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色笔记>中的人物的自杀情绪和自杀行为,隐含了莱辛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死亡主题.<金色笔记>中的死亡主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自杀意识与安娜的精神危机,自杀主题和爱拉的情感危机,自杀行为和汤姆的失明.通过对这些自杀现象的解读,从而说明在莱辛构筑的形式世界里个体生命在混乱的外部世界中求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是英国文学的母题之一,众多的英国女作家用自己的才华不断地演绎着女性主义的话题.被称誉为"英国文学的老祖母"的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就是一篇具有强烈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金色笔记>文本和主人公安娜·沃尔夫显示出,女性的异化与精神分裂是文化与周围环境压抑导致的,女性变得身份多元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在性别关系中异化,失去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巨作<金色笔记>视野广阔,主题意义丰富,眼光犀利、独到,发表以来一直是文学评论界颇受关注和争议之作.作品中大量关于梦的描述,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已有的对<金色笔记>中梦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这些梦的象征性的,或代码式的,或符号性的内在含义,都是在梦的显像上做文章.本文以弗洛伊德梦的理论为依据,利用梦是欲望的满足.梦的稽查作用、移置作用、凝缩作用、表现力的考虑以及润饰作用一系列对梦的心理学的剖析手段,对<金色笔记>中安娜的两个看似荒谬无理的梦进行解析,摆脱梦的表象对人的误导.揭示梦境背后隐藏的秘密,从而让人一窥女主人公安娜的真实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作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著作<金色笔记>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所经历的信仰、写作、感情生活等现实危机,展现了20世纪中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该小说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必读书,本文从生命和异化两个方面来重新解读莱辛的这部小说的主题从而揭示出<金色笔记>所反映的深刻庞杂的主题远远超越了女性经验的表述,而是莱辛对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困惑及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曾蕊蕊 《文教资料》2008,(18):37-39
<金色笔记>作为一部反映二十世纪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是多丽丝·莱辛最杰出的一部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大胆改革与尝试.作品通过崩溃、整合和男女关系这三大主题,构筑并反映了那个四分五裂的时代和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6.
<金色笔记>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代表作,也是倍受争议的一部.作者在其中采用大胆实验叙述方式.以令人惊讶的深度和细节,写出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复杂自我;另一方面,许多读者仅把它看作是一部布局混乱的女权主义作品.显然是片面和不公平的.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作品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往往被人忽视.  相似文献   

7.
依据《金色笔记》的网状叙述结构对作品各部分之间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金色笔记》是一部充满了后现代气息的最具独创风格的作品,全书在形式结构上具有很强的试验性,整个叙事形式如同一个展开的蜘蛛网。  相似文献   

8.
<金色笔记>是英国着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中莱辛对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生存状态给予了充分的同情和关注.小说中描绘了传统女性和所谓的"自由女性"的不同生活状态.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感悟和反思揭示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悲哀, 她们在精神都难以避免的一步步走入痛苦的困境,最终也难以逃脱.  相似文献   

9.
耿莉 《文教资料》2008,(18):4-5
近年来,文学评论界重新审视浪漫主义反讽这一概念,各种评论应运而生.本文在分析传统反讽与浪漫主义反讽的叙事策略不同之处的基础上,以安妮·迈勒所著的<英国浪漫主义反讽>一书中给出的较明确的定义为主要框架,结合<金色笔记>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两部文本来分析这种带有后现代性、不确定性的浪漫主义反讽在后现代派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金色笔记》是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它引入西绪福斯神话以突出人类在荒诞的现实处境中的责任。它借鉴了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传统,却挣脱了经典女性文学作品婚姻家庭的窠臼和“闺中情怨”的模式。为了扩大文本的社会维度,莱辛还在《金色笔记》中融入了发生在20世纪的真实历史事实作为小说的前文本。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中,互文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策略披广泛运用。无论从狭义的互文性还是广义的互文性来看.《金色笔记》都具备互文性的鲜明特征。本文以《金色笔记》为分析对象,着重讨论该作品与西绪福斯神话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以及女性主义文学传统之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