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和最有影响的代言人",伍德罗·威尔逊对形成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传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正是在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影响与指导下,美国威尔逊政府对武装干涉西伯利亚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反对、到犹豫动摇、再到最终联合日本共同出兵西伯利亚的过程。这种政策转变,体现了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同美国国家利益两者之间调适与互动的关系,暴露出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实用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伊始,随着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亚太,文化外交成为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因主要在于对文化外交重要性的再认识及东南亚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美国对东南亚文化外交表现出四大特点:扩大传统项目开展规模,拓展传统项目影响范围,升级传统项目开展形式,创制新型文化外交项目。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善美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加速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并强化其与美国的双边关系、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三个方面。但美国文化外交的扩张主义本质、不同对外政策手段间的内在矛盾、国内治理问题的"对冲"效应、东南亚国家在国际关系上相对中立的传统都对其影响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对于美国在周边地区的文化攻势,中国应有充分的认知和相应的对策,做到防范与借鉴相结合,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3.
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与别国的关系中,美国不断地打出"人权外交"的牌子.正确认识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就显得非常必要.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就是其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
后"9·11"时代,美国积极发展新形式教育外交,以软实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将教育作为软实力的资源生产者和重要平台,发挥美国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和外交政策在全球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美国既注重培养美国公民的全球素养,又注重塑造他国精英的美国精神,在双重维度下构筑并实施教育外交政策体系。借鉴美国的教育外交战略,中国需将教育外交纳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从教育自觉走向教育自信,发挥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培养中国国民的全球素养,并塑造外国精英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5.
合作主义作为分析美国外交的一种模式,与霸权稳定、世界体系理论相比,很少受到学者的重视和总结。本文从美国合作主义外交的起源、历史演变、原因、限度等方面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该外交的利弊得失,指出美国的合作主义模式不仅为我们研究美国外交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提供了较大的借鉴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美国这种政府与民间合作互动的外交模式,无论是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给别国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为了实现美国经济的复兴,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奥巴马上台后积极调整了战略部署,把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亚太,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为了牵制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继续维持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此,美国实施了全方位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在外交上开展"情感外交""多边外交";经济上以推进TPP谈判,借此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军事上借助传统盟友和新兴伙伴的力量,加紧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在亚太战略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应如何相处,决定着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同样也影响着依附这一关系的两岸关系。如何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促进中美台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对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政治时代,城市在国际、国家和自身三层动力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际交往模式——城市外交。城市外交承担着经济、政治、文化三种职能,与中央政府外交形成"共赢"的局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美国外交政策历来以最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为目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等方面的基本要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美利坚民族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诸多迹象表明,二战后发端于"富布莱特计划"的美国文化外交依托美国文化的载体,日益彰显美国外交的文化色彩,披上了厚重的文化外衣。而作为学术研究的美国研究也正日益成为美国政治、外交的载体和传播美国式民主和价值观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克林顿在首任总统期间,面对冷战后多变的国际局势,其外交出现了诸多失误,招致国会中共和党人及国际社会的频频指责,尤其是左右摇摆的对华政策,导致中美之间关系严重后退,更为世人所批评。分析克林顿的外交得失,比较战后美国外交一般特点,不难发现其产生根源,除了总统个人外交能力远逊内政能力,其外交决策班子的构成也欠佳等原因之外,美国两党政治产生的府会对立与掣肘,美国的权力机制与价值观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更重要。这些因素影响过以往美国政府的外交决策,也必将继续影响克林顿在第二任内的外交决策,在反对党继续控制国会的背景下,克林顿要在外交上,包括对华政策上作较大调整,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在美国国内国际事务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智库蓬勃发展并且在美国外交决策中担任重要角色。这些智库在具有传统智库特征的同时,也有着自身明显的特色,按职能标准将美国智库分为学术智库、游说智库和合同智库三种。由于美国政府决策的各阶段、各层次决策主体特点的不同,智库有针对性地采取诸如组建专业总统竞选团队、"旋转门"效应、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和教育公众、利用人脉和专有渠道举行学术会议、发布会以及午餐会、出版刊物、发布报告提供外交思想和政策建议等方式施加影响。智库对美国外交决策施加多种影响是由美国政治制度、政治传统及智库本身特点决定的。美国智库近年来出现了在数量上不断增加、研究议题多样化、工作网络日益国际化及与政府政策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这些趋势使得智库研究外交政策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预见,美国智库在外交决策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将在今后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1.
确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学论把教材限定于概念和法则的观点是片面的,必须广义地界定教材概念,赋予其新的涵义.在教学实践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清晰地反映了两种教材观的歧异,它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科学教材观认为,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死板的教条或教义,而应当是富于"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一系列文化探究.教材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唐代“冥报小说”所反映出的佛教世俗信仰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是与宗法制的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世俗生活样态表现出来。佛教信仰的生活样态又是主体在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表现。在唐代俗众的生存哲学中,由于认识水平的低劣和教化要达到的目的,促使信仰威哧成为一种规范制约力量,亦成为一种社会的根本需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唐代“冥报小说”是唐代社会风俗史和心灵史一个侧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软权力论”之所以获得成功,第一在于将以自由、民主为基石的“美国例外论”置于全球相互依存的时代背景之下,赋予其崭新的面目和使命,从而更新了美国外交中根深蒂固的理想主义传统。第二在于它恰当地处理好了与硬权力的关系,因之使美国外交中道德因素和战略因素达到了比较均衡的状态,也使其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获得了某种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4.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纵观近年来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给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实践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由美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出发,阐述了美国外交从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向进攻性现实主义外交演变的过程,并对进攻性现实主义逻辑的危险性做出了分析,同时指出了美国这一外交路径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朗费罗认为美国诗歌的创作与本土化密切相关。没有本土化的诗歌因素很难代表美国文学走向世界。朗费罗自始至终将诚实勤奋、使命意识、"天职"这些清教的思想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为美国诗歌本土化创作探索一条新路。朗费罗诗歌本土化写作实践探索将清教思想作为美国精神的一个部分,同时为美国文学民族化奠定基础,而这些又与朗费罗的家庭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闻业巨子卢斯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美国化中国”是他“美国世纪”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虔诚的基督教信念使他决意扶蒋,利用媒体塑造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新形象;他极力反对传统的孤立主义,以《时代》公司诸媒体为阵地加大对华援助的宣传,宋美龄以“夫人外交”的特有魅力影响了美国的公众舆论,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宋美龄旋风”,但她访美的成功“主要由卢斯安排的访美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7.
本从化与历史的视角考察了清教徒在新大陆的“清教实验”,分三个层次,即“清教信仰”、“清教徒人格”和“清教信仰的衰落”,阐述了在清教徒神圣的宗教使命感。章着力揭示:“清教思想”是美利坚民族创业时期的精神支柱和北美化的滥觞,它对“美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清教徒们所肩作的开创“荒野中天国”的使命,既是上帝的召唤,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外交传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派别众多,对美国外交发挥着各自不同的独特影响。其中,杰克逊主义独树一帜,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经久不衰的民众支持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界定“国家形象”概念与梳理国外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种种误读的基础上,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争,很大程度上在于世界各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与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国家形象之争;塑造国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包括影视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不可回避的、首要的、长期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振兴中华"的口号最早是由孙中山提出来的,但实际上自嘉庆、道光以来,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家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缺乏认真总结.本文认为,晚清进步的爱国思想家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是建立在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的,主要体现在积极从事救亡图存的爱国活动,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投身于社会改革(或改良)和革命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