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隋朝的统一为南北诗风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的两代帝王在如何融合南北诗风的问题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文帝提出斫雕为朴,实行以北方诗风为主的政策。炀帝在继承文帝禁止浮华的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轻侧之论”,即实行以南方为主,融合北方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试论隋炀帝杨广的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炀帝杨广创制新乐府,推动诗歌格律化的成熟,拓展诗歌题材,尤其以边塞诗歌开拓宏阔激昂的新气象,启发盛唐边塞诗的先声.他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南北诗风的融合,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发展.在齐梁至初唐这一段由南北诗风向盛唐气象转变的历史上,杨广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唐人在诗论中并不推崇楚辞,但在创作中却接受了楚辞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本文认为主要是:(1)唐人在心理上对于屈原及楚辞的认同:认同屈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精神,认同屈原执着不悔的精神人格,并进而认同楚辞的表达方式。(2)屈原是南北融合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是南北文学融合的典范,是形式与内容融合的典范;这为唐人完成变革诗风的时代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寇准的诗歌创作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期多作五、七言律,诗风凄凉萧飒;中期五、七言绝句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优势,诗风近于“凄婉”;后期诗风大致沿袭了中期,又趋于闲雅,多酬赠之作,反思感慨之意甚为明显。其诗风演变的轨迹与仕途起伏的曲线大体吻合,体现出政治沉浮对寇准诗歌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他们彻底抛弃了齐梁诗风,建立了“雄奇飘逸”和“沉郁顿挫”的诗风,完成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伟业,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但由于他们的个性、气质和所处时代有所不同,构成了李杜在文学史上作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风格上的典型代表。李白生活在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的时代,他的诗是盛唐之音的风范,诗风是浑然天成的,是后人无法模仿的。在语言上,他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的诗奏出了乱世悲歌。杜诗善于将个人感受与老百姓的痛苦融为一体。他主张“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后天的,是可以模仿的。  相似文献   

6.
短暂的隋代在中国诗史上充当了南北朝诗向唐诗过渡的重要纽带。隋人从理论和创作上着手矫正齐梁诗风,并促进了南北诗风的初步融合,尤对近体律诗的形成贡献极大,为后来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摘要:刘益善是湖北乡土诗的代表性诗人,与饶庆年并称为“湖北乡土诗双璧”。奠定其诗坛地位的是他的“乡村忧愤诗”系列,具有浓郁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但他晚近出版、早期创作的《向警予之歌》却又展现了其诗风浪漫主义的一面。总结刘益善的诗歌创作,有利于梳理湖北诗歌尤其是乡土诗的整体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中对文学研究有建树者之一。他从理学的视野对文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其独到的文学思想。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道观主张“文道一贯”、“文从道中流出”的审美倾向;其创作本源论强调诗歌的美学脱胎于哲学母体,实践、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本源;其创作风格论推崇凛然正大而又淡泊高洁的人格,诗风上提倡平淡素净之致与苍劲刚正之气相交融的格调;功能论强调“情”与“志”统一,“兴”在诗歌感发性情中的审美教育作用。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对南宋中晚期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隋炀帝是一个暴君,但他却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在文学交流融合的时代,南北诗风在他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历来治文学史者多怀疑<野望诗>非隋炀帝所作,但从考查其记录流传情况,可知是诗当为隋炀帝作无疑.它是隋代独一无二的杰出之作.  相似文献   

10.
越南诗人裴辉壁(17444—1818),在这篇《小引》中,陈述了编录《历朝诗钞》的经过,以及他本人对“陈兴国初”不同时期诗风的扼要评论。中肯定了“诗言志”这一创作思想,并对“后菱教胄子以诗歌声律.”塑造美好性情的安践给予高度的赞扬。最后指出,苟能以  相似文献   

11.
<正>Ezra Pound is one of the best American poet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a major representative of art critics and imagist poets.He launched the campaign of"imagism",which shaped the influential"imagism"and triggered a revolution of modern poetry.Through a classic imagist work,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by Pound,we can have a glimpse of elegance of imagist poetry and feel the energy and charm revealed by the juxtaposition of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最早登上盛唐诗坛的诗人之一。他以其非凡的创造才能,对于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以及诗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创新,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唐诗的全面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光耀史册,彪炳千秋的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13.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作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孔融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七言古诗最能体现元和诗的新变特色。元和诸人的七言古诗大致源出于初唐、盛唐二体,而有更多的创新变化。以元白为代表的一些诗人的七古,更多继承了初唐体的特色,而吸收了古文、唐传奇的叙事、表现技巧,韵律较初唐体更为多变,语言清丽浅近,叙议俱带情韵。以韩愈、李贺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诗人的七古继承了盛唐李杜的特色,而用古文笔法入诗,更加奔放奇肆,结构也更多变,非律化改造更为明显,语言意象奇诡。  相似文献   

15.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清代主潮诗学均进行了批评,主张诗歌抒写"性灵",诗歌形式应不拘一格,"兼综条贯",为"诗写性情"服务。袁枚的这些诗学思想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走出唐宋诗窠臼、走出复古摹拟做出了努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唐湜诗论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唐湜诗论以“统一”说为基石,以“意象”说、“经验”说、“新古典”说为理论支柱,以诗人论为诗论的内部材料支撑起风格论,从而构建起中国式的现代主义的诗学体系;为诗论的民族化,推进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西昆诗人中,虽然有关于杨亿不喜杜甫诗歌的记载,但实际上他们也在学习杜诗。他们的诗歌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受到杜诗的影响,更发展了杜诗的艺术特点。他们大力创作五排和七排,在用典上求深求怪,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咏物诗的写作方法实现了从"体物"到"禁体物"的过渡,对"宋诗"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与诗歌“联姻”之后对诗歌在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创作主体的构成上。网络诗歌的创作主体大多是普通民众,这改变了传统诗歌创作由精英诗人掌控的局面;而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民间立场也与传统诗歌中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民间立场既突出了网络诗歌的自由精神,也给网络诗歌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话“传诗”功能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诗话作为一个大的坐标体系,包括了众多诗人诗作的小坐标,在长期的诗歌传播中,许多诗人诗作的坐标或研究或浮,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考察其变化轨迹,有助于把握诗人诗作地位及时代审美风尚,诗歌误读,自古就有,诗话的纠正误读,帮助阅读鉴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诗话对于诗歌艺术化具有“蓄水池”、“发酵池”、“放大器”三种效应,在累积和增殖中,诗歌得以发展并形成传统。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诗学理论的起点是对于新诗"形式失败"的焦虑,他认为新诗在学习西方诗、旧诗、民间诗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学到"本色行当"。朱光潜认为诗的"本色行当"是声音、节奏及韵律,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模型",其诗论具有浓郁的"音律中心主义"色彩。他提出新诗"不在放弃格律而在于格律之中求变化"的基本原则,号召新诗人大胆艺术实践,创造新诗的新形式,达到"从心所愿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