、杭州丁杭缨的“方法可以多样,但需要有主心骨”等。前不久,在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听了吴老师执教这一课,对整堂课中借助小棒搭正方形学习有余数除法,顿觉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1~53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页例1、例2。教学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了解余数的产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借助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初步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3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1-52页例题2和例题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巾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邵陈标 《云南教育》2007,(10S):35-37
[背景与问题] “有余数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浙江省首届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这一课,对该教师在整堂课中借助小棒搭正方形学习有余数除法,顿觉眼睛一亮。但该课试图将所有内容整合在一节课中,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致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由此,笔者考虑:第一,能否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时,较多地用到了比较的方法。 1.教学“除法的验算”,引导学生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后提问:“验算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51页、5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横式的书写格式;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1~53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是如何处理的 “分橘子”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在经历二年级上册一系列分物活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经历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感受余数要比除数小。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是对表内除法的拓展与延伸。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掌握"带余除法"。  相似文献   

12.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通过3个例题,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习用竖式计算的算理和写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可从以下教学片断中领悟到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师:观察15÷6=2……3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2页。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人教版修订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学习内容由三年级上册下移到了二年级下册。二年级的学生会如何理解这一学习内容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研讨。一、研讨情况在对教材进行研读之后,我们发现,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了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的难点分散到了四个例题中。例题1是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例题2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题3学习除法竖式;例题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因此,我们认为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例题1,通过操作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没有问题的。如何进行教学呢?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  相似文献   

15.
北师大版教材第一次出现除法竖式是在二年级下册。教材利用两个问题,借助分物品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  相似文献   

16.
<正>"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除法竖式、余数的认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等单元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笔者发现,教师在该课教学中普遍存在"过于追求生活联系和知识延伸拓展、对运算意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认识除法,三年级接触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五年级学习小数除法,六年级学习分数除法,可以说.除法学习存小学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相对于加、减、乘这三种运算,除法计算是学生出错最多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除法算理比较复杂,在计算过程中要涉及很多知识点以及需要比较高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看制小学第四册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进教学的,这时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已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一步计算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相似文献   

19.
上三年级的女儿拿来一道数学题跟我讨论,题目如下: 求A、B、C各表示多少. 女儿跟我说,她找到了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只要用888除以3就可以了.但她说自己还没有学过如何计算888除以3(她上三年级,当时还只学了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和相应的“有余数除法”).以下是我和女儿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20.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下册)表内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1.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2.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3.结合计算,解决一些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和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一、帮助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剩余,为形成余数概念打下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生活经验,如在家分糖果,在学校分组组织活动等。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够再平均分,这里“剩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